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笔记-(整理)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笔记-(整理)

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笔记-(整理)三级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笔记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①②③④⑤1、心理学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相当于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础的规律。

2、基础心理学内容分为心理过程(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和人格(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3、心理现象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

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

4、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结合产物。

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5、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6、心理学在19世纪以前属于哲学范畴,19世纪中叶才引进实验方法,德国生物学家韦伯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即韦伯定律。

7、德国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8、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了行为主义学派;德国心理学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创立完形心理学,也叫格式塔心理学;杜威创立机能主义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派,他认为心理分意识和无意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9、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叫自变量,由自变量引起被试者的心理行为变化叫因变量。

10、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神经元有: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22、视觉适宜的刺激波长是380-780纳米,听觉的适宜刺激为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适宜听觉是1000到4000赫兹。

23、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组成。

声音由音调(声波频率决定)、响度(声波振幅决定)和音色(声音波形决定)组成。

24、最基本的味觉:甜(舌尖最敏感)、苦(舌前部)、酸(舌后边)、咸(舌根)。

25、人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26、27、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功能不对称:单侧化。

28、巴甫洛夫任务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29、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应。

30、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31、感觉是神经系统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3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3、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暖色调34、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震动觉、温觉、冷觉、痛觉。

35、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

36、皮肤痛和内脏痛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

37、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有生物学的意义,最难于适应。

38、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知觉来缘于感觉,但不同于感觉,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知觉却是受个人知识经验的影响。

39、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40、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分为:大小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又叫距离知觉”的最主要线索);时间知觉: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似动现象:物体在空间没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又叫动景现象);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必然会产生,通过主观努力无法克服。

41、记忆: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从识记开始。

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念书、听讲、经历某个事件的过程就是识记的过程。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叫再认。

回忆和再认都是从大脑中往外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

保持是识记和回忆间的中间环节。

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三个环节,四个过程。

42、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艾宾浩斯是对记忆与遗忘进行试验研究的创始人。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43、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叫表象。

44、三个记忆系统:①瞬时记忆系统:瞬时的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形象;记忆容量很大,保留的时间很短;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或者说当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时,信息就被转入短时记忆了②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容量有限,为7±2;语言文字材料多为听觉编码;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是可以被意识到的;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可能转入长时记忆③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容量无限;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人们不会意识到;长时记忆的遗忘原因是自然的衰退或者干扰造成,干扰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4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又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与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思维操作的基本形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思维的形态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46、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概念是思维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4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分正迁移和负迁移;原型启发作用,如蒸汽机的发明;定势: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

48、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叫言语,是心理现象。

语言是社会现象。

49、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50、有意想象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想象;幻想: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51、意识是人类大脑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

52、睡眠和做梦是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53、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学完自行车后的注意,是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的)。

54、注意的特征:注意广度: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55、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分为自然需要(生理、生物需要),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

56、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55、马斯洛需要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较低层次的需要叫缺失性需要,较高层次的需要叫生长需要。

57、情绪和情感:感情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具有以下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情感通过情绪来反映,情感比情绪更具有稳定性。

58、情绪理论:美国詹姆斯-丹麦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美国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美国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认为情绪产生是由外界环境、机体生理变化、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59、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人和动物共有);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敌意(愤怒、厌恶和轻蔑),焦虑(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

情绪分为:心境(又叫心情,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应激(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60、人的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此外还有宗教情感和母爱。

61、意志: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动机冲突的形式:双趋式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只能避开一个损失小的);趋避式冲突(一个目标有利有弊,想吃糖又怕胖);双重趋避式冲突(多个目标都是对自个有利有弊,拿不定主意)。

62、人格特性: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63、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64、智力: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5、气质: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又叫脾气、秉性或性情。

66、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最早划分气质类型并提出气质类型学说的人。

67、气质类型学说分为:体液说(希波克拉底四种胆汁、多血、黏液、抑郁质),体型说,血型说,激素说。

68、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69、性格: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70、态度: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

71、性格的静态特征:态度特征(性格的核心),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72、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性原则;超我,道德原则。

73、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将因素分析和经典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要点1、社会心理学史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1908年,美国罗斯《社会心理学》和英国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

2、美-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社会行为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

3、勒温 B=f(P,E) B-行为,P-个体,E-情境,f-函数,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

4、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哲学思辨阶段(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观察的基础上描述分析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纯理论转向应用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