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小板无效输注管理程序

血小板无效输注管理程序

血小板无效输注管理规程
1.目的
为规范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的调查、处理,并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制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处理
3.职责
3.1经治医师:负责血小板无效输注的诊断和治疗
3.2输血科技术人员:负责协助经治医师分析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的原因、参与制订预防措施,并根据临床需求供给适合的血小板制品
4.管理要求
4.1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
4.1.1血小板质量:血小板数量不足,白细胞污染多,保存袋透气性能差,保存温度不当。

4.1.2非免疫因素:发热、感染、脾肿大、活动性出血。

4.1.3免疫因素(同种免疫):HLA抗体(占80%),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抗体)、ABH抗体。

4.1.4操作不当:①在血小板产品外增加了不透气的密封外包装袋;
②血小板误入4℃冰箱临时保存,导致血小板失去活性或破坏;③血小板输注前静置放在工作台面时间过长,导致血小板聚集或被激活;
④在血小板制品中加入药物,导致血小板被破坏;⑤血小板输注时间过长。

4.2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调查
4.2.1 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应首先调查是否存在血小板损耗过多的非免疫因素。

4.2.2 如果没有发现明显非免疫因素,也未发现有操作不当的情况,则应怀疑是免疫机制其作用,并做HLA抗体分析。

4.2.3 淋巴细胞毒试验不能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故不是最敏感的检测方法;可以采取细胞毒性加非细胞毒性HLA抗体初筛试验,合适的组合是淋巴细胞毒试验加淋巴细胞或血小板免疫荧光试验或ELISA试验。

4.2.4有研究表明血小板抗原的单克隆固相法优于淋巴细胞毒试验,但难度大。

4.3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对策
4.3.1如果全面血清学检测未发现HLA抗体,则不必输注HLA相合的血小板。

4.3.2已经输注HLA相合的血小板,应当密切观察输注之后的效果。

预防性输注最好做输血后1h和24h的血小板计数。

效果不好要寻找原因,包括非免疫因素、HPA不和以及ABO不和等。

4.3.3有学者认为HPA抗体虽然发生率低,但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比HLA抗体更为常见。

4.3.4理想的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应包括HLA和HPA均能达到配合,但HPA定型用的抗体血清来源困难。

4.3.5有些患者发生了HLA/HPA同种免疫,又找不到合适供者,处理
非常困难。

4.3.6非免疫因素所致无效输注通常的办法是增加血小板输注次数或增加血小板输注剂量。

4.3.7供者选择:①选择ABO血型相同及HLA相合供者血小板输注;
②RhD阴性的育龄妇女(包括女童)应避免使用RhD阳性供者的血小板;③相合者的选择可通过血小板交叉配型或HLA-I类抗原分型;
④供、受者HLA-I类抗原匹配程度越高,输注效果就越好;⑤若为HPA抗体,最好选择家庭成员作为供者,并对所供血小板进行辐照。

4.3.8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的应用。

4.3.9血浆置换。

(见效快)
4.3.10免疫抑制剂。

(见效慢,副作用大,慎用)
4.3.11抗纤溶药物。

4.3.12脾切除。

4.4血小板无效输注的预防
4.4.1严格掌握血小板输血指征,减少预防性血小板输注:①建立HLA 和HPA已知型供者档案,施行同型输注(采供血机构提供分型的单采血小板);②适应性血小板输注(选择交叉配型试验相合的单采血小板);③去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④紫外线照射破坏抗原递呈的功能;⑤用酸处理方法去除血小板表面HLA-I类抗原(实验室研究尚未用于临床)。

4.4.2减少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方法:①降低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将输注阈值从(15~20)×10⑨/L降至10×10⑨/L②输注去除白
细胞的血小板。

4.4.3血小板要以患者可以耐受的较快速度输入,一般1个治疗量的单采血小板在20min之内输完。

在血小板将要输完时要以生理盐水30ml冲洗血袋以使黏附在血袋内壁上的血小板也输到患者体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