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与魔术

物理与魔术

物理与魔术魔术,又叫戏法,依靠和运用光、声、电等物理和化学的多种科学原理,用奇特的艺术构思,造成种种离奇巧妙的表演形象;许多魔术的构成,都运用了物理原理。

魔术上我们也可以学习到相当多的知识,其中不乏物理知识,有些很小的原理就可以让我们表演一个十分精彩的游戏。

所以我们希望揭开魔术的神秘面纱,探究其中的物理知识。

一,空杯取物(一)表演表演者拿出一只空玻璃杯,让观众观看之后,将杯子置于桌上,用布盖住,表演者在空中抓几下,往杯子方向一挥,揭开布,杯中就装满了水。

(二)原理玻璃杯的正中插有两块背面相靠的平面镜,背向观众的方向装有水(或别的物体),面向观众的一面是空的。

在观众看来,由于平面镜成像,杯子看起来是空的。

用布盖在杯子上时,顺手将杯子转过180度,将装有水的一面向着观众,揭开布时,看到的杯子中就装满了水。

]二,空箱取物(一)表演表演者拿出一只前方开口的木箱,里面空无一物。

当表演者将顶盖向前翻下时,就可以从木箱中取出物品来。

若将物品再放入箱中,再盖上顶盖,从前面看去,箱中又空无一物。

(二)原理这个魔术的原理还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在木箱的两个后角处各放一块平面镜,与箱壁成45度角,两平面镜成90度角。

因为两侧壁成的像刚好与后壁重合,事先可以将物品放入箱中的平面镜后,从前面看去,木箱是空的。

将顶盖翻下时挡住前方的开口处,物品就可以从上方取出。

这个魔术还可以改装为《人头蛇身》,在两平面镜处开一缺口,人躲藏在平面镜后,露出一个头,再在人头处放一个蛇身既可。

三,会自动上浮下沉的浮子(一)表演表演者拿出一可乐瓶子,里面装满水,水中漂浮一个红色的浮子。

表演者说:瓶中浮子我要它上浮就上浮,要它下沉就下沉。

然后拿出一根魔棒,指着瓶子说:下沉,浮子果然下沉。

然后指着瓶子说:上浮,浮子果然上浮。

浮子可以在表演者的指挥下向上或向下沉浮。

(二)原理这个魔术是利用物体的浮沉原理表演的,可乐瓶中的浮子是用塑料做的,是一个里面装有砂石的密封的小塑料瓶子,小塑料瓶子受压体积就变小。

小塑料瓶子放入可乐瓶后,将可乐瓶密封。

表演时,一手持魔棒,另一只手握住可乐瓶,用力握时,压强增大,使小塑料瓶子的体积变小,浮力减少,小塑料瓶子就下沉;当握力减少时,压强就减少,小塑料瓶子的体积增大,浮力增大,小塑料瓶子就升。

四,会翻跟斗的胶囊(一)表演表演者取出一胶囊,放在一斜面上(斜度较少),横着放时,胶囊会从斜面上滚下来。

问观众:胶囊还可以怎样从斜面上下来?观众可能想不出答案,表演者将皎囊竖着放于斜面上时,胶囊会翻着跟斗下来。

(二)原理这是利用重心的转移来完成这个魔术的。

胶囊中装有一粒钢珠,竖着放时,钢珠在胶囊的下端,胶囊的重心几乎都集中在钢珠上,在重力作用下,胶囊向下倒下,这时里面的钢珠向下滚,重心向下转移,使胶囊竖起,接着倒下,如此往复。

我们看不到里面的钢珠,就认为是胶囊在翻跟斗。

五,会爬坡的纺锤子(一)表演表演者拿出一个纺锤体,放于斜槽的顶端,在重力作用下,锤子会从上向下滚。

表演者说:锤子能否从下向上滚呢?观众肯定不会相信。

表演者将锤子取下,用魔布将斜槽盖一下,然后将纺锤体放到斜槽的下端,就会看到纺锤体从下端向上端滚去。

(二)原理这个魔术还是利用重力的原理。

这个斜槽的上端宽,下端窄,当纺锤体放在下端时,它实际上重心较高,在重力作用下,任何物体在末平衡时,重心都会下降,从侧面看去,仿锤体在向上滚动,而实际纺锤体的重心在下落。

六,冷水烧开水(一)表演表演者提出一长颈烧瓶,里面装有没有烧开的水,他说:我今天要用冷水将瓶内的水烧开。

只见表演者用杯子装着冷水往烧瓶上一浇,烧瓶里的水马上就沸腾。

(二)原理这个魔术是利用“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的原理进行表演的。

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有100摄氏度,且要继续吸热才能沸腾。

表演前,烧瓶中的水已达到了100摄氏度,离开火后,水的沸腾停止,用软木塞将瓶口塞住,往瓶外浇冷水时,瓶子上方的空气遇冷体积收缩,从而使瓶内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使水在100摄氏度以下也可沸腾。

注意:1,烧瓶中的水不能装得太多;2,瓶口要完全密封。

魔杯在盛大的宴会上,可以见到一种新奇的杯子。

当杯子空空的时候,与普通杯子毫无两样;可是当杯子中斟满了酒,立刻看见杯底呈现出花鸟或人物的图案。

这种魔术是怎么变出来的呢?答:很多魔术并不是妖法,而是一次趣味的物理现象。

魔杯就利用光学中的折射原理。

魔杯的杯底放了一个平凸透镜,在它下面大约5毫米左右放一张图片。

由于物距太小,也就是 u≥f(即物距≥焦距),此时无法形成正立的虚像。

但是,当斟满酒以后,酒成了一个平凹透镜,叠加在原平凸透镜上,相当于把原平凸透镜减薄了。

凸透镜变薄,意味着焦距变大,设此时的焦距为f1,则 f1>f,原来物距 u ≥f,现在焦距变大了,所以 u<f1,根据成像规律,此时可以形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于是酒杯中就出现了图案。

物理小魔术“透明的”手掌用一只手遮住眼睛,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下面就教你一个办法,使你的眼睛能“透”过手掌看见远处的东西。

左手拿一个纸卷的圆筒,把它对着左眼,两只眼睛同时向远处看去。

然后,举起你的右手,掌心向里,放在右眼的正前方(距右眼大约15cm-30cm处)。

这时候,你会觉得手掌上有一个圆洞,你的眼睛可以通过圆洞看到远处的景物。

原来, 人的两只眼睛从来都是协调工作的, 大脑把两只眼睛传来的信息综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两只眼睛的调节也是一致的, 要看远处就都看远处, 要看近处就都看近处, 不可能一只眼睛看远处, 一只眼睛看近处.当你的两只眼睛都作好准备向远处望的时候, 两只眼睛的水晶体都针对远处的目标作了适当的调节.当你用手遮住右眼之后, 左眼通过纸筒仍然看着远处目标, 得到清晰的影象;而右眼由于也对准远处, 所以近处的手掌看上去有点模糊.当大脑把两只眼睛所得到的影象综合起来的时候, 左眼清晰的影象占了上风, 而右眼获得的模糊的手掌的影象成为一个不清楚的背景.于是, 你觉得你的眼睛能穿过手掌透视东西.当你想准确地判断一个物体的前后距离的时候, 就必须同时使用两只眼睛.不信你可以试着闭上一只眼睛把衣架挂在铁丝上, 你会发现这件简单的事情竟不容易做到.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6-7厘米, 所以同时观察一个东西时候, 看到的两个像稍微有些不同, 一只眼睛对右边多看了一点, 另一只眼睛对左边多看了一点.两个略有差别的像同时传到大脑中, 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 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主体物像, 并能判断物体的距离.与物理有关的十八个小魔术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络转载点击数:1351 更新时间:2009-3-23点不着的棉布--物体的热传递这个魔术,只需一枚硬币,一块棉布。

用一块棉布裹一枚硬币,绷紧一点。

这时,你把一支点着的香烟绑在棉布上,直到香烟熄灭为止,你会惊奇地发现,不但布没有烧着,就连变焦了也不会,仅仅留下了一块烟斑。

难道棉布有魔力?其实不是,实验证明,金属比棉布导热快,在烟火接触棉布时,热量立即被硬币吸收,不能是棉布达到燃烧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因此,布并不会烧着。

这是利用了热的传递性知识。

火烧手绢--汽化吸热表演者让助手用火柴将手绢点燃,并向空中扔去。

同时把电灯关掉,这时手绢在空中燃烧着。

待火灭后,拉开电灯,见手绢却完好如初,没有被烧坏。

解释:表演前先把手绢用水浸湿,握在手中,再放到酒精中蘸些酒精。

酒精见火即燃烧起来,故烧的不是手绢,而是酒精。

而布上的水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手绢不会燃烧。

油锅取物--液体的沸点在油锅中倒入一份醋,两份油,不一会儿,锅里的油和醋上下翻腾,此时,表演者将手放入锅中取出物品,手却没有受伤!这是因为醋与水不相容。

醋密度小些沉在底下,油浮在上面。

而醋的沸点很低,沸腾后的温度并不烫手。

水袋压钉板--压强与面积有关利用魔术师躺在钉板上安然无恙的事例,唤起学生的回忆,然后利用塑料袋(稍厚一点)装满水,扎紧袋口,先放在钉有许多钉子的钉板上,让学生观察袋有没有扎破;再拿下放在只钉有三个钉子的钉板上,结果学生发现塑料袋扎破且漏水。

利用这个奇妙的实验,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原因,形成概念,而且不易忘记,也使学生处于兴奋之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魔桶取水献爱心--虹吸器将一个不大不小的塑料桶放在中间的桌子上,桶的上方用了一块黑色的布封着,里面什么也看不见,在靠近桶的底部有一根小手指粗细的塑料管伸出来。

表演开始时,她手里端着一杯水,然后说:“同学们,我们人人都应该有一颗爱心,因为当你向别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别人也会向你献出爱心。

现在这里有一只可爱的魔桶,它已经是几个世纪没有得到水喝了,现在我就把手里的这杯水献给它喝”,只见他把封桶的黑布掀开了点点,然后将杯中的水慢慢倒入了桶中,口里还在像哄小孩一样“慢慢喝,小心呛着”,大家只看她刚把杯中的水倒完,便发现桶下面的管子中就有水流出来了,这位同学马上又说:“同学们请看,这只桶现在已经在向我们献爱心了,已经在回报大家了”,只见他用手中的杯子去接管中流出的水,接满一杯后将水倒入了旁边的盆中,只见他接了1杯、2杯、3杯、……连续接了10几杯之后,管子里还有水在不断的流出来。

这时,这位同学又来了一句非常幽默的话“同学们已经看到了,只要你向别人献出一点点爱心,你可能就会得到源源不断的回报,所以,同学们应该多做好事,多向别人献出一点自己的爱心吧!”这时一阵热烈的掌声突然响起。

其实,奥妙在于桶中的管子事先用细铁丝扎成虹吸管,安装到再加一杯水,水面就超过顶端的合适位置,固定好并用一块黑色的布封住。

表演时只要加些水,在水压的作用下,虹吸管中就有水不断流出。

有孔纸片托水--大气压强大家知道,凡是有孔的东西,都是会漏水的。

可是,现在你将看到一张满纸都是小孔的薄纸片,居然能托起一斤重,甚至两斤重的水,而滴水不漏。

1.器材:大空瓶一个,用大针穿许多小孔的纸片一张,有色水一大杯。

2.表演过程:在大空瓶内盛满有色水;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并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如图,然后将手轻轻移开。

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

表演时要注意,瓶子用小口瓶(如用大口瓶时、纸片要用硬一些的),瓶内装水越满效果越好。

倒转瓶口后,手要慢慢地轻轻地移开,以免纸未盖平而漏水,甚至使水倒出来。

3.解释: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

小孔不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

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气球吸杯--大气压强表演者把气球口含在嘴里,对它慢慢吹气,并用手将茶杯口与气球下端接触,继绥再向气球吹气。

一会儿后,放开握茶杯的手,茶杯就被胀鼓鼓的气球吸住了。

然后用手把气球口捏紧,不使它漏气。

这时,我们还可以提着气球让它运动,茶杯也不会掉下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