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于14-16世纪。
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发生、发展和封建制度逐步解体的时期。
这是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抗作为封建制度思想支柱的基督教统治的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为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发展资本主义新文化。
但这一文化运动是以经济的新发展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为基础的。
正是在西欧封建制度全面危机的形式下,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和教育等方面。
作为文艺复兴运动指导思想的是通常所说的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本特征是:歌颂世俗以蔑视天堂,标榜理性以取代神性;反对中世纪教会所宣扬的来世观念、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强调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要求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种新的世界观,促使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都获得了新生,并生气勃勃地发展起来。
这些新的哲学理论向反动的经院哲学体系发动了全面的挑战,沉重的打击了神学世界观,也倡导了一种新的方法论,为近代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场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及其倡导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所有这一切经济的、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新成就与新的特征,都对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形成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新面貌与新特征。
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一、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1.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地位、能力,反对绝对依赖和盲目信仰教会的教义和教规。
2.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反对宗教压抑和禁锢。
3.提倡现实幸福,肯定人是现实生活创造者和乐趣的享受者,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
4.提倡古希腊身心既善且美的各谐教育,反对把肉体视为“灵魂的监狱”。
5.提倡学术,尊崇理性,以理性取代神性。
二、人文主义对教育的影响 1.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仅为了培养神职人员以及宗教和神学的目的,而是(1)复兴了古典的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完人的教育理想。
(2)培养懂得世俗学问,尤其是古代文化,有人道主义精神,有德行,能为社会进步而献身的人。
(3)培养具有资产阶级事业家品质的,懂礼仪,身心健康,具有开拓精神的资产阶级绅士。
2.教育内容上:和学科成为教学主要内容,美育和体育得到复兴,关注自然科学的学习。
3.教育职能上,从训练、束缚自己服从上帝到使人更好地欣赏、创造和履行地位所赋予人的职责。
4.教育价值观上,重新发现人,重新确立人的地位,强调人性的高贵,复兴了古希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5.教学方法上,兴起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创立了运用实物和模型进行直观教学的方法,力图把教学从死记硬背的经院教育中解放出来。
(2)重视户外学习和远足学习。
(3)为了教学的便利,一些教师开始用本国语进行教学。
6.教育机构上,建立了新型机构,复兴了大学的改造和发展,推动了教育世俗化的进程。
7.道德教育上,原罪论开始解体,人道主义、乐观、积极向上、热爱自由、追求平等和合理的享乐等新道德观形成。
尊重儿童,反对体罚已成为某些教育家的强烈要求。
8.首次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以及成人教育的思想。
三、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特点:1.以古罗马文化复兴为先导,崇拜人文学科,强调世俗性,强调人性的解放,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
2.注重人的天性和自由,采用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科目和课程,采用与教会压制体罚不同的教育方法。
代表人物:弗吉里奥(代表作《论绅士风度和自由学科》)维多里诺(创立学校“快乐之家”)格里诺(形式主义的起源)四、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特征:1.强调宗教和道德。
2.教育目的具有强烈政治性。
代表人物:伊拉斯谟(《论基督教君主的教育》)维夫斯林纳克莫尔温斐林等五、意大利和北欧人文主义的比较共同点:1.古典科目构成人文主义课程的基础和主体。
2.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重视治人治世之这,力图通过教育改造社会。
3.重视古典语言,漠视本族语教学。
4.人文主义后来走向了形式主义。
差异: 1.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具有强烈的世俗性,而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则十分强调虔诚和道德的价值。
2.教育的政治功能迥异。
意大利实行城市共和制,共和政体要求培养富于自由、平等精神的公民。
北欧实行君主制,人文主义者关注如何对那些将来有希望成为君主和朝臣的人物祚以什么样的教育。
六、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1.人本主义 2.古典主义 3.世俗性 4.宗教性 5.贵族性第二节新教教育与文艺复兴时期一样,宗教改革也是西方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运动,也是西方教育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
正是在这个时期,一些宗教人文主义者,大胆改革教育,较早地提出了教育平等和强迫义务教育的主张,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从而为西方近代国民教育的发展和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西欧的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政治运动。
它是由新兴资产阶级发动、以城市贫民和农民为主力的一次伟大的革命,它的锋芒所向是封建主义的重要支柱罗马教廷,其结果使西欧基督教会大分裂,出现了基督教的新教各派。
宗教改革运动时代背景。
人民与教会的矛盾,是宗教改革运动形成的社会基础。
宗教改革运动出现,也与罗马教廷和教会的腐败有重要的联系。
宗教改革的直接导火索是由教皇利奥十世批准出售“赎罪券”所引起的。
宗教改革的直接结果是,从天主教内部分裂出了新教。
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就在于它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1)“因信称义”的主张。
(2)提出了“人人皆僧侣”的思想。
(3)提出了新的天职和善功的观念。
(4)提出了政教分离的思想。
在新教教育中,有影响的是德国路德派、法国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派办的教育,这是在三种不同理论指导下展开的教育活动。
一、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一)教育主张路德派的教育促进了教育的国家化和近代西方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主张如下: 1、强调教育具有宗教目的的同时也具有世俗目的。
宗教目的是使人虔信上帝、灵魂得救,世俗目的是教育有利于国家的安全、兴旺以及人才培养。
2、强调教育权由国家而不是教会掌握,要求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对后世的国民教育具有重大影响。
3、要求建立包含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国家学校教育新体系。
4、教育上除了进行圣经教育之外,还吸收了人文主义教育的方法和内容;要求学习历史、音乐、体育等其他科目和古典科目;废除体罚,满足儿童未知和活动的兴趣,主张运用直观的方法。
(一)教育实践 1、梅兰克顿和《萨克森学校计划》 2、斯图谟的古典中学实践 3、布根哈根与初等学校的建立总之,路德派的宗教和教育改革改变了上帝主宰一切,教皇按照上帝的规定主管人间一切事务的思想,导致了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即由历来以管理国家是世俗君主的责任,劝慰人们的精神世界是教会的责任,进而又发展为上帝给世俗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每个国家的教会都应隶属于君主。
这个思想为近代教育由教会控制逐步过渡到由国家控制奠定了基础。
二、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加尔文教派的主要影响是在瑞士的日内瓦。
思想与路德类似,不过更为重视个人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
政权教权合一,强调天职观念。
其主张: 1、强调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意义。
2、提出普及免费的教育,并进行了教育实践,创办了免费学校。
3、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将宗教科目与人文科目结合起来。
4、学习古典文科中学的管理模式,创立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以及日内瓦学院,影响了西方高等教育发展。
三、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英国的宗教改革又不同于前两者,它形成了国家和教会联合起来的特点。
国家和教会两者在最高权力上是平等一致的关系。
1、国家通过教会管理学校,认定教师资格,审定教材。
2、要求教育人员服从车教会的宗教信仰,将受教育权利与宗教信仰结合。
3、教育内容和方法具有人文主义色彩,实现古典主义的教育方式。
4、民族意识增加,加强英语教育,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三节天主教的教育一、耶稣会学校为了反对宗教改革,天主教加强了自身的变革和对教育的控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耶稣会。
耶稣会是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和中坚,创始人是西班牙人罗耀拉。
耶稣会等级森严,纪律严明。
它不仅是宗教团体,还是教育组织,传教和教育都是其使命,并且将教育视为其实现宗教和政治目的的手段。
创办的耶稣会学校质量较高,分布较广,成为16-18世纪天主教的主要教育机构,挽救了受新教教育冲击的天主教教育的颓势。
二、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耶稣会学校分为初级部和高级部,初级部讲授人文基础学科,高级部则进行哲学和神学的高等教育。
学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统一的规章制度,讲授人文主义学科。
在组织管理、师资培训和教学方法上有独到之处。
主要体现在《耶稣会章程》和《教学大全》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制,使用讲座、辩论、竞赛等多种教学方法。
简评:耶稣会学校具有高质量的教学,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但耶稣会学校的重建天主教对欧洲的统治的宗教性政治性目的,使得其与历史潮流相背离,与民族国家的兴起相对立,因此其教育必然会受到冷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