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中立生活、偏利作用、偏害作用
互生 共生
拮抗 寄生
可分可合 合比分好 难舍难分
势不两立
微生物与人及动物间的互生关系
人及动物与其正常菌群即是互生关系
许多微生物在数量少情况下对人及动物有益的 一般不会致病
共生
两种微生物紧密生活在一起,彼此依赖,相互 为对方创造有利条件,有的达到了难以分离的 程度。生理上相互分工,组织上形成了新的结 构,彼此分离各自就不能很好地生活。
发光细菌和海洋鱼类共生
拮抗
一种微生物生命活动中,通过产生某些代谢 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能抑制其它微生物的 生长繁殖,或毒害杀死其它微生物的现象。
寄生
一种生物能侵入另一种生物体内吸取自己所需 要的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在一定的条件下 对后者造成损害或死亡的现象叫寄生。
微生物间的寄生关系 微生物对植物的寄生 微生物对人与动物的寄生
生理: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已形成特殊形态的整体了,地区 在生理上相 互依存,真菌营异养生活,藻类制造 上 养料,真菌提供水分、无机盐 供藻类光合作用。
微生物与动物共生
微生物和昆虫的共生 瘤胃共生
牛羊等反刍动物,草是主要饲料,但它们本身没 有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而是靠瘤胃微生物帮助分 解,使纤维素变成能被牛羊吸收的糖类。
微生物对植物的寄生
微生物对植物的寄生很普遍,这是植物发生病害 的重要原因。
能引起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称为植物病原微生物
植物或染病微生物发病后,出现变色,组织坏死, 萎蔫和畸形等症状。
能引起植物病害的有真菌、细菌、病毒等。
植物病害以真菌病害为主,占95%。细菌性植物病 害占3%。
植物病毒病害类型(从外观可分为三种)
微生物间的共生 微生物与植物共生体-菌根 微生物与动物共生
微生物间的共生
地衣
在地衣中,藻类和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 真菌还能向光合微生物提供生长因子和运输无机营养。
组成:真菌(子囊菌,担子菌)单细胞藻类(绿藻,蓝藻)共生组成一种植物体
花叶型:受害植株叶片颜色深浅不一,出 现斑驳,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花叶病 毒等所引起病害都是花叶型。
黄化型:受害植株叶片呈黄绿或黄色,如 蚕豆病毒病,桃萎蔫黄病等 卷叶、缩叶、 萎缩、丛生、矮化等各种畸型,如马铃薯 卷叶病,桃小果病等。
植物病害的防治
选育抗病品种,提高抗病能
改良栽培技术及栽培环境条件,以有利 植物生长发育,不利病原微生物生长 (升汞浸种)
白僵菌寄生于昆虫
用于防治松毛虫,玉米螟效果好,尤其是用于防治松毛虫,白僵菌可作为环境 因子,持续多年控制松毛虫的危害。在苏联,白僵菌还用语防治马铃薯甲虫。 白僵菌的安全试验:除在菌剂生产中孢子萌发可能引起操作人员的过敏反 应外,尚未发现其它对人体有害的作用。
冬虫夏草
是子囊菌中虫草菌属寄生在寄主昆虫幼虫形成的。虫草菌属有一百多种,寄 生于多种昆虫幼虫。例如中华虫草菌寄生于虫草蝙蝠蛾幼虫、杀死寄主,并 在寄主头部长出子囊座,形成死虫和真菌子囊座的复合体。虫草是名贵的中 药材,除在野外采集外,人工培养蝉花虫草和蛹虫草均已获得成功
微生物间的寄生关系
真菌间的寄生
寄生物先分泌毒素,引起寄主活力衰退,然后 再缠绕致死 有些寄生真菌不分泌毒素,由菌丝将寄主的菌 丝紧紧地缠绕起来,再由接触部位侵入寄主菌 丝内吸收营养使之死亡。
还有些寄生真菌将菌丝或吸器伸到寄主真菌丝 内或寄生菌丝与寄主菌丝接触,溶解寄主细胞 膜,吸取其营养物质进行生长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