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勘察任务书

地质勘察任务书

地质勘察任务书标准模板编制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目录1、项目概况 (3)1.1工程名称 (3)1.2工程地址 (3)1.3建设单位 (3)1.4项目概况 (3)1.5勘察范围 (3)1.6勘察阶段 (3)1.7勘察周期 (3)2、勘察阶段划分与选取 (4)2.1勘察阶段划分表 (4)2.2勘察阶段选取原则 (5)3、各阶段地质勘察基本要求 (6)3.1、初步勘察基本要求 (6)3.2详细勘察基本要求 (6)3.3施工勘察基本要求 (7)4、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8)4.1、勘察依据 (8)4.2地勘方案编制要求 (8)4.3勘探钻点的布置要求 (9)4.4、钻探作业要求 (11)5、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制内容要求 (13)5.1、资料整理 (13)5.2、报告编制内容要求 (13)5.3地质勘察报审查要点一览表 (14)地质勘察任务书模板1、项目概况1.1工程名称根据工程实际名称填写1.2工程地址根据工程实际地址填写1.3建设单位据实填写,必须与本项目开发公司名称一致1.4项目概况简述总体项目位置应附图:总体项目城市位置图;宗地区域位置图、项目总图1.5勘察范围简述勘察范围;建设场地范围中若需修建大体量构筑物(如大型生化池)、泳池、重要管井等,应纳入勘察范围。

应附图:项目勘察范围图1.6勘察阶段简述勘察阶段划分1.7勘察周期简述勘察周期,从发出勘察外业进场通知书开始计算日期2、勘察阶段划分与选取2.1勘察阶段划分表1)用地面积200亩以上小区或复杂场地应分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两阶段进行勘察;2)单体建筑或200亩以下的住宅小区可直接进行详细勘察;3)特殊复杂地质条件(如喀斯特地貌)或采用大直径桩(桩径不小于1m)的项目,应根据施工现场实际需求进行施工勘察;4)当项目存在超限边坡或深基坑时,为满足初设报审或基坑施工要求,建议直接进行详细勘察或局部详细勘察。

5)本场地区域内有可以参考的《地质勘察报告》时,可跳过初勘步骤,直接进行详细勘察,本场地无可参考《地质勘察报告》时,应进行初步勘察。

初步勘察阶段应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对建筑总图布置提出建议。

3、各阶段地质勘察基本要求3.1、初步勘察基本要求初步勘察应对场地内拟建建筑地段的稳定性做出评价,并进行下列主要工作:1)搜集拟建工程的有关文件、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资料以及工程场地范围的地形图;2)初步查明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土工程特性、地下水埋藏条件;3)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并对场地的稳定性做出评价;4)对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6度的场地,应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初步评价;5)季节性冻土地区,应调查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6)初步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7)高层建筑初步勘察时,应对可能采取的地基基础类型、基坑开挖与支护、工程降水方案进行初步分析评价;8)其他有关要求按相关的国家和地方规范规定执行。

3.2详细勘察基本要求1)按单体建筑物或建筑群提出详细的岩土工程资料和设计、施工所需的岩土参数;2)对建筑地基作出岩土工程评价,并对地基类型、基础形式、地基处理、基坑支护、工程降水和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等提出建议;3)进行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的岩土工程勘察,并应根据国家批准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和有关的规范,提出勘察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分区;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抗震设防区按设防烈度提供液化土层资料;4)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土洞等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涉及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报告,并有明确的判断、结论和防治方案;5)查明建筑范围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6)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7)查明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8)查明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判定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提出地下水浮力计算的设计水位;9)提出地基土冻胀性、湿陷性、膨胀性评价,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10)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边坡支护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最佳设计方案建议,并参与基础与边坡方案、基坑支护方案、降水方案的评审;11)地质灾害场地须提供地质灾害安全评估报告;12)其他有关要求按相关的国家和地方规范规定执行。

3.3施工勘察基本要求所有建(构)筑物均应进行施工验槽。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专门的施工勘察:1)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详勘阶段难以查清时;2)开挖基槽发现土质、土层结构与勘察资料不符时;3)施工中边坡失稳,需查明原因,进行观察处理时;4)施工中,地基土受扰动,需查明其性状及工程性质时;5)为地基处理,需进一步提供勘察资料时。

施工勘察应根据已有的详细勘察报告和基础设计图纸由设计院提出勘察要求,并报设计成本质量控制中心。

对需要探明软弱夹层或溶洞等不良地质条件的大直径桩,应每桩一孔,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的,桩直径超过1米的可布置2孔或3孔。

4、地质勘察技术要求4.1、勘察依据本勘察任务书以及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设计技术资料;相关标准规范,包括但不限于: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2)《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1998)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2007版)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5)《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2)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1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4.2地勘方案编制要求勘探人应结合实际情况以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规定,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工程的勘察等级。

并在勘察作业前,结合投标技术方案以及工程实际情况编报《工程勘察方案》,经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确认后方可实施。

工程勘察方案应至少包括如下内容:(1)工程概述(包括本次勘察任务、目标等)(2)项目组织(包括组织机构,人员组成、职责、资格,制度等)(3)主要勘察方法和具体指标(4)人员及机械设备投入情况(5)工程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网络图或横道图);(6)确保勘察质量及安全的措施(7)地质勘察总平面图(勘探点布置图)(8)拟提供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9)其他(包括建议或需建设单位配合的事宜)4.3勘探钻点的布置要求勘探点可采用钻探、原位触探相结合的方式,但是钻探点的布置要足以评价建筑物纵横两个方向地层土质的均匀性和岩土力学特性,并符合设计对勘探的要求,布置勘探工作时应充分考虑勘探工作对工程自然环境的影响,防止对地下管线、地下工程和自然环境的破坏。

钻探点的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满足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的需要;(2)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需要;(3)边坡、基坑支护工程设计与施工的需要;(4)评价、论证地基土和地下水在建筑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和环境影响的需要。

(5)钻孔可划分为控制性钻孔及一般性钻孔,其中宜布置1/3~1/2的勘探孔为控制性钻孔。

(5)钻孔布置间距与深度的具体要求为: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注:控制性勘探孔宜占勘探点总数的1/5~1/3,且每个地貌单元均应有控制性勘探点。

初步勘察勘探孔深度(米)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详细勘察勘探孔深度(米)①勘探孔深度应能控制地基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5米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的3倍,对单独柱基础不应小于1.5倍,且不应小于5米;②对高层建筑和需作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一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0~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③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或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要求;④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⑤在上述规定深度内当遇基岩或厚层碎石土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注:控制性勘探点应深入持力层3~5米,且其深度不应小于建筑物总高的20%。

4.4、钻探作业要求(1)钻探方法及钻具(含其规格)的选择应满足本工程地质勘察要求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钻孔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钻孔作业期间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施工安全,作业完毕后应妥善回填。

(2)钻探作业时,钻进深度和岩土分层深度的量测精度应控制在±5cm,钻孔倾角和方位的量测精度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的相关规定。

当非连续取芯钻进时,应严格控制回次进尺,确保分层精度符合要求。

重点部位,应采用双层岩芯管连续取芯。

(4)钻探施工若发现相邻钻孔持力层顶板标高相差20%以上者,中间应增加一个钻孔以控制层面坡度,评价地基土均匀性。

(5)勘察期间认真调查相邻建筑物与基坑边缘线间距离和相邻建筑物的基础类型和埋深。

(6)勘察期间应调查拟建场地及外地15m范围内各类管线埋设位置。

(7)野外记录应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承担;记录应及时、真实,按钻进回次逐段填写,严禁事后追记;钻探现场应综合肉眼、手触方法以及微型贯入仪等定量方法进行鉴别;钻探成果应采用钻孔野外柱状图或分层记录表示。

(8)钻探取样时,应保证80%的土试样质量等级为Ⅰ级;试样采取的工具(及其规格)和方法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的相关规定;操作方法应按现行标准《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执行;土试样应妥善密封,防止湿度变化,严防曝晒或冰冻。

在运输中应避免振动,保存时间不宜超过三周。

对易于振动液化和水分离析的土试样宜就近进行试验。

(9)现场探察时,可采用地球物理勘探了解隐蔽的地质界线、界面或异常点;在钻孔之间增加地球物理勘探点,为钻探成果的内插、外推提供依据;作为原位测试手段,测定岩土体的波速、动弹性模量、动剪切模量、卓越周期、电阻率、放射性辐射参数、土对金属的腐蚀性等。

(10)原位触探点应同钻探点有机布置,原位触探试验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的相关规定;其他相关原位测试试验,应结合工程勘察需求进行,确保能够全面查明工程水文地质情况以及相应物理力学性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