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泉州府孔庙导游词范文3篇

泉州府孔庙导游词范文3篇

泉州府孔庙导游词范文3篇A model of tour guide's Ci of Confucius Temple in Quanzhou编订:JinTai College泉州府孔庙导游词范文3篇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福建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泉州府孔庙导游词范文2、篇章2:泉州府孔庙导游词范文3、篇章3:福建泉州府孔庙导游词文档泉州府孔庙位于市区中心、百源川池西畔。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一:泉州府孔庙导游词范文泉州府孔庙位于市区中心、百源川池西畔。

现存占地10700平方米,是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殿堂,也是泉州现存大型宋代建筑之一,在全国上千座文庙里是罕见的,有很高的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

大成殿为文庙的主体建筑、陈列有古代祭文礼器、乐器及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是了解泉州古代文化教育的珍贵实物资料。

泉州府文庙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宋太平兴国初(976-981)移建今址。

北宋大观元年(1120xx年)建泮宫门。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按照“左学右庙”(即东学西庙)建制,重建明伦堂、大成殿、东西两庑,南宋嘉泰元年(1220xx年)建棂星门。

总占地一百多亩。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

面阔7间35.3米,进深5间22.7米,斗拱抬梁式木结构,以48根白石柱承托,正面有浮雕盘龙檐柱8根,风格古朴,在全国现存文庙中甚属罕见。

殿前砌露台,台明嵌有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辉绿岩石浮雕。

台下通道、拜庭,两旁古榕垂荫,庭外为半月形泮池。

上有元代建的泮桥,梁式石构,中部拱起,两边有石构护栏。

大成殿前东西两侧筑有东庑和西庑,全长112米,宽10米。

两庑前正中为大成门三开间,二进深,左为金声,右为玉振,三门联成一体,宽60米,深10米。

门外为露埕宽66米,深60米,可容数千人,左右为礼门、义路。

西面临中山街建有泮宫门。

庙东有明伦堂七开间,宽36.8米,五进深21.4米,前有宽深36米的露庭,东西两书斋,庭前有方池宽29米,长43.8米,中有4米宽的石桥,围以石护栏。

外为育英门,再往东原存有尊经阁和名宦、乡贤祠等建筑。

文庙内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

“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设在大成殿内,正中有孔子塑像,两旁有四配十二哲画像。

主要文物有传世祭孔乐器、舞器、礼器等。

其中六件青铜豆铸有“乾隆十一年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监制”和铸有“同治六年五月铸,州同御即造,训导郑秉经郊行李树监铸”及“台湾北路淡水同知严金清谨制”的铭文编钟。

是研究泉州文庙与台湾文庙的历史渊源关系的实物资料。

“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设在文庙西庑,陈列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名人三十八位。

这些人物从各个历史时期反映出泉州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海外交通、国家统一等领域为社会以至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展品使用现代彩色腊像工艺制作,配以精制各时代服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设在文庙东庑,陈列自晋代中原士人徙泉后,带来中原文化,家塾兴起,宋代泉州除府学外,各县均建有县学,书院林立,如雨后春笋,时有“十室之间,必有书舍”,称誉为“海滨邹鲁”。

该馆陈列展出图文并茂,以大量翔实照片反映教育历史的遗迹和遗存,还有碑刻、课本、科举试卷、牌匾、楹联等实物资料,展现当时社会教育的缩影。

篇章1:泉州府孔庙导游词范文从1949年建国到20xx年,中国历经了60年的变迁。

那是沧桑巨变,在这60年中我们的家乡也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变得生机盎然·记忆里小时候的家乡,是我的乐园。

那里有大片大片的池塘,听爸爸说他小时候还有船呢。

我有些羡慕。

每到暑假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在池塘边玩耍,池塘边上有大片的树林。

雨季里水就会长高,一些树就会矗立在水中了。

知了燥热的叫声,阻碍不了池塘边的清凉。

树的影子斜掉在水面上,我们的说话声惊的鱼儿四处逃散。

我们就会脱了凉鞋,搂着树身尽情的在水中游戏。

玩累了就会回家在妈妈的盛化妆品的小木盒里,偷偷的拿走几分钱,拉上小伙伴买些零食吃。

妈妈每天早晨天没亮就起身给爸爸做早饭。

爸爸在离家大约有七八里的镇上上班,那时候没有自行车,每天都会走着去。

对于这些都是后来妈妈说给我的,我有记忆时,爸爸已经拥有了一辆自行车。

听说买那辆自行车时还在村子里引起了轰动。

自行车是有了,可每到下雨,又都的穿着雨靴,在泥泞的小径上艰难的前行。

都多少年了,那些记忆虽已模糊。

可却会在不经意间涌现。

家乡那大片大片池塘已经没有了,更别说水中的鱼儿了。

只有池塘边树上孤独的知了的叫声还在,却也只是稀稀落落的声音。

现在想要拿走妈妈小木盒里的钱,已经买不到什么了。

现在上班再也不用天不亮就做饭了,家家户户都安上了液化气,电动车.摩托车,乃至汽车在家乡已经不足为奇了。

更不用说自行车了。

那条在雨后总是泥泞的小径已经不见。

哥哥们给家乡捐了款,修建了公路。

无论下多大的雨,大家再也不会把车子陷到泥里了。

主妇们再也不会为男主人上班没有回家,而坐卧不安,派孩子们去打探消息了。

电话就在桌上放着·手机就在兜里装着。

想知道消息,只动动手指就行了。

搬来县城已有20xx年左右了,刚刚来县城时。

大多的房子都是平房,只有几栋居民楼。

公路那时也很窄小,有路灯的路也很少。

夏日里大家就都在风扇下乘凉,平房一到夏天就会潮湿。

那时候大街上只偶尔能看到骑摩托车的,和偶尔从身边掠过一辆汽车;自行车是大多数人们上班的代步工具。

多少年来人们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变化着。

发展着......现在县城中的平房也已占少数,新建的小区,林林总总;宽阔的马路两旁,路灯像窈窕的淑女伫立在那,守候自己的使命。

私家车在宽阔的柏油路上急驰已经成为主流。

夏天里,人们再也不会为了凉快而整夜的开着风扇而致使自己感冒了,冬天里,人们再也不会自己去点暖气,而弄得灰头土脸。

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为能吃到什么而发愁,而是为能怎样吃才会有营养而发愁。

改革开放60年来,这是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吃饱穿暖到吃得好,穿的好,再到吃的精,穿的漂亮。

从小喇叭广播到液晶彩电。

从泥泞小路到宽阔的柏油路·从步行到汽车。

从平房到高楼。

时代在变迁,我们在改革中发展。

我们的家乡在发展中蜕变,她会成为宇宙中较亮的那颗星星,紧跟中国时代变迁的步伐。

篇章2:泉州府孔庙导游词范文【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这一年我依旧看到她华丽的在枝头绽放,人们说她宛如一抹天上降落人间的圣火,在繁茂的花枝上纵情燃烧。

从她扎根于这片南国大地至今已有千年,她与这座她生活的城市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从繁盛到衰落,从战乱到和平,从衰败到复兴。

这里的人们叫她“刺桐花”,把她看作热情与吉祥的象征,人间幸福美好的代表。

“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郭为谁封”,有人说盛放枝头的她开在春天,生如夏花,亲近阳光,树姿优美。

这座她生长了千年美丽古老的城池,当春风吹拂大地,百花怒放时,我知道,她只希望用她的娇艳花姿点缀她最深爱的土地,用如火的热情去点缀这座城市,点燃这座城市的激情。

泉州,这片刺桐花扎根了千年的土地,时光流逝、生命轮回,正因这片土地一直给予她母亲般的温暖,让她对这座城市的爱,早深植于她的骨髓。

泉州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有过繁华,有过萧条,犹如广袤的平原上那株随风飘零的蒲公英,摇摆不定;又似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起起伏伏。

那些过去与现在的记忆,在年迈的老者脑海里渐渐模糊,在尘封的档案里也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文字,但我知道,那些记忆之于刺桐,却是生命力流动的血液,跳动的脉搏,是铭刻在她年轮里永恒的烙印。

无论花开花谢,刺桐只求时刻注视这座她深爱的城市,在她的年轮里记录下这座城市一点点的变化,见证她一步步的复兴!过去的泉州只有斑驳陆离的街道,摇摇欲坠的危楼旧屋……还有一条穿行城内,垃圾肆虐,臭气熏天的内沟河。

在我的记忆里,最难忘却的就是那条曲折蜿蜒地穿行的内沟河,那是泉州城的防洪排涝系统,但从它建成至今就因水道狭窄,年久失修,淤泥堆积,每逢台风暴雨,山洪暴发,加上海潮顶托,就会形成内涝。

那些沉积在沟底的污泥就会随水流蔓延到岸边,如果不小心沾到污水,不及时清洗将会引发皮肤过敏。

在这时,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出入都要“惊险万分”的在砖头临时搭起的“独木桥”上摇晃一番。

尤其是在酷暑时节,那小小的水沟中飘着大片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恶臭,还会“招揽”成群的苍蝇、蚊子。

这样的环境对于那些住在水沟周边的人们来说宛如地狱,令他们苦不堪言!我也曾自那条内沟河边走过,那种刺鼻的臭气,甚至让她感到头晕目眩!而这些对于生在河边的刺桐而言,犹如生在地狱!她是一棵树,她需要充足的水源,当别的花草树木在优美的环境中恣意繁衍时,她却只能在恶臭的水沟边残喘。

每当夏日来临,这里的蚊虫就日益增多,它们在水中繁衍下一代,成千上万的蛆在水中蠕动,那些被丢弃到水里和岸边的垃圾在高温之下腐烂,发臭,引来许多苍蝇蚊虫,而这里也成为它们“生育”下一代天然“产房”。

每遇炎热的天气,内沟河水量少,沟底的垃圾混合着淤泥直接暴晒在太阳下,内沟河都会臭上一阵。

当成千上万的蛆在水中蠕动,当刺鼻的臭气随着微风扑面而来时,每个途经此地的人都会掩鼻叹息,匆匆而过。

曾经有几名厦门来的游客想要参观泉州的木偶艺术博物馆,但却被流经该街的内沟河的恶臭味逼得不愿再前行一步。

这是多么讽刺的事实啊!一条臭水沟竟让那些古老的历史文化难以光芒四射,竟让那些追寻历史文明的脚步不敢前进!纵使刺桐花开得再娇艳,比起那些弥漫空中的臭气,也形同虚设,在这样的沟边生长,她那“华丽的舞台”也不可避免的被“灰暗的布幕”所遮挡。

为了彻底解决市区内涝,还市民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历届市委、市政府在整治市区内沟河的工作上都下了大工夫。

十年前市政府决定整治多条沟渠,这之中也包括这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内沟河。

在那段时期,干部群众齐心同力,即使是在烈日当头,臭气冲天,他们也没有任何怨言,所有人都一心一意为改变内沟河的面貌,改善生活环境而努力。

在那一百天的艰苦“战斗”中,堆积已久的垃圾被“驱逐出境”,成千上万的蚊虫被杀虫剂和消毒水“绞杀”,沉积多年的污泥被卡车“送走”。

人们开始重筑沟壁,修葺栏杆,种植花草树木,一扫内沟河多年不变的肮脏景象,还它一个整洁干净的新面貌。

内沟河自从上世纪90年代进行整治以后,就成为市区的一个重要景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