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管桩的桩基处理技术
案的地下室位置和核心筒位置,以减少桩基处理和补桩的数量。
某大厦工程是一项地下两层,地上双塔32层高层建筑工程。
原施工单位已施工完成基坑支护、土方开挖和管桩桩基工程,现场开挖基坑底深度平均10m;地层分布为人工填土层、冲洪积层、坡积层、残积层和基岩。
现基坑底标高为-8.4m~-12.06m,属于粉土和粉质黏土层。
共施工758条,均先钻直径450mm深18m的孔引孔,再压入C80直径500mm 预应力管桩,设计要求施工压力为17MPa。
存在的问题:①有71条桩桩身出现较大的纵向裂缝,裂缝最长的达4.5m,最宽处有65mm;②部分桩施工压力未达到设计要求;③有部分桩的桩底高于引孔底标高,出现悬桩现象,最大悬空值为2.3m;④部分桩有微细水平裂缝。
桩基处理方案:
调整后的建筑方案采用通过结构转换层尽量利用原设计方案的地下室位置和核心筒位置,以减少桩基处理和补桩的数量。
有关单位的专家对前静压管桩质量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由3个原因造成:①该区土质较好,压桩时桩周的摩擦力较大,因此根据现场观察桩身破坏的情况判断,在压桩过程中有可能是夹具部位受力过大而造成桩身局部破坏;②在采用引孔压桩法施工过程中,由于桩位偏移使土层对桩的侧向约束力不够而造成桩身局部破坏;③管桩局部砼标号不足。
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并考虑工地的现状,提出了两个初步方案。
1局部位置补桩基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