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

第一讲时代精神的精华一、哲学与时代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学说。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一般;普遍;共性;特殊;个别;个性;哲学与具体科学:2、哲学起源:(1)“哲学”一词philosophy是由古希腊文philein和sophia这两个词演化而来。

Philein 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

合起来的含义就是“爱智慧”。

古代汉语中,“哲”也被解释为“智也”(参看《尔雅》)。

因此,从字面上讲,哲学可以说是“智慧之学”。

(2)哲学作为智慧起源于宗教。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现代意义的哲学智慧可以描述为:哲学智慧和具体科学的智慧不同,哲学智慧要从总体上把握,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描述一些关系。

哲学教育的任务:(3)哲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先秦——汉唐——宋元明清——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古希腊古罗——中世纪——文艺复兴——近现代不同时代,哲学观点,内容,性质,研究对象,揭示规律都有很大差别,故哲学是历史性的理论,积极、进步的哲学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一千零一夜)。

所以,离开历史时代抽象的谈哲学问题是不正确的。

(4)哲学对象对演变(5)哲学的特殊地位(6)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反思性;总体性;本质性(7)哲学的功能:世界观;方法论;批判功能。

二、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派别的划分1、哲学基本问题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党性);唯物主义表现形态,唯心主义表现形态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哲学中的不同派别的划分哲学中形成不同派别的根源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性变革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经济危机;两大对立阶级;工人运动。

无产阶级的特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发展最高成果的结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

3、自身素质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坚持与发展的统一马恩——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第二讲辩证的唯物论与实事求是的原则一、“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1、物质以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物质(2)世界物质统一性(世界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实物粒子到场,等等,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3)意识的本质和作用,人工智能(4)物质和意识关系(5)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桥梁2、运动——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与静止(2)在运动中把握静止,静止中发现运动(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4)物质运动与思维活动(5)物质运动的规律性(6)尊重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3、时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1)时间和空间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什么是实事求是?2、从三“个根本要求,两个全面理解,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来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三个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科学唯物主义观点的根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要求(2)两个全面理解只有全面理解“实际”,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只有全面理解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与思想路线,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处理好如下五个关系A、书本上的言论与客观实际发生矛盾,要服从客观实际。

B、文件上规定的东西与客观实际发生矛盾,要服从客观实际。

C、权威人士的言论与客观实际发生矛盾,要服从客观实际。

D、被以往经验证明过了的东西与客观实际发生矛盾,要服从客观实际。

E、大多数人公认的东西与客观实际发生矛盾,要服从客观实际。

第三讲世界的辩证图景与辩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深刻地论证了世界的存在方式,而且揭示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总体特征,并且描绘出由联系和发展的种种规律和环节构成的辩证图景;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们对世界的思维之间有一种同构性关系,辩证法与本体论、认识论是一致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dialectics一词所揭示的既包括世界的客观规律,也包括与此相应的人们对世界的思维方法,以及作为二者理论表征的哲学体系:它们统统成为辩证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指的是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与联系相关的另一个范畴是“区别”。

区别是指事物之间质的界限。

任何事物都有与其他事物不同的质,都有相对独立性,因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区别的;同时,相互区别的任何事物又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

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世界的本来面貌。

联系与区别不仅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性、一种关系,也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观照方式和思考方法。

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必然是孤立地、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则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如庄子“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中介;有机。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1、发展的含义2、运动与发展3、“新事物”与“旧事物”4、“过程”论三、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内因(内部矛盾)与外因(外部矛盾);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矛盾分析的方法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2、质量互变规律:(食物发展的过程和形式)质、量、度;量变与质变;量变与质变的复杂性;方法论;3、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肯定和否定辩证的否定科学分析的方法否定之否定规律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四、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1、现象与本质善于从现象中发现本质。

科学研究;社会发展;2、内容和形式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要跟上内容点步伐,不断变革形式,使形式服务于内容。

3、原因和结果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确定的。

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承认因果联系是科学认识的前提。

有利于总结经验。

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

4、必然和偶然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掌握必然性,不忽视偶然性5、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的可能性、抽象的可能性、不可能性有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要研究、注重条件。

第三讲联系、发展的观点和辩证地观察问题的方法一、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家们都提出了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但存在缺陷。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才具备科学性。

(一)朴素辨证法关于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二)唯心辩证法时期关于联系与发展的观点。

1、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础2、任何事物只有在和其他事物联系中才是有意义的,完全与外界隔绝,绝对孤立的事物是无法理解的。

3、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而物质的运动又是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并通过这种联系而实现的。

(三)唯物辩证法时期(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与发展的观点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特征,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了这个特征。

1、关于“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联系与区别的关系;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建立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与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2、关于“发展”事物的运动是有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物质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相互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事物之间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必将引起事物的发展变化。

联系引起运动,运动表现联系。

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所谓发展,就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由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运动的变化过程。

社会实践和科学成果已经说明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个过程所谓过程,指的是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表现为实践的顺序性。

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连续性)和飞跃性(阶段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三、如何辩证地观察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主要是为了掌握科学的学习与工作方法,这是根本目的。

(一)坚持联系的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内部所固有的联系把握事物;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考察、观察问题。

树立整体全面的观念。

2、坚持条件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3、坚持辩证的系统观,发挥整体效应。

什么是系统?辩证的系统论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二)坚持发展的观点,更新观念,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1、尊重历史,面向现实,走向未来2、积极进取,稳步前进。

(事物发展连续性、阶段性的统一)3、把握事物发展的主流,坚定必胜的信心。

第四讲矛盾的观点与矛盾分析的方法一、矛盾学说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和作用1、唯物辩证法的体系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列宁也说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第一、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矛盾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也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四、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二、矛盾的主要理论观点1、矛盾思想的起源2、矛盾以及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3、统一性和斗争性4、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5、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6、内因与外因三、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普遍性以及特点2、特殊性:(1)地位;(2)性质;(3)解决方式;(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3、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4、意义:(1)是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2)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认识的方法;(3)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四、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第五讲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过程与趋势以及正确对待发展的态度一、事物发展的过程1、质、量、度以及适度的原则2、质量互变规律3、反对实际工作中的“庸俗进化论”与“激变论”二、事物发展的前途与趋势1、肯定与否定2、辩证的否定观3、否定之否定规律4、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与辩证形式5、科学分析的方法——既不肯定一切,也不否定一切6、坚定信心,准备走曲折的路第六讲实践的观点与探求真理的途径一、实践的观点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提出的简要过程三个过程:接受黑格尔实践观时期;接受费尔巴哈实践观时期;批判继承黑格尔、费尔巴哈实践观基础上,形成科学实践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