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文阅读传记

现代文阅读传记

现代文阅读——传记训练一、传记的定义和特点首先,传记是以某一个人物为对象的,这个人物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别人,但他必须是真实的。

历史性和文学性是传记的两个最重要特点,不过传记不是历史和文学的简单的相加,而是两者融合而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二、传记的功能1.社会功能。

不同时代,各个民族都是把自己理想的人物作为榜样,要求整个民族学习,传记是其中最方便的形式,传记所具有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能产生特殊的魅力,取得最好的效果。

2.认识功能。

传记没有哲学和历史学著作那种严密的科学性,但是它有着一个具体人物完整的一生,它展示和剖析了一个活生生的灵魂,这是哲学和历史学著作无法承担的任务:传记主人公没有小说人物那样生动或复杂的发展过程,但是他是现实中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他也许曾经同某些读者一道生活过,他也许至今还在影响着读者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他留下的历史烙印也许还会存在许多年代。

因此,读者通过一部传记认识的社会和人生,可以比小说更直接、更富启发性。

三、传记的分类传记的种类很多,有比较标准的纪实性传记,有作者自述的自传,有注重学术性的评传,还有人物小传、回忆录、传记小说,等等。

阅读方法一、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1.认真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

通过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

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与观点的关系。

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

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给人以深刻印象。

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以仔细思考。

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

2.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

“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

首先要关注时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

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

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

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的形象。

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分析论证。

二、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1.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

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2.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判断分析。

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三、对传记进行鉴赏与评价1.学会鉴别传记材料。

在阅读时,要注意鉴别材料是否恰当,即作者选取的材料是否能充分表现传主的特点,从这些材料里面是否能得出令人认同的推理、判断或结论。

2.对传记传主作出评判。

一部传记里面既包含传主的立场,又包含传记作者的立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立场。

读者要学会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对传主立场、传记作者立场作出适当评判。

这类题目通常是论述题。

答题应像写作一篇小的议论文,首先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而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要结合文中的事例、细节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再次表明观点。

四、探究题的答题策略1.答题的要求。

务必要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才分析(阐述);采用提纲挈领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注意安排好字数,答题不超出范围。

2.探究题的答题格式。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例如:现代文阅读训练——传记黄侃先生二三事①中国文人似有放诞的传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放诞与其说是真性情的流露,不如说是专制制度下无奈的装疯卖傻。

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

如章太炎将袁世凯所授大勋章贬做扇坠,辜鸿铭大辫长袍徜徉北大校园,逻辑学家金岳霖与鸡共餐……黄侃也堪列其中。

②黄侃为章太炎门生,学术深得其师三昧,后人有“章黄之学”的美誉;其禀性一如其师,嬉笑怒骂,恃才傲物,任性而为,故时人有“章疯”、“黄疯”之说。

③1908年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廷下令各地举行“国丧”。

当时,高等学堂学生,同盟会会员田桓在“哭临”(指追悼皇帝的仪式)时,流露不满情绪,堂长杨子绪高悬虎头牌警吓,并欲开除田桓学籍,黄侃获悉,大怒。

闯入学堂,砸烂虎头牌,大骂一顿而去;又过几天,田桓带头剪辫以示反清,杨子绪恼怒异常,又悬挂虎头牌,黄侃闻讯,手持木棒冲进学堂,先砸烂虎头牌,又要痛打杨子绪。

④1911年7月,黄侃因宣传革命,被河南豫河中学解职,返乡途经汉口之际,同盟会同志及友人为他设宴洗尘。

席间论及清廷腐败,革命浪潮的高涨,黄侃激愤不已,当晚,黄侃借酒性挥毫成文,题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文章刊出,舆论哗然,各地报刊或纷纷报道,或全文转载,清廷惊恐万分。

⑤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一次,他在课堂上兴起,谈及胡适和白话文说:白话与文言谁优谁劣,毋费过多笔墨,比如胡适的妻子死了,家人发电报通知胡适本人,若用文言文,“妻丧速归”即可;若用白话文,就要写成“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呀”11个字,电报费要比用文言贵两倍,全场捧腹大笑。

⑥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

学校规定师生进出校门需佩戴校徽,而黄侃偏偏不戴,门卫见此公不戴校徽,便索要名片,黄侃竟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争执中,校长出来调节、道歉才算了事。

在中央大学教课的名流颇多,大多西装革履,汽车进出,最起码也是包车。

唯有黄侃进出学校,穿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长袍,并用一块青布包裹几本常读之书。

一个雨天,其他教授穿胶鞋赴校,而黄侃却穿一双土制皮木钉鞋以防滑践泥,课后晴天,他换上便鞋,将钉鞋用报纸包上夹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见他土里土气,又夹带一包东西,便上前盘问,还要检查纸包,黄侃放下纸包就走,从此不再去上课,系主任见黄教授连续几天未到校,以为生病,便登门探望。

黄侃闭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急忙报告校长,校长亲自登门,再三询问,黄侃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校长再三道歉,后来托名流相劝,均无效果。

⑦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

黄侃治学非常严谨,对待著述十分谨慎、认真。

所治经、史、语言文字诸书皆反复数十遍,熟悉到能随口举出具体的篇、页、行数,几乎没有差误,即便如此,依然不轻易为文。

他常说,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

”黄侃还经常教育学生,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

作为一个学者,当日日有所知,也当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动辄曰我今天有所发明,沾沾自喜,其实那所谓发明,未必是发明。

⑧以学术“新”、“旧”论,黄侃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学人可谓泾渭分明,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根据刘作忠《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改写⒚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

(4分)“革命之壮行”(志士之狂):怒砸虎头牌(大闹学堂;撰写革命檄文)“名士之狷”(名士之趣行;率性之真):拒佩校徽(穿着古怪;耍大牌脾气;嘲笑白话文;在中央大学的行为举止)“学术严谨”:读书非常认真,绝不轻易写文章、说发现(反复阅读书籍,但却绝不轻易写文章、说发现)考场阅卷答:文章从三个方面叙写黄侃,先写他革命壮行,为保田桓两度砸烂虎头牌,再写他名士的趣行,在中央大学任教,因门卫检查,一怒之下再不上课。

又写他治学严谨,学问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为后世负责,五曰不窃。

”(考场满分)20.按照第⑦段中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难以穷尽(学无止境)。

②应当始终保持谦卑的态度,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

③要有真正的发现,推动学术的发展。

(真正领会中国学问的精髓)考场阅卷①中国学问的特点是博大精深,学无止境。

②应采取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不欺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不随便评述,不背弃最根本的,对后世负责,不偷窃他人的知识成果。

应孜孜不倦,不断地探索、治学。

③应当作出的贡献为应当每天都尽可能地发现一些新的知识,但不应过于浮躁,轻举妄动,应当对这些“发明”进行深入的思考与记证,才能真正有所创新。

(考场满分)21.作者这样叙写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写作目的,就是探讨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包括:①文章的中心主旨。

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③作者要表达自己对谋些问题的思考与看法。

④作者要通过文章引起关注,达成对社会的某些影响。

解析:①作者是赞同黄侃对学术的钻研的态度与追求的,其主旨在于突出黄侃这个学者的个性以及他对学术的严谨态度。

②作者在介绍传主特征时,与现代的学者作了对比,含有对现代的学术研究与自由坠落的批判。

③从第一段“就群体而论,文人放诞怪癖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最后一段“但在内在精神方面,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恐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吧。

”这些表述中,作者还向我们介绍那个时代学者总的精神风貌,黄侃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①给我们介绍一个很有个性的学者。

②用黄侃的性格和言行,来表现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

③说明那个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为的激烈等,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黄侃先生二三事》是一篇传记,通过记叙传主黄侃先生革命之壮行,名士之趣行及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等事迹,表现他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

文章脉络清晰:第一层:①②段,简介黄侃先生任性而为的个性特征。

第二层:具体从三个方面作介绍:一、③④段,写黄侃先生革命之壮行:怒砸虎头牌,撰写革命檄文。

二、⑤⑥段,写黄侃先生名士之趣行:调侃胡适,讽刺白话文;拒佩校徽;穿着怪异,耍大牌脾气。

三、⑦段,写黄侃先生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不轻易为文第三层:⑧段,肯定对黄侃先生的精神。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牟宗三我是在粱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勉仁学院”时(1948年)认识他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