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很多,从其实质来说,就是要做到为人

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很多,从其实质来说,就是要做到为人

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很多,从其实质来说,就是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才能卓越的教师,才能成为人们的榜样。

教师之所以要为人师表,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教师的任务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品格教人;不仅通过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是用自己的人格感化教育学生。

为此,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表率。

学生有其心理模仿性。

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时期,也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

他们求知欲极强,好动爱玩,对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容易接受。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话:“这是我们老师说的,你错了。

”可见,他们有一个显著特性,就是向师性强。

班主任是他们最崇敬的老师。

所以,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最深刻的。

他们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度过,也就是说他们每天有8小时接受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熏陶和教育。

因此,重视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教师每天都仿佛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敏的、敏感的,即善于窥视教师的优点和缺点的眼睛,在不断的盯视着他们。

教师的言行时刻潜移默化着学生。

所以教师必须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修养,重视言传身教。

教师之所以要为人师表,还与教师职业劳动的两种情况相联系。

一是教师的职业劳动需要教师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教师的威信是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威信越高,其教育、教学的效果就越好。

教师的威信是多方面的,而最基本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湛的业务能力。

事实说明,一个缺乏道德修养的教师,既不能受到学生的由衷尊敬,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

二是在教师的职业劳动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是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教师的劳动和其它的劳动不同,是教师用语言去直接影响学生。

它不但表现在教学中,同时也表在教师情感对学生的特殊感染和言行意志对学生影响的作用上。

教师的劳动从广义上说,并不仅仅包括课堂上的口头传授知识,更包括课堂外的知识,即教师所担负的双重任务,教书和育人,而且由于教师劳动本身还具有创造性、长期性、长效性等特点。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业的结束而消失,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终身负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既说明培养人材是百年大计,也反映出人的培养要经过长时间的过程。

因此,人材的培养,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去影响。

中学生的世界观没形成,可塑性很强,如果受到不良教育的影响,以后就很难培养他们成材,更难以成为创造性的人才。

再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老师,在理论上懂得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而自己行为却不堪为学生的表率,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不利教育的成功。

所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特别是班主任,就更应该做到言行一致,给学生作出表率。

教师应如何做到言传身教呢?教师的言传身教、就是一方面教师口头上的传授,向学生讲清应该做什么?如何做才对的道理;另一方面教师要在行动上以身作则,严于律已,语言行动上作出表率。

一、以品德为榜样教育心理学认为,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可塑造性和可变性大,模仿性强,老师的言行举止对他们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特别是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个人的政治素质、品德修养、思想作风、仪表举止、行为习惯等都为学生耳闻目睹,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的确,我认为,班主任的模范带头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可以想象,一个举止文明的班主任,一个公正无私的班主任,一个品德优秀的班主任,他本身就是活的教材。

当学生面对这样的班主任时,他们的言行必然会有所收敛,他们首先是在班主任的面前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其次是在班主任的面前自然流露出应有的举止,再次是在离开班主任的时候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最后则是将这种约束转化成为内在习惯。

当然,这个由知到行的过程是漫长的,学生在对照榜样进行修正时也会出现一些反复,但毌庸质疑的是,班主任的模范作用可以促进学生完成由知到行的转化,班主任的监督可以促使学生更快地完成这种转化。

因此,二十一世纪的班主任,当你面对一群不太懂事却又认为自己长大了的学生时,你的任务是艰巨的,你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你应当体现自己的崇高人格。

这个崇高的人格到底是什么?有一位老师说过:“老师职业需要你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领袖信实的眼睛;永远操着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

”教师的这种人格形象,首先是作为班主任的职业要求,其次,班主任的人格形象应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跨世纪的时代精神,反映出代表着进步方面的价值信念。

所以,我认为,班主任的人格形象,应该是职业要求和时代要求的有机统一。

而且,也只有具有了如此内涵的班主任,才有资格让学生以其为榜样。

二、用深情来感化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就教育工作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

”虽然说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教育的管理者,学生则是教育的被管理者,但在管理与被管理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职业中学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对于普通中学来说,他们比较独立、早熟、喜欢思考、不太爱听教导,希望做一些能引起别人注意的事。

对于这样的学生,表面上的泛泛而谈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学生往往是装作在听,等离开了班主任的视线,又我行我素了。

作为教育的管理者,我认为,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交心,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这是至关重要的。

这样做可以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

让学生信任你,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只有当他信任你时,他才会愿意听你的教导。

那么,怎样让学生信任你呢?我认为,作为班主任,应该发自内心地爱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

当学生面对班主任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抗拒,他的潜台词是你又来教训我了。

我们当班主任的可以从朋友的角度,告诉学生只是想帮他,帮他摆脱困境;从情感的角度,表示老师和他一样着急,一样担心,甚至可以告诉学生说我们本是一条船上的人,我们的目标是共同的。

我们可以耐心地询问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状况,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当这个错误发生时他的初衷是什么。

要知道,学生为犯错而犯错的情况是极少的,很多时候他们有自己的出发点,有自己的思考,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件事情的结果会是这样的。

当学生愿意把这一切告诉你时,你就成功了一半。

随后你可以和他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分析这其中他的对与错。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应时时让学生感受到不是他在接受老师的批评,而是有一个朋友在帮他找原因,找教训,让他知道如果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到底该如何考虑,如何处理。

只要学生认定你是在为他考虑,为他着想,他就会很乐意地接受你的意见,而不再与你对立。

当然,作为班主任,不应当等到事情发生后才来与学生谈心,才来忙着融化师生的隔阂,这些工作都是应该在平时做的。

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心实意地为了他们好,让学生知道班主任就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不是为了管他们,而是为了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处理问题,帮助他们成长。

如果你的学生能明了这点,他们就可以接受你,把你看作他们的一员,愿意告诉你一些他们的小秘密。

我有一个学生在班上宣布,她开始留长发了,她要做班上头发最长的人。

当我无意中问起谁是班上头发最长的人时,班上女生一齐指着我说:“你。

”我十分感动,在我自己还未曾意识到时,学生已经把我看作了他们的一员。

这是学生对我的奖励,比任何的表彰都来得珍贵。

因此,当我们班主任在感叹学生难教育时,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方式,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自己又该如何摆正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都是人,都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活的对象,没有谁是一块天生的顽石,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只要我们当班主任的工作做到家,我们定能触摸到这块地方,要知道,这儿就是学生心灵的门户,打开它,你就能看到一颗颗鲜活的心。

退一万步讲,就算我们的学生是天生的顽石,我们同样能做到,把他们握在手心,把他们揣在怀中,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他们,用自己的爱去融化他们。

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三、让知识来熏陶在当今的社会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身负重任的班主任老师,更应该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仅要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和自己所任科目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广博的基础知识。

更应具备观察能力、识别能力、组织能力、谈话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等。

只有这样,才能完成老师的基本职责,并且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让你的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发挥作用,再凭借你的个人能力,使学生在与你交流的过程中,时时感受到知识的存在,感受到知识的无所不在。

这是一种熏陶方式,即通过你的影响,让学生懂得知识的伟大,懂得知识的作用。

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了这个做基础,班主任就可以试用第二种熏陶方式,就是让学生直接获取知识。

有人要说,学生天天在学习,不就是在获取知识吗?我要说的是,要想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仅仅靠课堂的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

我认为,首先,要教学生做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而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是靠知识熏陶出来的。

中外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只要激发出了他们的求知欲,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就会像海绵一样从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

这种知识的积累不是一天两天能看出成效来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逐渐积累着的知识对个体品德的熏陶、修正更是一个艰巨的工程。

但是,这个工程虽然是长期、艰巨、缓慢的,却是我们每个班主任都必须做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也许,你给学生的这种教育,在他们上学期间根本看不出什么大的成效,但是你一定得坚持,因为它对学生的未来实在是太重要了,要知道,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树人”嘛。

第二,要教学生做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

想达到这一点,靠的也是知识的熏陶。

中国自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以来,原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存在的一系列深层矛盾一下子暴露出来。

特别是人们的心态、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纷纷出现了。

而现代中学教育是以人文为基础,以培养人的个性充分发展为特征的素质教育。

所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实在是没有什么比心理健康更重要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