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生物学B知识要点_2016 (2)

普通生物学B知识要点_2016 (2)

普通生物学B知识要点第一章生命的起源和进化1.1. 生物进化简介1.进化的核心思想:地球上所有生命都可追溯回共同的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世代传承变化,形成进化史。

(生物进化是有变化的世代传承)2.进化的形式:系统发生树,进化枝,系统分类学,林奈的二命名法:属名(首字母大写、斜体)+种名(小写、斜体)(+)命名者姓氏或缩写及年份(正体),性状:是可遗传,并可以在生物体间进行横向比较的特征,可以是形态学特征、生理表型、基因序列甚至行为特征。

,共有衍生(后生)性状可以用来定义一个进化枝。

同源性状:不同生物体继承自共同祖先的相似性状;同功性状:不同生物体之间表现或功能相似,却有独立且不同的进化起源的性状。

同功性状是趋同进化的结果。

3.进化的机制:基因突变,基因流动,遗传漂变,自然选择:可遗传差异+生存竞争+遗传繁衍=适者生存(错误的说法:自然选择是力量,驱策生物进步,通过希望的特征,是一个随机的过程)4.微进化过程:定义:微进化是小尺度的,发生在物种水平以下(种群水平)的进化过程,也算是一个种群中基因频率的变化。

,研究对象:种群5.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和典型过程:地理隔离、种群分化6.宏进化过程:定义:宏进化一般是指在物种水平以上的进化历程,涵盖了进化中最重要的趋势和变革(例如哺乳动物的起源和开花植物的大爆发),研究对象1.2. 生命的起源和地球生命的历史1.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生物大分子,有机多分子聚合物体系,可自我复制的原始细胞2.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最重要的地质年代、重要生物类群代表、重要事件第二章生命的多样性-病毒、细菌、古菌、真菌、植物和动物2.1. 微观世界的生命1.病毒的结构特点和分类:寄生、对抗生素不敏感、有生命特征的、能自我复制和专性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2.流感病毒的结构特点:外层囊膜,三种膜蛋白,其中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易变异3.朊病毒和病毒的不同:没有核算而有感染性的蛋白质颗粒4.理解细菌的高度多样性和适应性:基本形态:球、杆、螺旋、分支丝状体;休眠体:芽孢;细胞壁:肽聚糖5.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细胞壁的特点:阴:细胞壁薄,由外膜和肽聚糖层组成,肽聚糖含量仅占5-20%,交联度低,乙醇洗涤时外膜溶解,结晶紫被洗出,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阳:细胞壁厚,结构简单,肽聚糖成分占90%以上,肽聚糖交联度高网眼小,乙醇洗涤是结晶紫不易溶出,因此呈紫色。

6.自养细菌和寄生细菌的代表:寄生: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自养:蓝细菌7.生物界的三域是什么:真核生物域、古菌域、细菌域2.2. 植物1.陆地植物的共有特点:植物: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多细胞的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①植物的生活史中存在着多细胞的孢子体和配子体两种世代的交替,以及多细胞的依赖于母体的胚。

②植物通过孢子囊产生带壁的孢子。

③植物通过多细胞的胚子囊产生配子。

④植物具有全能的顶端分生组织。

2.苔藓植物作为“过渡性陆地植物”的特点:①有性生殖离不开水;②精子有鞭毛,须借助水游到颈卵器中完成受精作用;③配子体占优势,孢子体退化而时间短暂,寄生于配子体上,不能独立生活;④没有椎管组织,缺乏长距离的有效的水运输系统,因此体型一般很小(不超过20cm)3.蕨类植物(维管植物孢子体)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①体内外水分平衡的调节机制:角质层、气孔;②有力的支撑:细胞壁木质化;③水和营养物质的高效运输系统:维管组织-----木质部:水和无机盐------韧皮部:有机营养物质。

4.种子植物的特点:①配子体不显著:显微可见的雌雄配子体(n)生活在孢子体(2n)中并依赖于周围的孢子体组织获取营养;②孢子异型:大孢子生成雄配子体,小孢子生成雌配子体;毵胚珠(裸子植物)④花粉:花粉和花粉管使受精过程彻底摆脱了对水的依赖;⑤种子:适应性比没有保护层的孢子强,可长距离传播。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不同:①不形成果实,种子是裸露的;②没有花,以孢子叶球(球果)为繁殖器官,胚珠及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都是裸露的,没有被大孢子叶包裹。

③裸子植物从传粉到种子形成通常要一年以上。

2.3. 真菌1.真菌如何适应腐生和寄生的生活:菌丝(真菌的基本结构,单根管状细丝)是适应真菌吸收式异养生活的特征结构:①没有根茎叶分化,通过菌丝(分泌水解酶)直接从环境中吸收养分。

②菌丝形成丝状吸器穿过活得植物细胞壁进入细胞;③菌丝可侵入动物活体从动物组织中吸取营养。

④菌丝可以极快的速度延伸到食物源,无限生长,不断分支,可达1000m/天。

2.真菌的三大类群和代表物种:壶菌,接合菌:黑根霉,后生真菌(子囊菌:酿酒酵母菌、羊肚菌、黑孢块菌(松露)、虫草真菌、青霉菌和担子菌:蘑菇圈)2.4. 动物1.无脊椎动物演化的主要脉络2.脊索动物演化的主要脉络3.各类别代表物种(到纲)2.5. 人类1.目前找到的几种主要的人类化石:元谋直立人(60-170万年前):云南;北京直立人(68-78万年前);尼安德特人(35-2.8万年前):欧洲和西亚;智人(19.5万年前至今):非洲;山顶洞人(1.1-1.8万还是3万?):中国北方的晚期智人2.现代人类的近期非洲起源学说:早期直立人约在200万年前从非洲迁徙到欧亚大陆,不同大陆的种群在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作用下发生分化,各自进化。

现代人由4-5万年前的非洲智人迁徙到欧亚大陆,取代了当地的“土著人(早期直立人)”,进而演变为现代人群。

第三章生命与环境-生态学基础3.1. 种群生态学1.描述种群的常见参量:①种群个体分布型:集群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主要由个体间相互作用及资源分布决定;②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种群个体的数量。

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方法有样方/样线法、标记重捕法2.种群增长的模式:指数增长模式(J型)和逻辑斯蒂增长模式影响种群动态的因素:出生和死亡、迁入和迁出。

3.2. 群落生态学1.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竞争、捕食、植食、共生(寄生、互利共生、偏利共栖)、助长2.群落结构的动态过程:生态演替。

关键物种类型:①群落优势种:在一个群落中有最高多度或最高生物量的物种,它们强有力地控制着其他物种的发生和分布。

群落关键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未必具有多度,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它的生态学角色或生态位性质,对群落结构发挥强有力的控制作用。

3.3. 生态系统生态学1.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沙漠、热带草原、常绿阔叶灌丛林、温带草原、温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冻土苔原、湿地、小溪与河流、潮间带、海洋、珊瑚礁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概念: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某一元素或养分从被生物固定到通过分解作用再次释放的在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的循环途径,称为“养分循环”或“生物地化循环”。

能量流动:单向、沿食物链和食物网、递减3.4. 保护生物学1.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层次: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渊源,使物种和种群适应于环境)、物种多样性(维系群落结构和食物链构成的完整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维系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功能)2.科学理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第四章生命的基础-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基础4.1. 生物大分子1.生命的化学基础构成生命的主要元素:C、H、O、C、P、S2.水和无机盐:分别的作用……缓冲液:碱性水改善酸性体质对不对?碱性水被消化系统的缓冲液中和3.糖类:单糖:葡萄糖、半乳糖、果糖、核糖;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多糖:淀粉纤维素;天然单糖的构型:D型;糖苷键:两个单糖分子发生脱水反应形成双糖产生的共价键;淀粉和纤维素的区别:淀粉: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种多糖,全部由葡萄糖分子聚合(α-1,4-糖苷键)而成,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主要以叶绿体或其它质体内淀粉粒的形式储存,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作为储存多糖来储存葡萄糖;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细胞壁的主要组分,与淀粉相似,纤维素也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但是葡萄糖分组的链接方式与淀粉有所区别,在于环状葡萄糖分子存在两种形式α和β,为结构多糖4.脂类:脂类特征:疏水性强,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氯仿、笨、乙醚等有机溶剂中;脂肪(甘油三酯);饱和脂肪酸:含有最多的氢原子,碳原子共价键处于饱和状态(硬脂酸-18碳,软脂酸-16碳)和不饱和脂肪酸:含有一个或多个双键(油酸-1烯、亚油酸-2烯,亚麻酸-3烯);顺式和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的加工过程会引入带反式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相比于饱和脂肪酸更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磷脂:磷酸基团为亲水性的头部、两条脂肪酸形成疏水性的尾部;类固醇:具有四个环状碳骨架组成的脂类物质;胆固醇:是一种重要的类固醇物质,是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调节(减小)膜的流动性,血液中过多的胆固醇回沉积在血管壁,引发心血管疾病;萜类:异戊二烯的聚合物,构成某些植物的香精、树脂、色素的主要成分,如玫瑰油、桉叶油、松脂、樟脑、薄荷油等都含有多种萜类化合物,动物的维生素A和E也属于萜。

(维生素A氧化→视黄醛,两个维生素A→β-胡萝卜素)5.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氨基、羧基、氢原子、α碳原子、侧链)与构型(天然L型);肽键与多肽;蛋白质的结构:一级结构决定高级结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序列,二级结构:多肽链的一些规则重复的螺旋和折叠,主要有α-螺旋和β-折叠,三级结构指整条多肽链折叠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由不同侧链间的相互作用决定,四级结构是多条肽链间相结合组成蛋白质的方式;例子:转甲状腺素蛋白、胶原蛋白、血红蛋白。

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由血红蛋白上一个氨基酸的替换导致6.核酸:DNA与RNA的区别和联系:脱氧核糖和核糖,碱基AGCT和AGCU;反向平行的双螺旋结构和单链结构;核酸由核苷酸单体聚合而成;核苷酸的结构;核酸衍生物:三磷酸腺苷(ATP),是细胞内能量代谢的“通货”,储存和传递化学能,由核糖,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构成3’C连磷酸4.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的进展:显微镜的三个重要参数为放大倍数、分辨率和对比度,分为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微分干涉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去卷积显微镜、超分辨率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真核细胞的内膜将细胞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功能结构区真核细胞原核细胞3.细胞核和核糖体4.细胞的内膜系统调节蛋白质运输并执行新陈代谢功能核膜-内质网:细胞最大的内膜系统,占据了大多数真核生物一半以上的膜结构,与核膜连接,光面型内质网无核糖体(合成脂类、代谢糖类、消除药物和有毒物质的毒性、储存钙离子),粗面内质网富含核糖体(合成蛋白质以及一定的修饰、通过运输囊泡转运其中包裹的蛋白质、细胞中的膜工厂,合成的蛋白质转运到胞外或插到各种膜结构中)-高尔基体:由扁平囊组成,近核的一侧为顺面,也叫形成面,接受来自内质网的物质;远核一侧为反面,也叫成熟面,主要与蛋白质的加工、分选和运输(修饰在内质网中合成的糖蛋白或糖脂、参与糖类合成、分类并将物质包装进运输囊泡,转运到细胞特定部位)-溶酶体:由膜包被的消化泡,由高尔基体产生,含大量的水解酶,可降解蛋白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