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升本政治简答题

专升本政治简答题

一1、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

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是:(1)坚持“一个中国”。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

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3、“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答:“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

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4、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是什么?答:(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

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

答:(1)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3)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今后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二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答:(1)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重在建设、繁荣学术文化。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为什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答:(1)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以物为对象,而是主要以人为对象。

(2)马克思主义承认在总的历史发展中物质对精神起最终的决定作用,但同时又承认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和精神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

(3)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

3、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答:(1)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是一致的,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的。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3)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这一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5、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科学命题?答:(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

中国发展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发展为解决所有问题提供物质保障。

(4)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三1、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

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2、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意义: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

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

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内容。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答: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4、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答:(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5、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

四1、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2、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答: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3、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答:(1)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2)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