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橡胶机械工业的发展及现状我国橡机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变强,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的30年来,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入21世纪,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研发创新,现在已经打造成为世界橡机制造大国并向强国方向迈进。
一、中华民国时期1、在1949年建国之时,我国基本没有橡胶机械工业。
当时全国507家橡胶厂拥有1017台开炼机以及其他相关的压延、挤出、成型和硫化等设备,几乎全部为外国货。
其中,美国、英国和德国产的橡机设备占有一少部分,80%以上来自日本。
在国内,仅有3-5家不成规模的小型橡机修配厂和修造厂提供一些简单的零配件,维持橡胶企业简单再生产,而后一步一步发展成橡机制造厂。
(1).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的机器修造厂。
1928年并购创建于1917年的沪江机器厂和1941年买进振隆机器厂合并构成。
主要以生产橡机的零配件为主,作为大中华6个橡胶厂的机修车间。
解放后,开始生产橡胶小型非标设备和模具,职工不足100人。
1953年以后从大中华厂分出独立,改称上海橡胶工业公司橡胶机械一厂。
现为上海橡胶机械一厂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开炼机、轮胎成型机等。
(2).上海轻工机械系统在1930-1940年代创办的机械厂。
有上海新民铁工厂,1951年为青岛橡胶二厂新建航空轮胎车间合作生产提供了一批65"轮胎个体硫化机,1955年同其他厂合并组建为上海轮胎机械厂,主要以翻胎设备为主。
还有上海茶陵机器厂五十年代后期生产中小型开炼机和压延机,1970年改称上海橡胶机械厂。
九十年代后末期两厂合并,之后改制成为上海思南橡胶机械有限公司。
此外,还有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几家小机械厂合营组成的上海第一橡胶机械厂,主要生产平板硫化机、开炼机。
(3).四川亚西机器厂,始建于1942年。
1952年收归国有,曾为我国的化工、冶金、矿山、、水电、造纸、农机、森林、国防等行业提过了大量的装备。
解放之后,开始提供橡机零配件,1966年正式转产橡胶机械,为沈阳、天津和上海三家新建再生胶厂提供设备,主要以破胶机、精炼机、开炼机、密炼机、压延机为主,(4).上海正泰橡胶厂的机修厂成立于1945年,为正泰4个橡胶厂提供零配件和修理设备,职工30-40人。
1970年从正泰厂独立出来改为上海橡胶工业公司橡胶机械二厂,主要生产内胎接头机、轮胎成型机,九十年代后期被兼并。
(5).是沈阳橡胶机械厂。
1948年由东北橡胶公司收购兴奉铁工厂等3家作坊式小机械厂合并而成,职工100余人,主要为公司9个橡胶厂恢复生产修复遭战争破坏的设备,称为修配厂。
1949年开始组装生产中小型开炼机。
1950年抗美援朝时,为满足鞍钢复工对输送带的急需,以“蚂蚁啃骨头”方式,在不到一年时间内造出了当时国内最大、世界为数不多的72"×30'的大型输送带平板硫化机,提供给橡胶厂生产输送带。
1952-1953年,配合沈阳橡胶三厂和五厂改建为航空轮胎厂和制品厂,会同东北轻工局橡胶机械设计组,承担了两厂全部橡机设备的设计制造任务,总计达20多项。
另外,还生产了航空轮胎模具、飞机油箱模胎、军工杂件模型和轮胎气门嘴芯等。
此时由修配转为制造,增加机床,扩大铸铁和铸钢设备能力,新建了轮胎气门嘴和气门芯车间。
同时,还与辽阳光华机械厂合作,开始批量生产22"大型开炼机。
由此,沈阳橡机成为最早一家国营橡胶机械厂,为建立新中国的橡机工业奠定和打下了基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1949-1952年在国民经济恢复和抗美援朝期间,在橡机工业的率先恢复和发展下,我国橡胶工业的橡胶消耗量由1.3万吨增至2.6万吨,轮胎产量从2.6万条升到42万条,胶鞋由4400万双达到6100万双,职工由2.4万人扩到5.0万人,已经大大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在这里,橡机工业作为对橡胶厂恢复的设备修复者、橡胶厂扩充和新建的装备提供者,付出了艰辛努力,功不可没。
2、1953年-1965年是我国橡机工业从创建走上起飞的年代。
由于长春第一汽车厂和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等一大批大型国家计划项目启动,而拉开国营橡胶第一(桦林)、第二(青岛)、第四(沈阳)、第六(青岛)、第七(沈阳)、第八(长春)、第十四(上海)橡胶厂的改扩建,第十(太原)、第十一(广州)、河南轮胎厂、四川轮胎厂、西北橡胶厂新建,以及上海大中华橡胶厂、上海正泰橡胶厂和上海中南橡胶厂等改造的序幕,橡胶工业对橡机设备的需求量急剧扩大和增长,大型和重型橡机不断增多。
由此引起一机部重视,把橡机设备列入通用和重型机械的项目内,以后又作为产业机械中的要项并对橡塑机械进行发展规划。
具体举措是:(1)将创建于1907年的大连通用机械厂改产橡胶机械,并改名为大连橡胶塑料机械厂。
1953年起开始生产22"以上开炼机,1955年扩大生产140型密炼机和三辊、四辊压延机,进而研发生产轮胎个体硫化机等。
(2)将机械部的四川亚西机器厂于60年代正式生产开炼机、密炼机、压延机、破胶机、粗碎机、粉碎机、精炼机等橡胶机械,同时决定福建三明通用机械厂和广东湛江机械厂扩产轮胎设备和橡胶硫化罐。
沈阳重型机械厂安排制造1.4-2.2米轮胎硫化罐和1.4-1.8米输送带大平板硫化机。
太原重型机械厂也在1958年同青岛橡胶六厂合作,产出3.25米宽世界最大的输送带大平板硫化机。
上海3个小橡机厂(茶陵、轮胎机械、第一橡胶机械)划归上海轻工机械公司,实行专业化分工生产橡机设备。
(3)化工部的机械厂继续扩大橡胶机械生产领域。
沈阳橡胶机械厂将模具和机头生产扩散给沈阳文亮铁工厂,正式成为橡机专业厂。
除开炼机、裁断机、内胎硫化机和平板硫化机之外,1954年又在上海正泰橡胶厂机修厂修造的轮胎成型机基础上改进,开始生产新一代的轮胎成型机。
以后扩大生产中小型压延机和挤出机,1956年生产出8"大型胎面挤出机。
另外,还有新建起的天津橡机厂、北京橡机厂和广州橡机厂以及天津化工机械厂和广东汕头化工机械厂等也开始部分生产橡机设备,并且产量逐年扩大。
此外,还有轻工系统的上海、无锡、常州、宜兴一带以及青岛等地区的10余家轻工机械厂从五六十年代开始也陆续有中小型开炼机、平板硫化机的生产,并可提供胶鞋、翻胎、再生胶一类成套设备。
司法部的新生系统,从1958年起有呼和浩特新生机械厂和盘锦新生机械厂等也开始生产挤出机、编织机一类橡机设备,以后并改名为橡塑机厂。
这些由机械系统橡机厂制造的大中型橡胶机械和轻工等系统生产的中小型橡胶机械,加上化工系统橡机厂自己生产的橡机设备等在内,已开始能成套装备一个工厂。
橡胶厂所用的各种橡机装置,基本立足于国内。
而且,还为援外工程提供了成套设备,后期对东南亚等地还有小量单机出口。
在这10余项基建工程所采用的上千台橡机设备中,除了新建的太原橡胶十厂的主要设备和桦林、青岛等地轮胎厂的大型密炼机和压延机为苏联引进的以外,绝大部分都是由化工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该院由东北轻工局橡胶机械设计组搬迁北京于1954年成立轻工部设计公司,1956年转为化工部橡胶设计院,1959年又与天津橡胶研究所合并)会同各橡胶厂、橡机厂共同完成设计制造的。
他们及时为橡机厂提供了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对保证完成橡机制造任务,起到了很关键作用。
3、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各地橡机企业虽然受到很大冲击,生产波动多年,但在战备内迁和地方配套的大环境下,橡机工业开始进入了扩散发展的年代。
1964年,以专门生产大型和重型橡胶设备为主的太原橡胶机械厂开始建设。
它是化工部二局主管的企业,利用军工优势从全国化工系统抽调了各类机床支援该厂,成为橡机行业中大型机床最多的厂子。
1970年以后,随着太原橡胶十厂(新华化工厂)一起划归兵器工业部转产武器装备,行业失去了一个骨干橡机企业。
1966年,中国橡胶工业公司从全国橡胶工业发展战略出发,决定建立我国第二个橡机生产基地——桂林橡胶机械厂。
为加快建设进度,指定由沈阳橡机厂负责筹建,人员与设备一分为二搬迁,加工规模1500吨,产品扩大到密炼机、压延机和轮胎硫化机,形成在南北对应生产橡机和供应橡胶工业设备的局势。
沈阳橡机厂在部分内迁后填平补齐,又很快恢复达到年产2000吨的加工水平。
在此期间,大连橡机厂由化工部投资扩大,年加工能力达到8000吨规模,成为当时世界屈指可数的世界级橡机生产大厂。
专业分工生产大型密炼机、压延机和轮胎硫化机。
工厂在原来基础上加强科技力量和设计队伍,成立橡机研究所,自主开发了XM140密炼机、S形四辊压延机和55"液压式轮胎定型硫化机等设备,成为橡机行业的第一家上市企业。
从1970年起,橡机设备由化工系统统一排产和分配,一机部系统的大连橡机厂、三明化机厂等一批工厂企业与燃料化工部的关系日趋紧密,开始加盟橡机行业。
1971年燃化部开始在湘西三线新建益阳橡胶机械厂,仍然由沈阳橡机厂负责援建,抽调人员支持,初期规模年产能力3000吨,产品生产定位为大型橡机设备。
为了提高橡机设备加工精度,主要机床从国外进口,使之形成先进生产装配线,最终目标建设成为国内第三个大型橡机厂。
1975年建成后,生产陆续调整,逐渐成为橡机行业的骨干企业。
1969-1973年,全国有大小20家橡机厂会同北京橡胶设计院,承担起新建湖北东风轮胎厂的设备供应任务。
总计金额达8000万元以上,有124项新工艺技术设备项目。
该厂为燃化部最大橡胶战备建设项目,配合中国第二汽车厂同步建设,采用最新技术,年产规模为100万条大型载重轮胎,年耗胶量3万吨,100%子午线结构,并配套有钢丝厂、化纤厂、炭黑厂等,号称亚洲最大轮胎生产基地。
在橡机设备生产供应过程中,由于对子午胎设备技术的难度认识不足,设计方案论证不够,机械加工精度不良,以及使用单位配合无力和售后服务跟不上等诸多原因,有的中途夭折,有的功亏一篑,实际成了一场有代价的大练兵。
最后东风轮胎厂在建成之时,仅形成只有30万条子午胎和70万条斜交胎设备能力简易投产的尴尬局面,给橡机设备供应企业也上了深刻的一课。
1973年,燃化部为改造上海轮胎出口基地,提高轮胎出口质量,会同外贸部从日本引进一批轮胎成型机和硫化机武装上海轮胎一厂(大中华)和二厂(正泰)。
投产时组织橡机厂和南北两院(桂林和北京橡胶设计院)人员参观,并决定引进之后立即消化吸收实现国产化。
两院负责设计,四家橡机厂参加设计并负责制造,两家轮胎厂负责使用,实行内外三结合。
在两年之内,桂林橡机厂和三明化机厂各自完成了63"和55"B型载重轮胎硫化机,上海轮机厂和天津化机厂分别完成了40.5"A型和42"B型乘用轮胎硫化机的样机。
经过一年试用,几作修改,均已先后正式投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