环境景观设计蔺宝钢吕小辉何泉编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目录第一章环境景观艺术设计的概念、内涵及设计原则一、环境景观设计概念的界定二、环境景观艺术设计的内涵三、环境景观艺术设计的原则第二章环境景观艺术设计测起源与发展第一节古代的环境设计一、中国古典园林二、西亚环境艺术设计三、欧洲古代环境艺术设计第二节现代环境景观设计第三章环境景观的空间构成要素一、基本要素二、影响基本要素的变量三、要素的组织第四章环境景观空间中的复合界面要素第一节区域地形要素一、地形二、地理气候(微气候)第二节基面要素一、硬质要素二、柔性要素第三节围护要素一、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立面二、独立墙面三、台阶和坡道第四节环境景观中的设施小品要素一、环境设施小品的类型二、环境设施的功能特性和设计原则三、环境设施的设计要求第五节城市环境中的景观雕塑一、城市雕塑的基本形式二、城市雕塑的的表现类型三、城市雕塑的类型四、雕塑材料的选择第五章空间行为和行为在空间中的秩序第一节环境—行为概念一、行为的含义二、行为的特点三、影响行为的因素第二节空间行为一、领域和领域性二、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三、私密性和拥挤感第三节行为在空间中的秩序一、行为在空间中的流动与分布二、环境空间的组织构成第四节行为的类别和具体内容一、行为活动的类别二、几种具体的行为方式三、年龄差异引起的行为差异四、行为发生的内在因素对空间的要求第六章单体建筑外部环境景观设计一、单体建筑外部环境景观的设计原则二、办公建筑外部环境景观设计三、商业建筑外部环境景观设计四、文化、纪念性建筑外部环境景观设计第七章道路环境景观设计一、道路的比例二、路面设计三、道路种植设计四、停车场设计五、道路设施设计第八章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第一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概述一、居住区外部环境景观设计的要求特点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第二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内容及要点一、居住区空间的划分与设计二、步行与坐憩行为及其休憩空间设计三、活动场地设计四、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五、学生作业评析第九章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一、学生的行为特点二、校园外部环境景观设计三、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四、学生作业评析第十章城市广场环境景观设计一、城市广场的类型二、城市广场中人的行为及活动内容三、城市广场的设计要点四、城市广场设计的发展趋势参考文献(略)5、《城市景观》魏向东、宋言奇【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6、《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王向荣、林菁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10、《建筑外环境设计》钱健、宋雷【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22、《外部空间设计》日本卢原义信【M】中国建筑出版社,198528、《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30、《风景园林设计资料集——园林绿地总体设计》【M】中国建筑出版社,200631、《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美)约翰.O.西蒙兹. 俞孔坚译中国建筑出版社,2000 33、《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第二版(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洛琳.弗朗西斯俞孔坚译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第一章环境景观艺术设计的概念、内涵及设计原则一、概念的界定二、内涵1.功用性2.生态性3.文化性4.社会性5.心理性6.美学性三、设计原则1.动态性原则环境景观的整体性、复杂性与系统性,要求在设计中必须以动态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就是将景观环境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环境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
更加着眼于它连续的变化,使设计过程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与弹性。
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
2. 地域性原则包括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和人文条件。
研究环境景观地域性特点时,要解析不同地域内部的结构,包括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地域整体中的作用,地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在发展变化中的制约关系。
3. 多样性原则 含两个层次:在在设计中,对已有多样性予以保护与维持, 同时通过设计手法创造多样性。
4. 人本性原则:舒适性、可选择性、可参与性、方便性、可识别性(有层次感、标志物、指示信息、文化感,并环境良好)。
第二章 环境景观艺术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 现代环境景观艺术设计现代主义园林的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包括:1、 大众化设计2、 形式与功能相结合。
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形势与功能有机结合。
3、 园林与环境相融合4、 注重空间,5、 简洁的构图,自由的布局6、 创新与丰富的设计手法第三章 环境景观的空间构成要素二、影响基本要素的变量 1、数量 2、位置 3、尺寸4、方向—要素的形状会加强方向感,特别是线或线性形状。
5、形状—环境的整体性设计中,平面形状的和谐统一很重要。
6、间隔——要素之间以及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的艰巨是设计整体的必要部分。
7、质感与颜色三、要素的组织第四章环境景观空间中的复合界面要素第一节区域地形要素一、地形1、平坦地形无私密性和围合感,视觉连续性和统一感,不足引起刺激效果,具有多方向特性,因此布置于平坦地形上的设计构筑物和设计元素,极具延伸性或多样性。
设计中通过颜色鲜艳、体量巨大、造型夸张的构筑物或雕塑增加空间趣味,形成视觉焦点。
通过构筑物强调地平线和天际线的水平走向,形成大尺寸的韵律或通过竖向构筑物形成水平走向的对比,增加视觉的冲击力;也可以依靠植物、沟壑或者其他因素的帮助进一步划分空旷的空间,从而建立具有较好的私密性空间。
2、凸起地形更具动感和变化,能在一定区域内形成视觉中心,在景观中可作为焦点物或具有支配地位的要素,可在高处设置构筑物或建筑物来突出焦点特性。
3、山脊地形形状更紧凑、更集中,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动势感。
山脊地貌与凸起地貌都可以限定户外空间边缘,还可以调节微气候,同时可以提供具有外倾与周围景观的制高点。
设计时要顺应地形所具有的方向性和动势感,道路、构筑物以及各种场地均以线状形式沿山脊线或至少平行于山脊线布局。
4、凹形地形具有内向性和不受外界干扰的空间属性,稳定、安全,可做观演空间。
5、谷地一系列连续和线性的凹形地貌,成线状,具有方向性。
二、地理气候(微气候)设计中考虑:一、如何利用特定的气候条件进行最佳场地和构筑物设计;二、用何种手段修正气候的影响以改善环境。
必须合理利用阳光的功效、主导风向、下垫面,合理布置。
1、阳光在活动场所的南面和东南面应选择落叶树木,夏季遮挡阳光,冬季可让阳光穿过,此外树冠伸展的高大落叶树应种在南面,夏季可提供更多的荫蔽。
西北面选用常绿树木或灌木,浓密的常绿植物。
2、风向可以利用简单的构筑形式如座椅、小径、凉亭、藤架、游廊等对空气进行引导、集中和加速,通风降温于构筑物和场地的正确朝向相结合,景观要素的适当布置能创造出被动式微气候。
3、下垫面可利用植被散热,砖石、瓷砖、混凝土板铺地吸收和储存热量。
第二节基面要素一、硬质要素1、作用1)增加耐用性2)诱导与指示方向3)提供休憩场所4)划分用地用途5)影响空间的比例感觉6)统一作用具有易识别性7)背景作用8)创造视觉趣味并加强空间个性9)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通过控制铺装的材料、宽度、间隔。
铺装的无方向性和稳定性,常使用与道路的停留点和休息地。
或用与景观中的交汇空间。
2、设计原则1)统筹考虑功能与视觉美观的需求。
首先根据功能的要求,对铺装材料、结构、形式、色彩等加以选择,同时注意美观。
3、用材种类:不宜太多,应以一种材料作为设计的主要用材,再一其他材料作为对比以造成视觉的多样性;同时,为了整个环境的统一与呼应,主要用材可以贯穿于整个设计中的不同地点,以便建立统一性。
材料种类(见表)1)结合平面图与透视图两方面来考虑。
平面图上,应着重于考虑创造一个引人注目的平面样式,而且能与其他设计要素相融合。
从透视图角度研究铺地的设置,平行于视线的铺装材料,强调铺装面的宽度,垂直于视线的铺装线条,则强调其深度二、柔性要素1、植物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也是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土壤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阴、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的焦点或背景。
1)对空间的划分——开敞空间:利用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界定要素,形成流动的、开放的、外向的空间。
半开敞空间:在开敞空间的一侧利用较高的植物造成单向的封闭,有明显的方向性和延伸性,用以突出主要的景观方向。
开敞的水平空间:利用成片的高大乔木的树冠形成一片顶面,和地面形成四面相对开敞的水平空间。
封闭的水平空间:在水平空间的基础上以低矮的灌木在四周加以限定,特征是与周围环境相对隔离。
垂直空间:将树木的树冠修剪成锥形,形成垂直向上的空间态势。
2)对空间的改造——利用建筑和植被相结合来塑造空间○1包被○2连续○3遮蔽○4私密性控制3)色彩和质地深色、浅色使景物后退和前进。
质地:个体或群体在视觉上的粗细感。
粗质地易吸引视线,生命力充沛,有逼近感,应有节制使用,避免因过于分散而使设计尺度失调。
中质地植物枝叶大小适中,适于作为粗质地和细质地植物的中介物。
细质地植物教师和布置在小空间,使空间显得宽敞,适用于已经较为拥挤的空间内。
4)植物造景的基本形式:(木本植物、花卉植物和草坪植物)木本植物造景的基本形式孤植——画龙点睛,位置应从环境整体构图的协调考虑,其背景应有强烈对比,并植在开阔地方,一般在自然是园林中不植在中央,而应偏于一侧。
对植——一般不做主景,而作配景强调陪衬主题,庄重、整齐、对称平衡的感觉。
多用于公园、道路、建筑、广场的出入口,丛植——个体之间既有统一联系,又有各自的变化,分别以主、次、配的地位相互对比,相互衬托,组成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植物群体。
还可作为屏障分割空间,常用于园林绿地入口或主要道路的分道、弯道尽端的处理,亦可作大型公共建筑物的配景和局部空间的主景;景物的背景;或用以增加空间的层次和作为夹景及框景。
设计注意:1)在位置上要达到均衡,里面已有大小、高低、层次、疏密、色彩、亮度等方面的变化。
2)栽植底标高,最好高出四周的草地或道路,以利排水,同时在构图上要显得突出。
群植——设计注意:1)布置在有足够空间的开敞地上。
2)树群内部最好采取郁闭和成层的组合。
3)栽植地标高于外围草地、道路或广场,并向四面倾斜,以利排水4)树群林缘线的纵轴和横轴切忌相等,最好不超过3:1,若大于4:1则为带状树群或林带。
林带——主要用于屏障视线、分隔园林、防尘、防风,作为背景及河流与道路两侧的配景。
列植——多用于规则园林式园林造景设计中,如道路、广场、办公楼前等。
2、水体利用静水、流水、动水(跌水、落水、喷水)此外,还可利用水声、倒影的声、像技术创造更丰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