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外文言文训练答案之

课外文言文训练答案之

课外文言文训练答案之(七)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A自谓可使千里成壤。

经图列说干②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B沟洫甫成③,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

③沟洫,沟渠;甫,刚。

1.解释加点字:会:几:岂:惟:2.翻译画线的句子:A.自谓可使千里成壤B.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3.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请具体说明理由。

【补充资料】:【译文】: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

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

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

于是,他就拿着图到处游说求见州官,州官也认为是好事,便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

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答案:1.解释加点字:会:恰好,遇上几:几乎岂:难道惟:只2.翻译画线的句子:A.自谓可使千里成壤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农田。

B.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沟渠灌进村子里,人差一点儿都成了鱼(淹没了)3.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请具体说明理由。

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只会死搬书本,所以失败了。

(八)中山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若之何:为什么1.解释下列加线字;(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3)是非若所知也( ) (4)不病于无鸡乎?( )2.联系上下文,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着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补充资料】:【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

中山人给了他猫。

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

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

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答案:1.解释下列加点字;(1)吾之患在鼠( 忧虑 ) (2)告其父曰:“盍去诸?”(赶走 )(3)是非若所知也( 这件事 ) (4)不病于无鸡乎?( 担忧 )2.联系上下文,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 (如果)没有鸡,不吃鸡罢了,离饥寒还远着呢。

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C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尚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C、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评价任何事物,应着他的主要方面是好是坏,不能吹毛求疵。

D、“有失才会有得”是本文的主旨。

(九)管仲不谢私恩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

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4分)(1)适幸及齐不死 (2)如子之言(3)封人怨之 (4)我且贤之用2.选出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当的一项(2分 ) ( )例句:自鲁之齐到,往。

动词A、乌封人跪而食之他,代管仲。

代词B、如子之言的,助词C、我且贤之用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D、辍耕之垄上到,往。

动词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分)4.简要说明上文所含的主要道理。

(2分)【补充资料】:【译文】: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到齐国去。

走到半路又饥又渴。

路过绮乌城时,就向边防人员讨吃的。

绮乌城的边防人员跪着把食物捧献给管仲吃,对他非常恭敬。

那边防人员因此私下里对管仲说:“你若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在齐国当官,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管仲回答说:“如能真像你说的,那么我任用贤才,让有才能的人得以发挥,按照功劳行赏;此外,我还能用什么来报答你呢?”这个边防人员因此怨恨管仲。

【感言】:即使身处逆境,管仲仍可做到分清公事和私恩,坚持唯贤是举,唯才是用,不怕得罪人,难能可贵!答案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适幸及齐不死到 (2)如子之言你(3)封人怨之恨 (4)我且贤之用将2.选出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当的一项(2分 ) ( D )例句:自鲁之齐到,往。

动词A、乌封人跪而食之他,代管仲。

代词B、如子之言的,助词C、我且贤之用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D、辍耕之垄上到,往。

动词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2分)你若到了齐国不被处死,在齐国当官,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呢?4.简要说明上文所含的主要道理。

(2分)一个人考虑的首先应该是国家的利益,而不应只顾私恩。

(十)贾人渡河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③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浮吕梁④而下,舟薄⑤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

人曰:“盍救诸⑥?”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

”立而观之,遂没。

【注释】①贾人:商人。

②浮苴:水中浮草。

③巨室:世家大族。

④吕梁:地名。

⑤薄:迫近。

这里指冲撞、触击。

覆:翻。

这里指翻船。

⑥盍救诸:为什么不去救他呢?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渡河而亡其舟( ) (2)贾人急号曰( )(3)渔者载而升诸陆( ) (4)予尔百金(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而”字用法同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

A、贾人浮吕梁而下B、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然则何时而乐耶?3.翻译句子: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4.读了这篇寓言,你有哪些感想?【补充资料】:【译文】:从前,济水的南面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

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

”渔夫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

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这岂不是不讲信用么?”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鱼的,一天的收入该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

后来有一天,这商人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礁沉没,他再一次落水。

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

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他就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人。

”渔夫撑船上岸,远远地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答案: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渡河而亡其舟( 丢失,这里指翻船 ) (2)贾人急号曰( 呼叫,大叫 )(3)渔者载而升诸陆( 登上 ) (4)予尔百金( 给,给予 )2.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而”字用法同例句相同的一项: ( C )例: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

A、贾人浮吕梁而下B、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

C、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然则何时而乐耶?3.翻译句子: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你只是一个渔民,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到十金,还不感到满足吗?4.读了这篇寓言,你有哪些感想?(略),可从人的信用方面考虑。

如: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不能出尔反尔,失去信用。

(四)南桔北枳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注释:避席:离开座位。

这里表示郑重、严肃。

古时把席子铺在地上,人坐在席上,所以座位叫“席”。

徒:仅仅得无:难道(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吏二人缚一人诣王()②缚者曷为者也()③齐人也,坐盗()④所以然者何()(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补充资料】:【译文】:晏子出使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晏子。

当酒喝到尽兴的时候,两名官吏绑了一人来见楚王。

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答到:“是齐国人,犯盗窃罪。

”楚王看着晏子道:“齐国人本来就喜欢盗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桔子生长在淮南便是桔子,生长在淮北就变成了枳。

(橘和枳)仅仅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

这是什么原因呢?水土不同啊。

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东西吧?”答案:(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吏二人缚一人诣王(拜见)②缚者曷为者也(何,什么)③齐人也,坐盗(犯罪,或因犯罪)④所以然者何(原因)(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橘和枳)仅仅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

注意"其实",它的果实。

②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东西吧?注意:“得无……耶”固定格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