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学热门名词解释全集

新闻学热门名词解释全集

1、公共新闻学(Public Journalism)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公共新闻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公共利益和民主。

即媒体必须承认并把维护公众利益臵于自己工作的首位,而不是把谋求媒体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媒体要唤起公众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积极投身到社区的民主协商中去。

优点:鼓励公众的参与,让公众自己达成共识,寻求问题的解决缺点:①动摇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②低估了社区共识的复杂性,社区成员复杂,很多问题根本不可能达成共识。

③往往成为报纸提高发行量的幌子。

2、公民新闻学(Civic Journalism)在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批判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

民生新闻过于琐碎,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这不利于公众利益的真正实现。

公民新闻学指出要把市民当成公民,关注公共利益。

3、民生新闻最早从《南京零距离》推出的一种新闻形式。

民生新闻以给百姓排忧解难为目的,把平民在生活、生存中遇到的疾苦报道出来,为平民摆脱困境的一种新闻。

意义:①关注平民的日常生活,强调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媒介的人文关怀。

②提高了媒介的社会责任感。

③帮助平民摆脱困境,让平民获得生存权,维护他们的公民权。

4、新闻策划新闻媒介的一种运作方法,媒介从新闻事实出发,进行创造性地筹划和安排,合理地调动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5、新闻炒作媒介对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大肆报道,或着力渲染、放大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为自己谋取利益。

6、新闻评议制度最早由英国发起,后来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仿效。

通过由新闻界、法律界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评议会,依据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对有争议的新闻传播行为进行民间评议,令新闻界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7、媒介公信力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公众中所形成的信誉度、忠诚度和影响力。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媒介市场竞争制胜的关键性因素。

8、整体真实和个体真实新闻真实包括整体真实和个体真实。

个体真实,又称为单一事实的真实,指记者对某个事实的如实反映,新闻的五个要素要完全符合客观实际。

整体真实指对复杂或具有漫长过程的事件,在报道时要真实反映各个事实之间的联系和事件的全貌,揭示全部事实的真相。

整体真实的类型包括连续报道的整体真实、反映事实量比的整体真实、反映真相与假象的整体真实。

9、假事件指专门为向外界宣传而人为安排、设计和策划的事件。

假事件属于主观事实,对它的报道不是对客观必然要发生事实的报道,而是一种半真实的报道。

(如关于领导干部植树的新闻)特征:①蓄意策划的结果。

②具有演示性的场面。

③眼见为实,实则为虚。

原因:①为了推动事件发展。

②出于宣传目的。

③推销形象的需要。

④推销商品的需要。

10、主流媒体在西方指高级报纸,现在泛指发挥引导主流人群思想的作用、以履行社会责任为己任、覆盖率和影响力较大的媒体。

在中国,就是党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

标志:①主流人群接触的媒体。

②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并具有权威性的媒体,有较高的声誉。

③关注国家前途、社会发展、民众福旨,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11、客观主义理论内涵:(1)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反映现实。

(2)客观地反映现实之所以可以做到,是因为事实和意见可以分开。

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客观性原则,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二是客观性报道,这是新闻报道的一个基本方法。

缺陷:①在新闻业的运行中,主观性无法避免,受到社会控制和新闻从业人员主观意识的干扰。

②在实践中,尤其是特殊时期如战争时期,客观主义是不起作用的。

12、客观报道一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是客观主义理论所倡导的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写作方面的具体体现。

其特征有三:①注重事实。

②事实和观点分开。

③避免记者的主观倾向。

13、精确新闻学(Precision Journalism)严格地说,精确新闻学并不是一种“学”,而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方法,即运用数学语言来报道、分析新闻事件的一种方法。

优点:①使用数据来报道新闻事件,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公正。

②采取实地调查的方法来收集数据,使新闻更能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意见。

③新闻报道更令人信服。

缺点:首先,新闻事件不可能全部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尤其是对某些事件的原因、影响、意义的分析和解释,不能不借助其他语言。

其次,由于要进行调查,时效性差,不适宜做突发性报道。

最后,读者面窄。

14、新新闻主义:20世纪60年代盛行的新闻理论和实践。

其主要特点是记者不再是冷静的旁观者,记者主动介入到采访对象中,进行报道时也大量采用小说技法。

新新闻主义无限夸大了新闻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它违背了新闻真实、及时这两个新闻的最基本特征,进入70年代以后,这种理论渐渐消退。

15、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又称揭丑报道,它是西方国家报刊上的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部。

代表是纽约是时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

16、解释性报道(Interpretative Reporting)运用背景材料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

传媒人论坛(/bbs/)会员allentou搜集分享!特点:①把Why放到最重要的位臵,着重于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

②在提供背景材料的时候夹叙夹议。

③在报道中显示记者对该事件的价值判断和主观倾向。

17、Web2.0Web2.0并没有很严格的定义。

一般来说Web2.0(也有人称之为互联网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Web2.0技术主要包括:博客(BLOG)、RSS、百科全书(Wiki)、社会网络(SNS)等。

18、自媒体自媒体至今没有明确定义,与旧媒体、新媒体对比而生。

一般认为是为个体提供信息生产、积累、共享、传播的独立空间,可以从事面向多数人的、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信息传播的传播方式总称。

自媒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QQ、BBS、RSS、XML、BLOG等技术的应用。

在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中,这些新媒体在新闻发布和新闻的搜集上,逐渐形成一种非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态。

特征:①信息生产者和发布者是个人。

②传播对象是模糊的受众群体。

③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生产。

④不追求赢利,满足于个人表达和信息共享。

此外,草根媒体、公民新闻新闻媒体1.0:传统媒体新闻媒体2.0:指网络媒体新闻媒体3.0:指博客等自媒体19、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解读与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简而言之,媒介素养就是受众认识大众传媒、参与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

20、数码鸿沟又称信息鸿沟,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存在差距的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又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产生的差距。

一般而言,数字鸿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鸿沟、种族鸿沟、性别鸿沟、代际鸿沟。

数字鸿沟现象是传统的国内和国际不平等、社会分化在数字化新时代的延续。

21、国际传播力国际传播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力量,包括政府和民间所拥有的传播力量的总和,是一国为争取和实现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和效力。

简而言之,国际传播力就是一国所拥有的国际传播的能力和效力。

作用:(1)政治上的作用:提供政治信息,引导政治舆论;拓展对外渠道,增强外交力度;加大民主进程,加固政治基础;塑造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声望。

(2)经济上的作用:纵览经济形势,提供发展契机;表述经济主张,创新经济观点;国际传媒产业化,开辟经济增长点。

(3)军事上的作用:引导国内民众,形成统一舆论;激发官兵斗志,提高部队士气;瓦解对方军心,实施心理威慑;树立正义形象,争取国际舆论。

(4)文化上的作用:树立文化规范,提高国民素质;增进沟通理解,消除隔膜误解;弘扬民族文化,激励国民精神。

22、厚报:报纸增加版面,以多叠、专刊的形式出现。

厚报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增加了信息量,同时也说明传者开始以分众的理念来实现传播的大众化。

23、瘦报:也称瘦型报,是在传统的对开或四开报纸的基础上加长、缩窄,使报纸在外形上显得更加“苗条”和“挺拔”。

“瘦报”作为国际流行的报型,具有方便读者阅读和节约报社成本等许多优点。

24、读图时代:图片在报刊上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5、读题时代:标题的重要性日趋突出,媒体主要通过标题来吸引读者。

26、媒介融合“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媒介融合包括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即文字、声音、图像的融合),还包括传播渠道的融合(融合到互联网这个平台上),以及媒介机构的融合等等。

(参见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的走向)27、媒介生态学媒介生态学指“将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

它的根本关注点就是技术,尤其是媒介技术发展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并由此阐发以技术为核心的媒介环境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思考方式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

媒介生态学可以分为两大内容:一个是以媒介为中心,研究媒介与其生存发展环境问题;另一个是以人类为中心,研究人与媒介环境问题。

简而言之,将媒介视作一种生态环境进行研究。

27、新闻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在新闻传播中,新闻由媒体发出到受众接收新闻,是由传播主体和受众分享信息的过程。

新闻活动的主体是新闻传播者,包括媒介机构和新闻工作者。

传播主体处于决定的地位,决定受众能够读到、看到、听到什么,掌握新闻传播的主动权,充当新闻信息把关的角色。

新闻传播者通过选择事实、新闻报道的形式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动。

新闻活动的客体是新闻事实。

新闻传播者不能改变新闻事实的内容,但是可以改变它的信息量和表达形式。

主体离不开客体,没有新闻事实,传播就变成无源之水;客体也离不开主体,没有传播者,新闻事实不会到达受众那里。

受众是传播对象,又称为新闻的收受主体,新闻只有适合受众的需要,才能实现新闻传播主体的目的。

28、新闻事实的三种状态。

新闻的事况真实。

记者的叙述要与事件的概况一致。

新闻的情境真实。

记者真实地叙述情节,再现客观事件的过程和细节。

新闻的阐释性真实。

记者对事实趋向的说明符合实际。

29、谈谈对中国媒体中的世界图像的认识世界图像主要是指中国媒体通过其国际新闻报道对于外部世界和各国总体形象的再现。

中国媒体构建了怎样的世界图像?总体框架由三大重点和三大热点组成。

三大重点是西方国家、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三大热点为中东国家、东欧俄罗斯和国家组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