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法治社会摘要:法律是我们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是维持秩序的根本。
明确的法律制度和人性化的执法过程会使我们的法律变得更加可执行化。
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我们作为国家的公民,社会的主人,同样应该学法、懂法、守法。
关键词:法律、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法律法规。
法治社会是和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
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
简约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个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坚决的支持,养成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且通过法律或司法程序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和民事等方面的纠纷的习惯和意识。
在法治民主的社会中,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由规范的民主程序产生和制订出来,并且其司法和执行过程通过规范的秩序受到全社会的公开监督。
法治强调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
现在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主权,是人民通过立法创造了法,法律旨在保护公民的自由。
依法治国要求:一是对国家法不允许即为禁止,强调国家必须依法履行职能;二是对公民法不禁止即为允许,强调是保护公民的自由。
法治强调法在调整各种关系中的正当性。
其基本特点为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的基本规则,要求法律成为社会主体的普遍原则,不仅要求公民依法办事,更重要的在于制约和规范政治权力。
所以,法治在政治上,是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对政治权力的规制,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法律是否至上,特别是权力的运行有没有纳入法律设定的轨道,是区分法治与非法治的主要标志。
要实现法治,立法机关就要依法立法,行政机关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就要依法审判,执政党就要依法执政。
现在我国处于法治社会的初级阶段,各项法律仍不健全,甚至还有法律还未涉及的领域,我国自古崇上以德治国,但在当代,虽说我们不能抛弃以德治国的方针策略,但我们务必应加大法律的普及,加大法制力度,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单纯以道德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准绳,是不能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的。
在我们这个官员前腐后继的时代,幕后交易横行的时代,漠视法律的时代,为实现真正的法律社会,我们需在以下方面多加努力。
一、政府官员权利能得到有效监督约束。
从县市小地方到省部的高级领导,已有诸多官员因腐败问题下马。
面对如此情况,我们必须加大监督及惩罚力度,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的监督机构,也就是让人代会相对独立。
当政府官员行政不作为滥用权力乱作为等时,人代会有权进行弹劾甚至罢免他。
从而让政府官员的权力运行真正受到有效的监督约束。
同时对人代会代表和县市长实行民主选举。
从而让人民代表完全真正能够为老百姓说话,而不当举手代表。
而且人民和媒体也能发挥监督作用,从而使权利得到有效的监督。
二、依法行政,社会竞争实现公平公正。
从家族职位世袭,到“萝卜招聘”,这一切都体现了当代社会的不公。
试想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又怎能为人民带来幸福与安康?因此使用法律来实现公平是必须的,应打破世袭饭碗的局面,在人才的选拔中实现能力优先,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实现公正。
公平公正一般来说,是指各个竞争者在同一市场条件下共同接受价值规律和优胜劣汰的作用与评判,并各自独立承担竞争的结果。
公平竞争既是竞争群体利益的要求,也是国家规制竞争活动的指导思想。
我们必须努力,为人们带来真正的公平公正。
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什么是法治?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
他对法治的注解是:“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制定的法律应获得普遍的服从;而人们所遵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成文的和良好的。
”也就是说,法在全社会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社会的治理应该遵从良好的法律。
托马斯·潘恩曾精辟地论述:“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的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而且不应该有其他的情况。
”依法行政就是要对人民负责。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行政机关掌握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因此,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决不允许以权谋私,与民争利。
否则的话,就应受到法律和法制的惩处。
落实依法行政要建立起完备的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程序和监督方式,尤其要大力加强公民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媒体监督、民主党派监督和法院监督。
同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的统一。
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律是我们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是维持秩序的根本。
明确的法律制度,和人性化的执法过程会使我们的法律变得更加可执行化。
“法律,是由立法机关制定、颁布的强制各种行为的规则的总称。
”这是《新华词典》上对法律的解释,但它对于年少的我们来说,那是太抽象、太模糊了。
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
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规矩就是“法”。
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我们作为国家的公民,社会的主人,同样应该学法、懂法、守法。
何况,我们现在是大学生了,更应该知法懂法,为以后自己的发展村一项技能,打下基础,“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
” 法律就是这样。
法律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准则。
提起法律,总给人一种威严、神秘和祟高的感觉,其实,法律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
法律对于我们的生活、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有了法律,有了这些行为规范,这个社会才变得有秩序,我们的权利才得到应有的保障。
如果没有法律,那人们就会为所欲为,随意抢劫、放火、杀人……那人们无法正常生活了。
人类社会也无法正常的进步发展,还有可能出现人类社会的倒退现象。
所以法律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
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律不外乎人情”,这句话很早就有人说过,但是如果真的应用在生活中,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公正建立在所有人具有同等尊严的基础之上。
它要求人们享有同等的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在政治和社会参与、以及享受社会保障方面具有同等机会。
它要求实现男女社会平等。
公正要求在收入、财产和权力分配方面,还有在教育、培训和文体生活方面实现更多的平等。
自由也要求获得施展个人才能和负责地参加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机会。
只有那些感到自己在社会福利方面已得到充分保障的人,才能利用自己实现自由的机会。
而为了实现自由,我们也要求平等的生活机会和全面的社会保障。
团结互助作为超越法定义务的彼此之间承担义务的意愿,不能强制实行。
团结互助对于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工人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它精神振奋。
没有团结互助,就没有人道的社会。
团结互助既是弱者争取自身权利斗争的一个武器,同时也是从人与人相互需要这一认识中得出的结论。
只有我们彼此承担责任,并愿意使其他人获得自由的时候,我们才能作为自由和平等的人共同过着人道的生活。
陷于困境的人必然会指望得到社会的团结互助。
报刊、广播、电视和电影履行公共任务。
它们必须在保持自由和独立的情况下,到处不受阻碍地收集、加工和传播信息,并且在承担责任的条件下形成和发表自己的意见。
广播和电视必须保持它们的公法性质。
它们必须进行自由民主的领导管理,保证能够抵抗各种利益的压力。
医疗权利和孕妇产妇受保护的权利;休息权利;在年老、失业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获得经济保障的权利;儿童享有接受儿童保护的权利,青年享有一种接受与个人能力相适应的学校教育的权利;符合人的尊严的居住权利。
学校必须面向劳动世界,必须向城市和乡镇实行开放,同地方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学习生涯的选择方面,当事人能有更多的参与决定权,在教育机构中能有更多的师范教育活动空间。
国家制定的框架条件必须是根据当地形成的意愿能够加以满足的,尝试新的学习和授课形式的实验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职业和继续晋升对人们进行教育和技术培训,教育的自身价值在于人的发展。
教育应当使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毫无阻碍地发展自己的资质和能力。
它应当加强人们抵制我们时代的那些随波逐流趋势的反抗力量。
认识和吸收传统文化价值,了解现代社会生活中正在形成的各种力量,这是独立思考和自由判断的基础。
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必须是自由的。
它们的成果必须向公众开放。
必须向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提供充分的国家资金。
国家应采取预防措施,不允许滥用科研成果伤害人类。
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久的历史性过程。
它的起点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建国后,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曾走过一条很曲折的道路,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有过重大挫折,特别是经历了十年“文革”的浩劫。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国内与国际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
二十年来,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在小平同志的著作中没有用过“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这样的提法,但是他对如何通过健全法制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了最全面最深刻的阐述,从而为实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提出的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整套原则,为我们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勾划出了一幅准确、完整和清晰的蓝图。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
坚持党的领导,是保证国家能够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各项制度和方针、政策能够符合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的根本条件。
实行依法治国,能够更好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支持和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这实质上是一个民主问题。
民主是个抽象的概念,但有丰富的具体内容。
现代民主基本上包括一个核心,四个内容。
一个核心是指“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的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四个方面的内容是指:一是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应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国家政治权力的结构民主,如国家机构内部立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实行分工与制约;三是国家权力的行使和公民权利的保障要有民主程序;四是民主方法,如要实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不搞一言堂、让人讲话等。
现代民主的实现必须依靠法治作保障。
在我国,13亿人民不可能人人都去执掌政权,而只能通过民主选举产生政权机关,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为了保证这种权力的行使能符合人民的利益,根本的办法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体现人民意志和利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并保证这种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来确保政府为人民服务,为公众谋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