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和墨家

儒家和墨家

儒家和墨家思想之异同
先秦时期,中国思想界学说蜂起、异彩纷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各学派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成为中国传统哲学之主流,一度被“独尊”、二次被奉为官方哲学;墨学在秦汉之后走向衰微,乃至成为绝学。

不管地位如何,二者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瑰宝。

儒家是以“兴经”为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派。

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并且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

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

孟子和荀子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墨家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是小生产者劳动阶级的思想特征的反映。

作为墨家主要代表人物的墨子,其全部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以兼爱为出发点,又提出了非攻、尚贤等主张,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从实用出发,提出了节葬、节用等主张。

梁启超说:“墨学所标的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墨家认为只有天下的人都兼爱,才能使国家安定;只有以“兼爱非攻”治政,才能使社会安定。

墨家兼爱非攻的主张揭露、抨击了贵族统治者的各种骄奢生活,具有一定的进步
意义。

墨家之为政, 崇尚“耕织” , 重视生产。

“尚贤”是墨子政治思想的另一要义,是为政之本。

墨家认为应该唯贤是举,在选拔人才时,将贤作为唯一标准,“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儒家和墨家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学派,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两家的相似性与不同点。

第一,“有差别的爱”和“兼爱”的对比。

孔孟推崇仁,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

与天本论的价值旨趣相一致,孔孟和墨子都请出上天为爱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做辩护,这使爱与天成为儒家和墨家哲学及伦理思想的共同之处。

但是,儒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仁,仁的基本内涵是“爱人”;墨家之爱的基本范畴是兼爱,兼爱的基本含义是“兼相爱”。

儒家的“仁”,虽然也主张“爱人”,从表面上看来是爱一切人,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这里所谓的“爱”,对统治阶级来说,是要调和其内部矛盾;而对被统治者来说,表面上的爱,是为了劳动者为统治者卖力。

而且儒家的“仁”,还受着宗法制的制约,强调“亲亲、尊尊、长长”的区别。

比如,《孟子·告子上》记载就明确说:“亲亲,仁也。

”这样便使爱有了亲疏厚薄。

因此,儒家是主张爱有差等的。

墨家主张的“仁”,是“兼相爱”,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是理想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关系。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何谓“兼爱”?就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这是一种不分国界、家别、人我的普遍的爱,是没有亲疏远近的爱。

第二,“天命”与“非命”的对比。

儒家认为人的长寿或短命、贫穷或是富贵、国家治乱与安危等等,都是由天命决定的,是不可改变的。

即《论语·颜渊》所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儒家承认有“天”这一客观限制,故人生的意义是“尽人事以安天命”。

墨家否定儒家的这种“天命论”,而主张“非命”,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奋发图强,“不敢怠倦”。

第三,不重鬼神与“明鬼”的对比。

墨家虽然主张非命,却又不是无
神论者。

墨家确信鬼神之存在,而且讲求“尊天事鬼”,宗教意味较浓,以天为最高而鬼神次之。

这与不重鬼神的儒家也是对立的。

孔子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鬼神,但是他在观念上采用“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第四,在“尚贤”方面的对比。

墨家的“尚贤”说是对血缘宗法制度的挑战,反映了下层民众的利益。

儒家讲“尚贤”,更多是限制和服从于亲亲、尊尊的血缘宗法范围内的,反映了上层贵族的利益,没有在根本上否定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墨子则把“尚贤”的范围扩大到“农与工肆之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唯才是举,反对任人唯亲,打破了血缘的束缚和世袭阶级的界限,反映了下层民众要求参政的愿望。

墨子还提出“贤”的基本标准是:有力气的要帮助别人,有财富的要救济别人,有知识懂道理的要教导别人。

同时,墨子也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对于国家的官僚队伍,也应该优胜劣汰。

第五,对战争态度的对比。

儒家虽以仁政为要,但亦赞成战争有所谓“义战”和“不义之战”的分别。

墨家则提倡“非攻”,不论义与不义,反对一切的战争,因天下之大害来自战也。

墨子认为发动掠夺战争是一种极不正义的犯罪行为,给个体劳动者带来巨大的危害。

战争是“天下之巨害”,只有制止互相征伐,社会才能得到安宁。

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体现了他的主张。

第六,主张厚葬和主张节葬、节用的对比。

儒家从贵贱有别出发而重视礼仪。

特别是古代“厚葬”、“久丧”的礼仪,为儒家所维护和提倡。

据《庄子·天下》说,古代的葬礼,“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而丧礼据《礼记·曾子问》记载,是实行“三年之丧”;墨家则反对“厚葬”、“久丧”,而主张“节葬”、“短丧”。

其出发点是节约社会财富,因为“厚葬”、“久丧”会造成“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的后果。

墨子制定的埋葬的办法是仅用三寸厚的桐木棺材,穿两件衣服就可以了。

送葬时仅“哭往哭来”,不过分悲伤。

埋葬之后,照常从事劳动。

总之,墨家主张不因丧葬而影响物质财富的生产。

同时,墨家的节用思想,与当时的各诸侯王国的王公大人浪费奢侈、讲排场的风气相抵触,这种主张并未被任何诸侯所采纳。

从小生产劳动者立场出发,任何时富的创造和积累
均不易,必须加以节省爱护,所以墨家主张节用,代表了这种阶级劳动者的思想特征。

第七,重乐与“非乐”的对比。

儒家不仅重礼,而且重乐,孔子教授弟子的“六艺”之中就包括了“乐”。

“乐”与“礼”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维护等级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音乐也是一种在精神上抒发感情的活动与享受,但也应该有所节制。

不仅贵族享受,还要像孟子主张的那样“与民同乐”;而墨家主张“非乐”,反对音乐享受。

他指出,当时“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而贵族们鸣钟伐鼓,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加重这些灾难。

他认为享受音乐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影响从事国家的管理和参与生产劳动。

因此他得出结论:要想“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必须要禁止音乐。

儒家和墨家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他们所代表的阶级不同,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品味墨家思想,它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

现代西方思想与其中部分思想很接近。

墨家理论更适于共和社会及国际竞争社会,在春秋战国时代,它是超过儒家的显学。

但在大一统的中华帝国时期,其“非天命”的思想使其受到了冷落。

儒家思想经过的两千年的历史沉淀依然为当今社会所推崇,可见其思想的宝贵性,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也经久不衰,由此可知儒家思想着实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相比起儒家,墨家是实用派的一类,墨家很讲究实用性,例如墨子就研究过防御器械、物理光学等等,不像儒家那样注重学理和框架构建,所以看出两者其实是互补的,一个用于“文能安邦”,一个用于“武能定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从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中完善着自己,面对这些思想文化,我们要学会扬弃,古为今用才是我们对待文化应有的态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