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学前教育史笔记

外国学前教育史笔记

《外国学前教育史》读书笔记阅读时间:2013.11.28—2013.12.1书名:《外国学前教育史》作者:周采杨汉麟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次:2012年8月第2版页数:326页前言一、外国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是除中国以外的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全部历史过程。

关注社会和公共学前教育史,研究实践发展教育实践和制度教育理论揭示规律二、目的:以史为鉴。

学习人类在学前儿童的教育方面积累的经验,总结和批判地继承这份历史文化遗产们对于将要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我来说,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开阔视野,减少学前教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

三、历史演变(一)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原始社会公有公育,家庭产生后家庭一直是学前儿童的唯一场所。

柏拉图在西方学前教育史上第一较为系统的阐述了学前儿童教育问题,主张儿童公育。

夸美纽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其具有民主色彩的单轨学制,并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构建了家庭学前教育的完整体系。

(二)近代社会的学前教育18世纪末,在欧洲出现了有组织的学前教育。

19世纪初,欧文为工人子女创办幼儿学校以教育为主要任务。

1840 福禄培尔创办了幼儿园。

在欧美相继出现了幼儿学校运动和福禄培尔主义幼儿园运动卢梭的近代儿童观为学前教育找到了出发点,具有学习能力的婴幼儿通过经验利用自己的尚未成熟的器官进行学习的主张,福禄培尔系统的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在使学前教育学成为教育学科中的一个独立部门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了儿童研究运动、教育调查运动和各种学前教育实验活动,杜威和蒙台梭利等提出现代派学前教育理论活动课程和儿童的自我教育。

战后,日益重视学前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一编古代的学前教育第一章原始社会及古代东方国家的幼儿教育第一节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一、幼儿教育的性质及形式原始部落或公社内实行儿童公有和儿童公育。

前氏族时期、母系氏族时期、父系氏族时期。

我觉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在逐渐发展。

二、幼儿教育的内容(一)生产劳动教育(二)社会知识及道德规范教育(三)宗教教育、美育、军事体育在儿童教育中亦占有重要地位三、幼儿教育的方法(一)观察与模仿(二)尊长的讲授及示范(三)利用表演作为指导学习的方法四、原始人的儿童观——被视为父母的隶属物品五、结语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的特点:公有公育,无阶级性,平等的教育权;学用结合;无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简陋;形式多方面性第二节古代东方国家的幼儿教育一、古代埃及——(公元前2500年)埃及出现了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学校二、古代希伯来——家庭教育以培养宗教信仰为最重要的目标三、古代印度——在古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

印度古籍《吠陀》被当做统治阶级信奉的经典,为教育提供了主导思想四、结语——进入阶级社会后幼儿教育发生的变化: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儿童公有、公育转变为以家庭教育为主。

第二章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学前教育一、古代希腊的学前教育(一)斯巴达的幼儿教育健体强身;(“法伊迪塔”)斯巴达的教育属于外铄论及国家(或社会)本位论的典型范例。

(二)雅典的幼儿教育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雅典儿童在7岁以前,由家庭负责教养,其内容:音乐、故事、游戏、玩具、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古代罗马的学前教育(一)前期罗马的幼儿教育场所是家庭,母亲承担抚育子女的义务,内容主要是有关礼貌及宗教色彩的知识,常以父亲的格言及歌谣的形式进行。

(二)后期罗马的幼儿教育基督教的兴起对儿童观及幼儿教育的影响。

公元318 罗马皇帝的君士坦丁发布文件,严禁杀婴,公元400年,罗马尼森宗教会议建立收养弃子孤儿的“乡村之家”是历史上最早的收容幼儿的福利机构。

第二节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学前教育思想古代希腊式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摇篮,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学前教育思想,为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古代罗马的教育特色是实用。

一、柏拉图是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理想国》。

最早论述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

——对于出生至7岁的儿童,柏拉图把他们的教育细分为两个阶段,出生至3岁为第一阶段,施行儿童公育;3至7岁为第二阶段,强调身心和谐发展。

——20—30岁学习“四艺”:算数、几何、天文、音乐——和谐的教育应当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音乐来陶冶心灵”——柏拉图赋予幼儿游戏以教育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他认识到游戏要符合幼儿的天性,应给予满足。

但应遵守一条原则,即游戏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精神。

——重视给儿童讲故事——论幼儿道德习惯的培养,强调模仿【评价】简述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是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奠基人1)重视优生优育,奴隶社会第一个主张儿童公育;2)主张和谐发展的教育;3)指出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4)提出了慎选故事教材的问题,是教育性教学思想的萌芽;5)重视幼儿道德习惯的培养“习惯成自然”。

二、亚里士多德(一)年龄分期与教育程序——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主张,依据灵魂学说安排教育的程序及任务即先重体育,其次德育(良好的习惯)然后智育(发展理性)。

(二)论学前教育的保育和教育从婴儿期到5岁止,为避免对他们身心的发育有所妨碍,不可教他们任何功课,强调通过练习形成的道德习惯,他关于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主张,成为后世西方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渊源。

三、昆体良他是西方最早的教学法学者,西方教学论的奠基人,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一)论教育与人的天性其关于教育与天性的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大致可以概括为:1)认定禀赋大致相同,肯定了教育的作用,反映了朴素的平等思想;2)指出了天性的不完善性和可塑性,肯定了教育的建树作用;3)强调个体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论学前儿童的教育1)重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对保姆、父母和教仆提出了严格要求。

2)儿童的学习应早点开始,但也反对进程过紧。

3)在学前教育智育的内容方面,主张教儿童认识字母、书写和阅读。

试图改进当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教育史上,昆体良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的问题。

4)强调模仿与教育。

(三)论教师和教学原则提出了德才兼备的教师标准;把教学看成一种双边活动;精辟的论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奠定了教学中量力性原则的思想基础。

四普鲁塔克其教育主张有许多内容是与昆体良相同或相似(一)与昆体良明显不同的地方是普鲁塔克对儿童体育的重视(二)在教学的方法上:反对强制儿童学习,主张用鼓励与提供合理动机的办法,认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第三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中世纪的学前教育一、中古时期的儿童观及幼儿教育(一)性恶论的儿童观及畏神禁欲的教育(二)预成论的儿童观及幼儿教育的成人化——预成论的要点是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的特点上的质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在身心发展的节律性、阶段性。

——受预成论的影响,人们无论是在社会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都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忽视儿童的爱好及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

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一、人文主义的特征及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文主义教育家和思想家:1)批评了性恶论的儿童观,提出了身心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2)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一般规律和个别差异;3)强调体育和游戏的重要作用;4)重视家庭教育;5)在教育工作上,注意到儿童的兴趣与积极性的启发。

二、伊拉斯莫斯论儿童教育(北欧)代表作《幼儿教育论》,探索了教育方法的改进,提出了“事物先于文字”的口号。

三、蒙田论儿童教育(法国)(一)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天性(二)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三)反对娇生惯养及溺爱(四)重视道德教育四、康帕内拉论幼儿教育(意大利)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代表作《太阳城》(一)优生与胎教(二)婴幼儿的养育和教育——将所有儿童都能得到平等的养育和教育作为国家的责任;将科学文化基础教育、体育和劳动所构成的教育内容通过轻松的娱乐的方式进行。

第四章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世界观一、生平——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二、教育代表作:1)《母育学校》(1633出版)是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在家庭中进行幼儿教育的各个问题;2)《大教学论》(1632写成)——代表作;3)《世界图解》(1654完成)是历史上第一部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看图识字课本。

三、世界观——夸美纽斯世界观中的进步因素还集中体现在他的“泛智”的思想中泛智——就是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使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的理论。

泛智的思想乃系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和宗旨。

第二节教育的作用及主导原则一、教育的作用1.将教育视为改良社会的手段;2.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二、教育的主导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是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主观原则。

所谓适应自然,按夸美纽斯的解释,主要是指遵循自然界的“秩序”。

不足之处在于与自然机械类比。

第三节论学前教育一、儿童观及学前教育的意义(一)儿童观(“种子论”)——把儿童比作“上帝的种子”(二)学前教育的意义从教有适应自然的原则出发,把儿童比作种子,认为如果要将儿童培养成有用的人,就必须在他身心形成最早阶段就开始教育。

二、母育学校的性质、意义和任务每一个家庭都可以成为一所学校,孩子的父母亲(特别是母亲)便是教师。

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从普及教育的角度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角度,考虑学前阶段教育的重大任务。

三、母育学校的教育内容及用书(一)保健“一种愉快的心情就是一半的健康”“精神快乐是人的生命的源泉”(二)德育方法和手段主要有三种:训斥、榜样和练习(三)智育是其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他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为6岁以下的儿童的智育提出了一个广泛而详细的教学大纲,主要任务是训练幼儿的外部感觉。

——他为母育学校制定的智育计划包括自然、光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百科全书”——重视训练儿童的“体外感觉”。

(四)父母教育指导书及教材《大教学论》:父母及保姆的责任;儿童所学的各科教学大纲;教学方法。

并为儿童编写一本直接供其观赏的图画书《世界图解》,其用处有三:1)帮助事物在儿童心灵留下一个印象;2)使孩子形成一种观念,认为从书本上可以得到快乐;3)帮助儿童学习阅读,掌握语言文字。

四、论幼儿的游戏及玩具他认为游戏式最适合幼儿的活动,并提出了涉及游戏教育意义的一些重要问题:1)游戏是符合儿童天性的能量的散发;2)游戏式组织愉快的幸福童年的手段;3)是扩大和丰富儿童观念的有力手段;4)游戏式生活的预备;5)成人领导或参与游戏的必要性。

五、论幼儿的劳动教育和语言发展1.劳动习惯和受的技能的培养2.语言发展六、论幼儿的集体教育必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