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整理

化学元素周期表知识整理

1 原子半径(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 元素化合价(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3 单质的熔点(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4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

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5 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6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

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7 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编辑本段]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所以, 总的说来(同种元素)(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4)或者一句话总结,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归纳(王国彬)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归纳都昌二中高一化学备课组:王国彬1、对原子的认识:(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之一。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就是分子拆开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过程)。

(3)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4)原子呈电中性,所以: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5)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6)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离子的带电荷数=离子的质子数—离子的核外电子数。

2、前20号元素核外电子的排布的四种基本模型用Z表示原子序数,根据电子层数不同归纳成四种基本模型如下:3、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核外电子排布的递变规律:同周期主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增大,内层电子数不变,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除第一周期外,每一周期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从1个增加到7个。

(2)原子半径变化规律:同周期主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最高正化合价变化规律:同周期主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增大,最高正化合价从+1→+7。

(4)非金属元素的最低负价变化规律(从到IVA→VIIA):-4→-1。

(5)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同周期主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不变,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越来越强,最外层电子越来越不容易失去,表现为金属性越来越弱、非金属性越来越强,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合物的碱性越来越弱、酸性越来越强。

4、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5、有关元素周期表的n点认识:(1)元素周期表有多少横行就有多少周期,不是有多少列就有多少族。

(2)周期是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集合,族是性质相似的元素集合。

(3)族是性质相似的元素集合,所以氦元素排在了0族,而不是IIA。

(4)族是性质相似的元素集合,所以氢元素既可以排在IA也可以排在VIIA(NaH)。

(5)元素种类最少的周期是第一周期,元素种类最多的周期是第六周期(依据现在的元素周期表)。

(6)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IIIB,其次是VIII族。

(7)如果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是IIA的元素,则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可能是IIIA元素或IIIB元素。

(8)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占据元素周期表的一个方格,而每一个方格内的元素有的不止一个(例如:镧系、锕系15种元素占一个方格)。

(9)IA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1,最层电子数是1的元素不一定在IA,可能在IB,例如:Cu、Ag、Au等。

(10)IIA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2,最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不一定在IIA,可能在0族,例如:He,也可能在IIB,例如:Zn、Cd、Hg。

6、主族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金属性、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递变规律周期1234567族: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箭头所指的方向:金属渐增强、原子半径增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增强图示含义:★同周期元素从右到左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所以金属性:左下角元素的大于右上角元素的。

★同周期元素从右到左原子半径增大,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所以原子半径:左下角元素的大于右上角元素的。

★同周期元素从右到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增强,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增强:左下角元素的大于右上角元素的。

★元素周期表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Cs,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Cs,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最强的是Cs。

★短周期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Na,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N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最强的是Na。

7、主族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非金属性、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递变规律族: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周期1234567箭头所指的方向:非金属渐增强、原子半径减小、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增强图示含义:★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下到上非金属性增强,所以非金属性:右上角元素的大于左下角元素的。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渐小,同主族元素从下到上原子半径渐小,所以原子半径:右上角元素的小于左下角元素的。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下到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增强,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增强:右上角元素大于左下角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H,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Cl。

★短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H,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最强的是Cl。

8、短周期元素中最外层电子数的个性:(1)最外层电子数是1的元素是H、Li、Na,最外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是He、Be、Mg;(2)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是C,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元素是O,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的元素是Ne;(3)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1/2的元素是Li、Si;(4)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总数1/2的元素是Li、P;(5)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的元素是H、Be、Al。

9、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判断方法(必修层次):(1)根据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判断: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右向左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相比之下,左下角的元素比右上角的元素金属性强。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性越强(金属活动性顺序与金属性顺序大多数一致)。

(3)根据酸碱理论判断: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对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4)根据发生化学反应的难易情况判断:金属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

(5)根据反应能力判断: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A置换出B,则A活泼。

(6)根据反应能力判断:金属与盐溶液不能发生置换反应,A不能置换出B,但可以置换出氢气,生成含B元素的氢氧化物沉淀,则A远比B活泼。

(7)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常温下与水(或氧气)就反应的金属比加热条件下反应的金属活泼,例如:钾、钠、钙比铁、铜活泼。

(8)根据反应对象判断:常温下金属钠遇水(或氧气)就变质,常温下铁在氧气和水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缓慢变质,常温下铜遇到氧气、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缓慢变质,结论:金属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钠、铁、铜。

(9)根据氧化还原理论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能力越强,其对应的金属单质还原性越弱(铁离子对应的是亚铁离子,不是铁单质)。

(10)根据氧化产物中氧元素的价态判断:金属与氧气化合,生成物中氧元素的价态种类越多,金属性越强;例如:锂元素只有氧化锂,钠元素有氧化钠和过氧化钠,钾元素有氧化钾、过氧化钾和超氧化钾三种,金属性强弱顺序是:钾、钠、锂。

10、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必修层次):(1)根据元素所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判断: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向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自下而上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相比之下,右上角的元素比左下角的元素非金属性强。

(2)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F2>O2>Cl2>Br2>I2>S,非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非金属性越强。

(3)根据酸碱理论判断: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对应的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一定要强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4)根据氧化还原理论判断:非金属阴离子还原能力越强,其对应的非金属单质氧化性越弱。

(5)根据发生化学反应的难易情况判断:非金属与氢气发生化合反应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6)根据非金属与氢化合产物的稳定性判断:产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7)根据反应能力判断:非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A置换出B,则A活泼。

(8)根据反应能力判断:非金属与盐溶液不能发生置换反应,A不能置换出B,但可以置换出氧气,则A远比B活泼。

(9)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常温下就能与金属就反应的非金属比加热条件下才能反应的非金属活泼,例如:钠与氧气常温下就反应,钠与硫单质加热条件才能反应,氧气比硫活泼。

(10)根据氧化产物中变价金属元素的价态判断:变价金属与非金属单质反应,使变价金属生成高价态化合物的非金属比生成低价态化合物的非金属的非金属性强。

例如: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三氯化铁,红热的铁丝插入到硫蒸气中只生成硫化亚铁,说明非金属性氯比硫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