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服装工效学重点整理

服装工效学重点整理

服装工效学重点整理1.人类工效学的定义:(P2)研究如何使人-机-环境系统的设计,符合人的身体结构和生理、心理特点,以实现人-机-环境之间的最佳匹配,使处于不同条件下的人能有效地、安全地、健康舒适地进行工作与生活的科学。

2.服装工效学的定义:(P2)从适合人体的各种要求的角度出发,对服装创造提出要求,以数量化情报形式来为创造者服务,使设计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适合人体的需要,达到舒适卫生的最大状态。

3.服装工效学的核心人-机-环境的定义:“人”之参与系统过程的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

“环境”指人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等等。

“服装”指人穿戴的一切容,也包括成品的材料品质、织造手段、整理工艺、着装技巧等。

4.衣服适应人四点(P3)(1)舒适感和满意:例如紧身衣物都采用弹性面料,这样既苗条也舒适。

(2)有益健康:例如婴童服装会采用纯棉、不带任何化学物质、无刺激的面料,这样会保护小孩娇嫩的皮肤。

(3)安全性:例如小孩帽子上的拉绳不能太长,以免其对自己做出伤害。

(4)高效性能:例如现在很多文胸都采用竹炭面料,增加了服装的透气性以及贴身衣物的舒适和安全。

5.三条基准线概念(P7)(1)前正中线:位于人体前面,是沿体表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的分界线。

(2)后正中线:位于人体后面,是沿体表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的分界线。

(3)重心线:是从左右侧面看过去,通过体表上的头顶、耳垂、颈前部、胴体中间、膝盖下端,足底中点的铅垂线。

6.三个基准面概念(P7)(1)矢状切面:通过人体前面正中的基准垂直面,它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

(2)额状切面:在重心线位置与矢状切面垂直相交,亦称为基准前头面。

它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

(3)基准水平切面:处于腰围位置,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

7.关节分类(P12)根据关节面的形态和运动形式分为一轴关节(如肘关节)、二轴关节(如腕关节)和多轴关节(如肩关节、骨关节)。

8.脂肪部位(P13)臀、腹、大腿侧、腰部、胸部9.头身比(P18)所谓头身比即以头长为度量单位来衡量身长及其他肢体长度。

头身比:1:7/7.5 黄金比例:3:510.认识特殊体与正常体的区别(P21)挺胸体—躯体实际厚度与标准体相近,但躯体向后倾斜,胸部前突,身体的中心轴线向后倾斜。

驼背体—胸部单薄,颈部和北部都比标准体向前倾斜,肩胛骨成拱形,手臀前垂。

凸肚体—腹部突出,臀部并不显著突出,腰部中心轴向后倒。

凸臀体—臀部丰满突出,腰部中心轴倾斜。

11.关节运动分类(P23)根据关节运动轴的方位分类(1)屈伸运动:以肢体为中心运动;(2)收外展:以躯体为中心运动;(3)旋转运动:以某点(头顶点、肩点等)为中心运动;(4)环转运动:是屈、展、伸、收的依次连续运动,凡是有横轴和纵轴的关节,均可做环转运动举例:关节名称:肘关节活动种类:由伸至屈活动度:150°(P25 人类关节活动度表)关节运动部位可以分为颈部运动、肩关节运动、髋关节运动、腰椎运动等表2-3 人体关节活动度P2512.常用测量工具及其用途(P27-29)接触式:(1)软尺:用于测量人体尺寸和裁片的长度。

长度一般为150cm。

(2)身高仪:用于测量人体身长、总体高等各种纵向长度的工具。

最大测量围0~200cm。

(3)杆状计:用于测量人体曲面的凸出部位宽度的活动式测量仪。

(如腰宽、臀宽等身体厚度)(4)触角器:用于测量人体曲面的凹进部位宽度的活动式测量仪。

(如测量股沟(臀腹宽))(5)角度仪:测定肩斜度、前胸垂角、背部垂角、腰部垂角等身体各部位角度的仪器。

(6)滑动计(直脚规):用于测量手掌等小围宽度的活动式测量仪,是测量人体两点之间距离的工具。

(如测量人体眼的外角宽、鼻宽、形态面。

)(7)直角三角平行规:(8)弯角三角平行规:用于测量额矢状弦,额矢状弧的高;(9)弯角规:由弯角、主尺和尺框等组成,测量围0~300mm,能进行人体和骨骼测量。

(10)可变式人体截面测量仪:用于测量人体水平横截面和垂直横截面的工具。

非接触式:(1)人体轮廓线摄影机(2)莫尔体型描绘仪(3)三维人体扫描仪13.基准点、基准线(P30-31)基准线:颈根线、上肢根线、肩线、胸围线、腰围线、臀围线、膝线基准点:头顶点、颈椎点、颈侧点、肩峰点、桡骨点、茎突点、指尖点、肘点、乳点、脐点、腹部前突点、臀部后突点、转子点、膝盖中心点、踝点、外踝点、脚跟点、趾尖点14.人体测量静态计测(注意站姿、坐姿要求P33)(1)身高:定义:从头顶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用手移动人体测高仪的活动尺座,使活动直尺与头顶点相接触,测量从头顶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2)颈椎点高:定义:从颈椎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后方,并使活动直尺与矢状平面相平行,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的左右后方,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颈椎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3)腰围高:定义:从最小腰围处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测量仪器:人体测高仪。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前方,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采取下蹲姿势,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最小腰围处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

(4)坐姿颈椎点高:定义:从颈椎点至椅面的垂直距离。

测量仪器:坐高仪及人体测高仪。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坐姿,将人体测高仪放置在被测者的正后方,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右侧,移动活动直尺,测量从从颈椎点至椅面的垂直距离。

(5)颈围:定义:以喉结下2cm为起点,经颈椎点至起点的围长。

测量仪器:软尺测量方法:被测者取坐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尺测量以喉结下2cm为起点,经颈椎点至起点的围长。

(6)胸围:定义:经乳头点的胸部水平围长。

注:被测者是(否)戴胸罩。

测量仪器:软尺。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尺测量正常呼吸时经乳头点的水平围长。

注:乳下垂中老年妇女应改用胸中点。

(7)腰围:定义:在肋弓和髂嵴之间经腰最细部位的水平围长。

测量仪器:软尺。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前方,用软尺测量肋弓和髂嵴之间经腰最细部位的水平围长。

(8)臀围:定义:臀部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长。

测量仪器:软尺。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右方,用软尺测量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高度上的水平围长。

(9)总肩宽(后肩横弧):定义:左右肩峰点间的背部水平弧长。

测量仪器:软尺。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正后方,用软尺测量左右肩峰点间的背部水平弧长。

(10)全臂长:定义:从肩端点经肘点至中指指尖的长度。

测量仪器:软尺。

测量方法:被测者取立姿,测量者站立在被测者的左右侧,用软尺测量从肩端点经肘点至中指指尖的长度。

人体动态变形计测(P35-36)(1)未拉伸线法(皮肤线性变形)(2)捺印法(皮肤面积变形)(3)石膏带法(皮肤面积变形)(4)剪口法(5)摄影摄像法15.服装规格种类(P40)示明规格:一般作为成衣上标明的具体尺寸,它以最少的元素来表示服装规格大小的属性。

根据表达元素的数量,可以分为一元表达法、二元表达法和三元表达法。

1、一元表达法:一元表达法指用一个部位的具体尺寸来表示成衣规格。

⑴领围制⑵胸围制⑶代号制2、二元表达法3、三元表达法细部规格:细部规格一般用于成衣工业纸样的设计过程中,指服装上具体部位的尺寸。

16.标准差(P42)平均值:标准差:标准差的意义:①标准差反映测量数据离散程度。

标准差大,说明测量数据较分散,彼此间差异较大。

反之则测量数据较集中。

②标准差是服装号型制定中的重要依据。

标准差大,需设置的号型就多。

反之设置的号型可少些。

17.相关系数(P43)相关系数的意义:①表示两个部位测量数据间联系程度大小的一个量。

②绝对值在0~1之间。

|r|接近1时,两部位之间关系密切;r接近0时,两部位之间关系不大。

③可正可负:即正相关和负相关。

18.聚类分析(P44)聚类分析结论①人体所有部位可以分为两大类:长度部位和围度部位。

②长度部位包括上体长、手臂长、总体高、身高、下体长、前后腰节高等,这些部位之间的联系较大,其中总体高与身高关系最为密切;③围度部位包括胸围、腰围、臀围、颈围、前胸宽、后背宽、总肩宽等,这些部位之间联系较大,其中胸围与腰围关系最为密切,而围度部位与长度部位基本不相关。

19.基本部位(P45)第一基本部位为身高h;第二基本部位为人体净胸围B*人体净腰围W*;第三基本部位为人体胸腰差B*—W*。

20.控制部位(P49)概念:控制部位是指在设计服装规格时必须依据的主要部位。

举例:长度方面有身高、颈椎点高、坐姿颈椎点高、全臂长、腰围高;围度方面有胸围、腰围、颈围、臂围、总肩宽。

21.宽松量的概念及分类(P52)概念:宽松量指在服装平面制图中,为使服装适应人体运动机能而增加的余量。

分类:生理松量、动态适体松量(运动松量)、心理松量22.人体侧部体表角及其对裙装侧部造型的影响(P54)人体侧部体表角概念:人体某部位的水平线在侧部的位置点和WL线在侧部位置点的连线,与过WL线在侧部的位置点所画的垂直线的夹角。

对裙装侧部造型的影响:R0=l0*sina式中:l0为裙侧缝长,r0为裙摆增量,a为人体侧部体表角。

l0一定,r0增加,a0增加;r0一定,a0增加,l0减少。

23.裙外轮廓形与裙摆围的关系(P55)24.裙装结构满足步幅和膝围量应如何设计(P55)(1)将裙摆设计成超过最大需求量,如喇叭裙或细褶裙;(2)可在四周作折裥形式,将裙摆量设计成隐蔽形式,如筒裙;(3)在裙侧缝或前后中心处,作高于膝盖的开口,如贴体的筒裙。

25. 裤装结构与人体静态的关系(P56)(1)前、后上裆的倾斜角与人体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2)F”H”至点B”H”为裤装裆宽,两者间有着密切的吻合关系;(3)裤装臀围松量分配可以是前部占30%,后部占40%,裆宽部分占30%。

26.上裆部松量设置(P59)上裆宽的决定因素:⑴人体的腹臀宽,即人体的前腹至臀沟之间的厚度,这个因素是固定值,只要人体确定后, 这个量就基本上确定不变了。

上裆宽=人体腹臀宽+少量松量-材料伸展量。

⑵裤装本身的下裆角,如果款式变化后, 下裆角改变, 就会引起上裆宽量的变化。

上裆宽与下裆角成负相关关系。

直裆量的确定据人体下体运动变量分析,人体后上裆部的运动变形率为20%左右。

做广播操时皮肤各部位的伸长量百分比计算得:前(10+38)/2%=24%后(24+20)/2%=22%臀围大小的确定由于人体臀部运动而使围度增加,因此下装在臀部应考虑这些变化而设置必要的宽松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