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柳永解析
斟低唱,何要浮名!’”(吴曾《能改斋漫录》
卷十六)——“奉旨填词柳三变”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柳永五十一岁。
仁宗亲政,为了延揽声誉、笼络士子,决定扩
大开科取士名额,且又特开“恩科”, 泽惠
于历届科场沉沦之士,对他们录取,格外放宽
尺度。
是年春闱与其兄三接同榜登进士第。
“景祐元年元方及第。后改名永,方得磨
勘转官。”(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耆卿蹉跎于仁宗朝,及第已老。”(宋
风翔《乐府余论》)
景祐二年(1035),柳永释褐后,调任睦州
团练推官(正七品)——余杭县令1037——浙
江定海晓峰盐场盐监1039——泗州判官1043—
—转官屯田员外郎(从六品)1052。
皇祐六年(至和元年)(1054),柳永七十一 岁,卒于润州。
宋时有一幕士擅歌。一日学士东坡相问: 我词与柳郎中比,谁更好? 幕士说:柳郎中词,宜十七八女郎,手
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
词,须关东大汉,怀抱琵琶,唱“大江东
去”。
东坡大笑离去。
(四)词牌名
词牌,即词的格式,是填词时所用的曲调名。每
一种词牌都有固定的“体式”和“调式”。所谓“篇
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总共有一千多个
(二)柳永对宋词的贡献(王兆鹏)
柳永对宋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创体,柳永率先大量创作慢词,改变 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词坛的格局,使慢词与 小令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小令的体制短小,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 三十字。慢词的篇幅较大,短则八、九十字,长 则一、二百字(柳永的《戚氏》词长达212字)
篇幅体制的扩大,也相应地增加了词的内
容涵量,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使词在音乐上
宋人罗烨《醉翁谈录》载:“耆卿居京华, 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有词名,能移宫 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资 给之。”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
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
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
“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仍携手,眷恋
件。宋人也创作了大量的古近体诗,其中也不乏好
作品,和唐诗比较,虽然各有特色,但无疑要逊色一
些,而词则不然,杨慎《词品》说:“宋人作诗与唐
远,作词不愧唐人。”
北宋前期的词,题材仍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 未脱晚唐五代遗风。只有范仲淹的边塞词《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风格悲壮。这一时期的词坛领袖 是晏殊和欧阳修。
称“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
庶人。”
真宗咸平五年(1002),柳永十九岁。是年, 柳永可能参加乡试后,即离开崇安家乡去汴京 应礼部试,取道水路入钱塘江来杭州。因迷恋 其湖山美好,都市繁华,遂沉醉于听歌买笑的
浪漫生活中,而滞留杭州。
真宗咸平六年(1003),柳永二十岁,在杭
州。是年秋,永有《望海潮》词赠孙何。永
(3)有的词牌得名于传说故事。 例如《雨霖铃》、《菩萨蛮》。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 乱迁蜀,人斜谷,时霖雨数日,栈道中又闻铃声,想 起已死的杨贵妃,悲伤不已,便制一曲,名《雨霖铃》 (4)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例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 《渔歌子》咏的是打鱼,即词牌同时也是词题。
二、作者简介
汉乐府甚或《诗经》中即以出现。
(二)词的发展:
在民间词流传的基础上, 到了晚唐、五代,文人 词有了明显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出现了久负盛名的 花间词和南唐词。
所谓花间词,是因五代时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
而得名。在现存唐五代1100多首词中,花间词人的作
品就占了500首,可见花间词派影响之大。花间词派以
“而无论是金碧满眼的花间词,还是明白如话的
李煜词,都对宋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唐圭璋《唐宋词选注》
词发展到宋代,出现了百花争妍、千峰竞秀的盛
况,可谓异军突起,华彩纷呈,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当然,宋词的辉煌发展是有着它本身特定的历史背景
和社会条件的。
词在宋代盛行的原因: 第一和宋代的社会现实有紧密联系 北宋建国以后,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结束了, 虽然内优外患并没有完全断绝,但是相对来说,国内 局势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工商业发达,社会经济繁 荣,都市兴盛。
其次,宋代最高统治者为了换取支持,采取“恩逮子 百官惟恐不足” 的政策。 宋太祖赵匡胤还希望权臣们“多置歌儿舞女,日 饮食相欢,以终天命。”(《邵氏闻见后录》)因此宴 饮歌舞之风盛极一时,这就促使应歌的宋词得到发展。
再其次,宋代的最高统治者大都洞晓音律,提倡作词。
《宋史·乐志》称:“太宗洞晓音律,前后亲制
香衾绣被。”(《长寿乐》)(qin1)
当然,他也没有完全忘记此行考中进士的
目标,只是他“自负风流才调”,自信“艺足
才高”,“多才多艺善词赋”(《击梧桐》)。 “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待恁时,等 着回来贺喜” (《长寿乐》)。不料事与愿 违,放榜时名落孙山。
真宗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进士及第,
把词几乎又拉回到晚唐五代和宋初内容狭窄、词风纤
弱的老路上去了。
北宋后期词坛的领袖是被称为“集大成”的周邦
彦。周邦彦深通音律,在词调的整理和创制上是有贡
献的,周邦彦和柳永一样工于慢词,词的内容多写男
女之情,而曲折变化多,言情体物比前人更为精工巧
丽、典雅含蓄。
南宋词坛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朱敦儒、岳飞、姜夔、辛弃疾、张元干、 张孝祥、张炎、史达祖、吴文英等
打开宋词新局面的是柳永,他在发展慢词形式的
同时还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也丰富了词的表现方法。 但是,北宋前期的词,不论是晏殊、欧阳修,还是柳 永,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词的风格一般 也仍是柔弱无力。
真正突破传统,革新宋词,使词面目一新,成就 巨大、影响深远的是大词人苏轼。首先,苏轼词扩大 了词境。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 地奇观。”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
(三)词的分类:
1.按长短规模分:
按长短 按段落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240) 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 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 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 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望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一出,广为时人传诵,遂名噪一
时。真宗景德元年(1004),永又有《长寿乐》
词云:“太平世,少年时。少年时,忍把韶光
轻弃,况有红妆,楚腰越艳,一笑千金何啻”
写在杭州时的浪子生活。(chi4)
真宗大宗祥符元年(1008),柳永二十五岁,
初到汴京,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有载
“柳耆卿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 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 是声传一时。”
柳永(公元987年?-1053年?),北宋词
人,崇安(今属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称柳七。有 《乐章集》存世,现存柳永词作213首。
(一)仕途
柳永出生于一个传统读书奉儒之家,祖父、
父亲、叔父都读书为官,长兄柳三复也在真宗
朝进士及第并为官。受此影响,柳永自幼也喜
欢勤学苦读,他在十三岁所作的《劝学文》中
特高。故云词至东坡,其体始尊。
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
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 中。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 质,况周颐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 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
在苏门诸词人中,最被苏轼称赞的秦观和稍后的 贺铸,他们在词的内容和词风上都差不多走了回头路,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倚声说,一种是诗余说。
按照倚声说的观点,词的起源当在隋代。凭籍是
南宋人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
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唐。”这里所说的‘曲子’,
即隋代的‘新声’,写下来是一些乐谱,而配合‘曲子’
的歌辞就叫做词,”始称曲子词。
按照诗余说的观点,词的起源当在汉魏甚或更早。 原因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词是长短句,而长短句在
婉约派: 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秦 观、姜夔、吴文英、李煜、欧阳修等。 豪放派: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陈亮、陆游、张孝祥、张元
干、刘过等。
婉约派:
婉约派作品主要描写个人情感、表现男女爱情、刻画女
性风貌、恋人相思柔情、表达离情别绪之痛苦, 抒写委
婉细腻的情思, 表露真挚缠绵的情意、营造委婉氛围,
《望海潮》
——柳永
一、宋词简介
词,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词初名
曲、曲子、曲子词,简称 “ 词 ” ,又称作
乐府、诗余、长短句等。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宋词是继唐诗之后 的又一个诗歌高峰。宋词也是与汉赋、唐诗、 元曲、明清小说等相媲美的一种文学样式。
(一)词的起源:
关于词的起源,历来众说纷云, 但归结起来,主要
仁宗天圣二年(1024),柳永四十一岁,柳
永应试第四次落第。据记载,柳永此次本已考 中,但在皇帝最后审批时因《鹤冲天》之故而 被黜落了。
“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薄
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
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
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
流连花前月下。艺术上讲究音乐格调, 遣辞华丽雅正,
风格柔婉轻灵,意韵含蓄凝炼 。
豪放派: 豪放词的取材极为广泛, 内容非常丰富。词作从传统的 “缘情”向“言志”移位。词人抒报国之志, 言胸襟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