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民间文学?如何理解民间文学之“民间”。
“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第二问没找到明确的答案,综合各种东西自我感觉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回答:“民间”包含二义:一是生活于底层社会空间的“民众”,二是“民众的生活领域及精神世界”。
民间不是由文人建构的虚拟空间,而是以个永远存在的社会实体。
(1)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人民大众”。
(2)在内容上是更直接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愿望。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产物。
(3)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的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如: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
它的艺术风格简朴明朗、刚健清新,表现手法多为情节章句的重迭、复沓,语句的夸张,固有体例和套话的运用,贴近生活的赋、比、兴等。
(4)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如各种传说等。
2、试分析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说法,较为稳妥的说法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并存论。
(1)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①《九歌》——受民间祭歌影响;《天问》《山海经》——受神话传说影响。
②受乐府民歌影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蒿里行》、《七哀诗》、《饮马长城窟行》——汉末政治动乱、战祸的残酷、人世的凄凉。
③、运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李白《东海有勇妇》——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④、杜甫“三吏”、“三别”——受民歌影响——深刻的人民性,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
(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
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
韵文——原始歌谣;散文的小说、笔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戏剧——原始歌舞;诗歌、词、曲——来自民间,与当时流行的世俗音乐相抵持,于民间广为流传。
[笔记小说《笑林》——记录民间笑话;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记录、加工当时的民间故事和传说]②、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对作家文学的影响在形制格式、修辞手段、艺术风格,民间文学为文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借鉴经验。
汉唐诗人广取民歌的艺术手法——“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运用民歌固有的形式——唐·刘禹锡《竹枝词》——土家族民歌运用民歌比兴手法——《诗经》《楚辞》李白《静夜思》首句——有南朝子夜歌《秋歌》影响痕迹古诗文中的“典故”——从民间文学中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总之,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泉。
作家的智慧灵感蕴藏于民众生活和民间创作中,民众把创造的语言和优美的诗思赋予作家。
口头文学体裁为作家提供了多样的创作形式,民间文学的内容为作家文学提供丰富的题材。
(民间口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始终保持着多方位的双向交流关系[“交融互渗”]。
)以上是老师的总结,但是偶认为还应该加上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如下:从历史上看,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表现在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
(一)、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1).历代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辑录和保存上有很大的功绩历代文人作家用文字把民间文学作品记录和保存下来,一方面保持了作品的基本风貌,为后人进行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一方面通过文字手段,使许多作品可以在更大范围广泛流传,便于各民族学习、借鉴和交流。
古代的神话、传说、寓言和故事也保留在一些典籍中。
在史书和类书中也保存了大量的民间文学资料。
如《史记》、《汉书》、《后汉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永乐大典》等所保存的民间文学资料数不胜数。
(2).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进行加工、改造和提高民间文学作品被文人作家辑录保存下来,同时又哺育了后代文人作家,他们丰富和提高了民间创作,对民间文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消极影响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损害和歪曲上。
综观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诸方面的特点,我们大体上可以概括出以下三点带有规律性的认识:(1)、每个民族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民族社会发展和口头文学是否丰富多样,以及邻近民族、国家文化的影响。
(2)、民间文学是源,作家文学是流。
人民是作家的母亲,人民口头创作哺育了作家。
文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历史上一切天才作家的艺术生命永不枯竭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饱吸了民间文学的营养,保持了和人民的血肉关系。
如果割断这一命脉,作家的艺术生命就会枯竭。
(3)、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并掌握了文化的主动权。
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完全消除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对立状态,使两种文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点,互相促进、提高,达到新的艺术高度。
3、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主要区别。
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史个人的创作;二是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的;三是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史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与情趣,通俗文学的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4、何谓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此题不知所云!答案是百度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遗产,是相对于有形遗产,即可传承的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
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杂技、曲艺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指集中开展民众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或定期展现特定事件的时间)。
5、民间文学口头性有哪些优越性A、口头性使民间文学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口头表达可以有表情动作更加富于表现力;B、口头性具有最大的自由度C、通过方言表现出来D、便于民间文学的记忆和流传(时空传播)E、还造就了民间文学重复叙事的特点,只是区别于书面叙事最显著的标志。
(以上为老师课堂笔记,一下为资料整理。
)首先,这种口头交流都是通过方言进行的,因此,口头性突出表现为民间文学以地方方言为载体的特征。
任何人都成长于某一方言区,其思维、表达、交流等必然受到方言的影响,也最习惯于使用自己的方言。
在现实生活中民间文学都是用方言演说的,方言是造就民间文学地域性特色的根本因素之一。
任何民间文学作品只有用其流传地的方言进行演说才能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而用普通话或其他地方方言演说必然减弱其原有的艺术魅力。
其次,口头交流使民间文学流传很广、很久口头语言造就了民间文学,也传播了民间文学。
没有口头语言就不可能产生各个古老民族伟大的史诗,伟大的神话和口头传统,各民族悠久的历史便会黯然失色。
第三,口口相传造就和宽容了民间文学的重复叙事,使得重负叙事成为口头叙事区别于书面叙事最显著的外部标志之一。
第四,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有是建立在其生活属性基础上的。
民间文学是民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和传播的,创作和传播民间文学本身就是民众不可缺少的生活样式,它和民众其他的生活样式共同构成了民间生活的有机整体。
6、为什么说口头文学具有永恒性A、口头语言是最灵便的交流工具,既便于传又便于记,民众用口头语言反映生活异常及时、方便和生动。
B、民间文学是相对自由的文学表达方式。
C、从更本质的层面上讲,民间文学的存在保证了文学和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体现了多种叙事方式并存的良好态势。
(以上是老师笔记,以上是资料整理)首先,口头语言是最灵便的交流工具,既便于传又便于记,民众用口头语言反映生活异常及时、方便和生动。
口头语言是全方位的交流方式,是具体场景的交流方式,而文字则是单向性的和脱离情景的。
口头语言表达的优越性使得广大民众在掌握了文字之后,仍会进行口头演说,只要口头语言存在,民间文学就不会消亡。
其次,民间文学史相对自由的文学,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内容,不能进入当下社会的主流话语中,也不能“白纸黑字”地公开诉诸于文字或各种大众传媒。
这类作品只能口耳交流,并在口耳相传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
第三,从更本质层面而言,民间文学的存在保证了文学和文化形态的多样性,体现了多种叙事方式并存的良好态势。
而且民间文学特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更能够将意识形态展示的丰富多彩。
7、民间文学变异性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这里的心授正是依靠记忆保存和传播的含义。
内在因素——靠记忆保存民间文学作品。
[许多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在传播中很难完全保持原貌。
比如民间故事一类的作品,大多只保存了主要内容、梗概,传述语言和细节经常变化;甚至两个以上不同作品情节合而为一,成了另一个新作品,比如牛郎织女故事——与“两兄弟”故事中狗耕田合而为一](2)另一内在因素——民间创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
[口头传播者往往就是再创作者,有权进行合情合理的改动、加工。
多数都是不自觉的,非故意改动。
](3)外在因素——民间口头文学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
[流传地域不同,自然环境、季节气候、风俗习惯、方言土语各有差异;不同演述者各自口才、风格不同,——同一母题作品,不同地区流传,会有不同异文。
如:《数九歌》,因不同地区气候寒暖、农事迟早不同而有所变异。
](4)重要客观原因(应该也是“外在因素”)——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
[流传中,内容、情节逐渐丰富——主题变化——折射到口头创作中,根据社会背景和民众心理,产生有积极意义的变化。
如:孟姜女传说,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的故事——西汉,增加杞梁妻“善哭”内容——东汉,“哭倒城墙”——后魏,哭倒梁山或莒城——北齐,杞梁服役,修长城被杀,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唐代,完整地形成反徭役,抗暴政的传说。
8、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哪些外在形式和内在属性?(这道题有点纠结人,没找到感觉合适的答案,只把笔记列出来仅供参考。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表现为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在集体中流传,为集体所有(笔)外在特征: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集体流传,反映集体的愿望,集中体现智慧融汇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共享的特殊文字。
民众既是创造者、修改者,又是传播者、演唱者和听众。
民间文学的演述完全属于集体过程中。
(整)外在形态:(1)、集体情景中的集体创作。
(2)、有个别人编出作品的雏形后,在由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民间艺人继承前人口头艺术,加以发展,形成一部完整的口头文学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