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简述中药房斗谱的设计法
传统的中药配方部多将药物存放在斗(抽斗)、瓶、罐、箱及某些特殊的器具里,尤以“斗”占多数。
斗谱,是中药配方部门存放药斗的安置程式。
斗谱的合理设计,对于提高中药房的调剂质量、防止配方差错、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等都有直接影响。
如何合理地设计斗谱,是一门带有技术性、科学性的管理学问。
根据各地中药配方部的不同斗谱,简述几种斗谱设计法,以供中药房参考使用。
一、按用药特色设计法
用药特色设计法,是按本地区、本医院临床医生的用药特色安置药斗的设计方法。
所谓用药特色,一般有专科用药与习惯用药两种情况。
专科为伤骨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喉科等,均有自己的用药特色。
如伤骨科用药,一般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强筋健骨的药物居多,因此在斗谱设计上要将此类药物安置在显眼、方便的位置上,药量吞吐量大的,药斗相应要大。
习惯用药,多指某些有一定威望的医生的习惯性用药,常以内科为主,如有惯用青蒿、桂枝、熟地、及“参、术、芪”者,有的喜用六味地黄丸、二陈汤类,这些喜用、惯用的药物安置上一是要方便取用,二要增大容量。
作为一家配方部,一定要了解临床医生用药特色,并按其用药特色设计斗谱,这将有助于提高调剂的工作效率。
按用药特色设计斗谱,不是一开始就可以办到的,必须通过调剂员较长时间接方、配方的摸索,逐步调整药斗,最后才成为按用药特色设计的斗谱,因此凡历史较久的医院,医生又相对稳定的,大都是这种形式的斗谱。
在设计斗谱时,也可以征求主要临床医生的意见,然后按照他们提供的用药情况进行设计。
二、按用药多寡设计法
用药多寡设计法,是按最常用(所谓热门药)、常用、少用、极少用、备用等5档用药量的不同来设计安置药斗的方法。
这种设计法具有一定季节性、地域性及惯用性。
如夏令最常用的清暑利湿、芳香化浊的药物如藿香、佩兰、荷叶、青蒿、扁豆、六一散、香薷等,也有用益气生津的沙参、玉竹、石斛、黄芪、西洋参之属,少用麻黄、桂枝、附子、肉桂等;冬令最常用的是温补气血、温肾助阳的药物如黄芪、当归、党参、白术、熟地等。
在斗谱设计上就考虑到这种因季节性变化所造成的用药多寡情况。
由于地域的差异,人们对药物认识不同,从而也造成用药多寡,如平原、水网地带,地气卑湿,夏月常喜用当地所生长的荷叶梗、花、露,而山区喜用别直参、阿胶、鹿角胶,有的相信服三七、肉桂、鳖甲等。
配方部门即要在斗谱设计上作适当安置。
三、按物性特点设计法
物性特点设计法,是根据药用动物、植物、矿物及其用药部位不同的物性特点,分门别类地安置药斗的方法。
如植物性药物,按叶、根、花、穗、果、壳、皮、仁、籽、络、枝等的不同,予以分别安置药斗。
动物可分脏、腑、皮、筋、肉、血及组织器官等。
矿物可分金石、贝介及金属、非金属等。
按不同物性设计斗谱,给配方带来很大方便,如槐花散方,有侧柏(叶)、荆芥(穗)、枳实(壳)、槐(花)4药组成,即可从叶、穗、壳、花4类药斗中配药成方;又如五仁汤,即可以从“仁”类药斗中配药成方。
药物都有一定物性,所以根据物性特点设计斗谱,是一种实用、可取的方法。
物性除上述外,尚有水、酒、蜜、汁、液、露、胶等,可以归为1类,分别用特制容器存放。
四、按中药功效设计法,实际上是按照现代新编的《中药学》的章、节顺序安置药斗的方法。
因为一般《中药学》教材的章、节均按功效归类,所以又可以称之为按中药功效设计法。
这种方法对一般教学医院或实习医院的中药配方部很适用,使学生既便于配方又熟悉药性和药斗,是既容易也较实用的一种设计方法。
五、按方剂配伍设计法
方剂配伍设计法,是按最常用或通用、惯用的一类方剂配伍安置药斗的方法。
这种方法切合临床实际,如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汤、二陈汤、败毒散等等,这些方剂医患共晓,在斗谱设计上按此方剂配伍安置药斗,有利于配方之便。
方剂配伍设计法,主要着眼点是方剂中的药对、药组(两味药为对,三味药为组),如两味药配伍的药对: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桂枝汤中的桂枝、白芍,桑菊汤中的桑叶、菊花;三味药的药组:三仁汤中的杏仁、叩仁、米仁,三才汤中的天冬、熟地、人参。
这种按常用方剂配伍方法安排药斗,使调剂员能熟悉方剂,与临床医生密切配合。
六、联合设计法
联合设计法,是指上述5种斗谱设计法中,任意选择几种的联合设计斗谱的方法。
这种方法其实是上述5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如一、二两种斗谱设计法的联合,既可以利用医生用药特色,又了解某类药物的用药多寡,两者联合设计之后,可大大提高配方工效。
又如一至四种设计法,如能结合第五种设计法,这样既反映配方部斗谱特色,又体现了药物的配伍运用,这对临床、配方都增加了方便。
所以要设计一种合理的、科学的适合本地区、本医院用药情况的斗谱,以上五种设计方法都得有目的地选择和运用,不能单一地采用一种设计法,实际上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斗谱设计方法。
如何合理地发挥中药房效益,斗谱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中医院工作者,历来对斗谱设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未作过系统的综合和归纳,现略作阐述,以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