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指导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指导方法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方法略谈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这充分说明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

如果学生只在课堂上阅读课本,显然是不够的。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而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学阅读的书籍
从目前的图书市场看,真正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较少。

书店里各种少儿书籍不计其数,但适合学生阅读的“精品”却供不应求。

这就要求教师在购买学校图书和指导学生选择书籍时要有以下标准:
一是符合小学教育的目的和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二是题材范围广泛,思想性、科学性较强;
三是文字优美,语言规范;
四是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兴趣;
五是形式美观、图文并茂、印刷的字体大小要适当。

图书管理员必须将图书分类存放,每本书制一张提示卡片,写上书名,类别,适合年级,内容提要,让学生根据卡片提示自己选择图书。

教师还应善于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书籍。

比如结合课堂教学介绍有关的书籍,如上完《一夜的工作》一课后,向学生推荐有关周总理生平事迹的书籍;结合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介绍有关书籍,如三月份推荐有关雷锋事迹的书籍;结合本地实际介绍有关家乡风土人情、英雄、模范人物等的书籍。

二、指导学生认真、专心地阅读课外书
小学生读书往往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只注意文章的故事情节,不注意具体文字;二是不按顺序阅读全文,而只是挑拣着读,或读时不专心,不用心想。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使学生具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从学生的阅读目的来看,可将阅读分成五种类型。

l、积累性阅读。

主要是积累词汇句式,学习写作方法。

这就要指导学生摘录文章中的好词佳句,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会应用所积累的知识及素材。

2、理解性阅读。

主要是把握思想内容,扩大知识面。

虽然小学阶段开设了自然、社会等课程向学生介绍一些社会、科学知识,但仅在课堂中学习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应在课外阅读
中指导学生阅读知识性和科学性较强的书籍,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

3、鉴赏性阅读。

主要侧重于文学欣赏,提高审美情操。

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美的散文、诗词等,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语文课程标准》)。

4、评价性阅读。

重点是判断是非优劣,锻炼学生的鉴别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教师在指导时要求学生对所读书籍作出评价判别,说出文章所介绍的行为是否健康,如何去学习或是与此种行为斗争。

5、消遣性阅读。

这种阅读主要是作为一种休息方式,调节精神生活。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多作积累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

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

只有多动笔,才能很好地学习和理解所读书籍。

读书笔记应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而各有侧重点,总结起来有三种;一是提纲式读书笔记,侧重于写出作品内容;二是心得笔记,重在写自己的体会;三是摘录笔记,摘录好词佳句。

小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可能面面俱到,可根据年级层次和阅读目的选择其中比较有价值的一方面来写。

为了方便学生写读书笔记,教师可帮助学生设计一种格式,让学生按照阅读目的有选择有详略地填写。

如下表所示: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师应组织一些课外阅读活动。

如,读书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朗诵比赛、故事会、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学以致用。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好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会更加轻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