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5.3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化学5.3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5.3.2 原子半径
定义:在单质分子(晶体)中,相邻的原子核间 定义:在单质分子(晶体) 平均距离的一半。 平均距离的一半。 原子半径:共价半径、金属半径、 原子半径:共价半径、金属半径、范德华半径 原子的核间距可以通过晶体衍射或光谱等实验测定。 原子的核间距可以通过晶体衍射或光谱等实验测定。
原子半径在周期和族中的变化关系
(3)有效核电荷数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 )
元素基本性质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右 同一周期(从左——右) 主族:Z’=1-0.35=0.65 显著增加 主族: =1副族:d区 Z’=1-0.85=0.15 增加较少 =1副族: ds区 d10 屏蔽效应大, Z’增加极少 屏蔽效应大, Z’ f区 Z’=1.0-1.0=0 几乎不增加 =1.0同一族(从上——下) 同一族(从上——下 Z’增加极少 Z’增加极少
(2)屏蔽常数σ的确定 )屏蔽常数σ
简化的斯莱脱法: 简化的斯莱脱法: 外层电子对内层电子: 计算Al原子中其余电子对一个 σ外=0 原子中其余电子对一个3p电子的 电子的σ及有效核电荷数 例 计算外层电子对内层电子: 原子中其余电子对一个 电子的 及有效核电荷数 Z = 13 1s 解: 13Al 同层电子之间: σn=0.35 =0.35( =0.30) 同层电子之间: 22s22p63s23p1 ( σn1=0.30) 同层:2个3s电子 层电子: σ =0.85 同层:)层电子对n层电子×0.35=0.70 层电子对n σn=2× n-1 (n-1 个 电子 : n-1层: 8个电子 σn-1=8×0.85=6.8 层 个电子 × 层电子对n层电子: (n-2)层电子对n层电子: σn-2=1.0 n-2层:2个电子 σn-2= 2×1.0=2.0 层 个电子 × σ 总=Σσ ∴ σ总=0.7+6.8+2.0=9.5 Z’ = 13 – 9.5 = 3.5
例如Cl 分子中, 例如 2分子中, Cl-Cl的核间距 的核间距 为198pm,氯原 氯原 子的共价半径 为99pm。 。
5.3.3 电离能、电子亲和能、电负性
元素的电负性( ——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的相对能力 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的相对能力。 元素的电负性(X)——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的相对能力。 1)元素的电负性是一个相对值, XF = 4.0 元素的电负性是一个相对值, 2)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金属性越弱; 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金属性越弱; 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 元素的电负性越小,该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金属性越强
第 5 章
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Atomic Structure And Periodic law
5.3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5.3.1 有效核电荷数
(1)有效核电荷数与屏蔽效应 )
Z’ = Z –σ σ——屏蔽常数 ——屏蔽常数
屏蔽效应:由于其余电子对某一个电子的排斥作 屏蔽效应: 用而抵消了一部分核电荷,从而引起有效核电荷 用而抵消了一部分核电荷, 降低,削弱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的现象。 降低,削弱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的现象。
原子半径的类型
金属半径: 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两个 最相邻近的金属原子之间的 核间距的一半为金属半径。 核间距的一半为金属半径。 共价半径:非金属元素常采 共价半径: 取单键共价半径, 取单键共价半径,它是以共 价单键结合的同种元素两原 子核间距的测定为依据。 子核间距的测定为依据。 范德华半径: 范德华半径:稀有气体的晶 体是由单原子分子构成的, 体是由单原子分子构成的, 原子间的作用力属于分子间 力又称范德华力。 力又称范德华力。所测得的 原子半径称为范德华半径。 原子半径称为范德华半径。
同一周期(从左——右 同一周期(从左——右) 主族:Z’增加,r减小, △r = 10pm 主族: 增加, 减小, 副族:d区 r递减缓慢,△r = 5pm 递减缓慢, 副族: 递减极少,
同一族(从上——下) 同一族(从上——下 n增大,Z’增加极少,r增加 增大, 增加极少, r变化不明显,略有增加 变化不明显, 特点:第五、六周期r 特点:第五、六周期r极为相近 镧系收缩) (镧系收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