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作者:————————————————————————————————日期: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王妮(辽宁社会科学院沈阳110031)摘要:感觉统合理论是一套集理论与技术于矫治儿童学习障碍的学说。
由于社会发展,儿童的生存空间与以往相比,大为改观,相当程度上剥夺了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需的刺激,因而造成孩子后天神经系统发育不良。
目前,国内的的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地区感觉统合失调的流行率、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感觉统合训练的疗效等方面。
关键词: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失调,神经生理过程近年来,国内引进了感觉统合训练新技术,用于某些儿童特殊问题的矫治。
然而,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了解甚少。
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存在问题的孩子却越来越多,孩子们越来越弱不禁风了!经过不断地研究与探求,人们逐渐找到了问题的原因,那就是高度的都市化生活与现代小家庭制度的不断扩大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生性好动的孩子们,渐渐失去了传统的生活环境,缺少了交互式的生活方法,缺少了在游戏中成长、在自然中学习的过程;人们越来越发现,梦想中活泼可爱的宝宝并不如愿,或笨手笨脚,或说话困难,或反应迟钝,或顽皮无度,或注意力不集中,孩子们出现了学习上的障碍!事实上,这就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恶果!一、认识“感觉统合”“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观念的形成,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研究人员从神经生物发展的角度,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自我组织的过程。
后来,赫博(Hebb)(1949)通过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的脑部,随着感觉与动作系统的交互作用,塑造、组织了神经系统的联结,并进而发展出有功能性的行为(如:思考、知觉、观念构成等)。
这种神经系统的塑造及组织是环环相扣、持续进行的过程:前一步的过程影响着下一步的信息的传递,从而决定了与外界互动的行为方式。
因此,感觉统合在正常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自我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早期感觉与动作经验,会影响人们对环境的认知。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爱尔斯(Jean Ayres)博士于1969年继续发展了这一观念,并提出感觉统合失调的理论。
她强调幼儿自出生后,很自然地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主动去探索环境,这些感觉器官包括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以及视觉和听觉;而中枢神经系统会将环境控索过程中所接收到的各种感觉信息予以整合、处理,这一神经生理过程就叫做“感觉统合”,使孩子对周围环境有清楚的认识,并且表现出适应行为反应。
经此过程,孩子们的生理及心理便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如果此过程出现障碍,就被称为“感觉统合失调”,孩子的成长与学习会受到影响,连带导致行为问题。
二、感觉统合理论研究进展珍·爱尔斯博士提出感觉统合理论之后,终其一生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共完成临床实验研究报告50篇,系统地阐述了感觉统合失调的神经生理机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矫治的原理及方法,并制定了检测量表。
她的工作使全世界儿童深受其益。
1976年,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她创立了爱尔斯诊所,现在该诊所已发展成为“感觉统合国际中心”(Sensory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SII),主要开展诊断、治疗、教学及科研究工作。
1982年,台湾神经科医师郑信雄先生远赴美国,到爱尔斯诊所学习感觉统合技术,他是接受爱尔斯指导的唯一华人。
之后,他将感觉统合训练带入台湾。
1992年,台湾学者陈文德教授将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引入祖国大陆,与北京医科大学合作,在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成立了感觉统合研究中心,并由专攻儿童学习失常问题的留美学者王玉凤博士主持。
至此,感觉统合训练开始在中国大陆开枝散叶。
任何一位从事儿童临床工作的学者或医师都感觉到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如感觉统合训练这样被迅速接受和推广。
短短20年的时间,感觉统合研究及其实践已遍地开花。
目前,我们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发现: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感觉统合文章有193篇之多,大家比较集中并且研究的比较成熟的领域有:各地区感觉统合失调的流行率、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感觉统合训练的疗效、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感觉统合失调流行率的研究在我国,对儿童感觉统合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和科研院所。
中国地域宽广,民生民情差异很大,所以各地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率不尽相同。
各地区的流行率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刊登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有37篇,综合各地区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表:序号省份或城市轻度失调(%)重度失调(%) 男(%) 女(%)1 上海21.35 4.05 24.7 18.02 北京35.9 10.3 14.6 6.43 山东23.4 13.5 42.86 31.364 广东24.5 3.4 27.1 28.85 宁波24.9 30.3 19.56 贵阳24.37 8.93 30.55 23.337 蒙古20.66 9.148 珠海10.46 4.64 男> 女9 武汉23.73 12.04 男> 女10 蚌埠25.5 14.211 南阳18.4 6.7 男> 女12 南京23.73 9.94 男> 女13 焦作28.6 11.3 20 19.714 南昌23.5 11.9 43.5 27.415 菏泽23.4 12.1 43 2716 福建39.27 10.3717 长沙35.03 1.75:1从上表的数据可见,北京、福建的失调率偏高,接近50%,南阳、珠海、宁波、广东的失调率偏低在20-30%左右。
从男女失调比率来看,多数研究都证明男孩的失调比率远高于女孩,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这提示失调存在性别差异。
(二)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智力水平一般在平均水平或平均水平以上,但由于失调,其智力水平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造成学习或运动障碍,学习成绩差,可谓“高智商,低成就”。
感觉统合明显异常的患儿在人生最重要的学习阶段(0-12岁之间)将会因为一连串严重挫折,造成情绪上或习惯上害怕学习和拒绝学习的态度,不仅影响学习且易继发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乃至社会问题。
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任桂英,1997)研究指出:对北京市城区1994名学龄儿童进行了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台失调的调查。
结果表明在行为问题儿童中,有76.1% 伴有感觉统合失调,其中34.2% 属严重的感觉统台失调,均明显地高于非行为同题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贵阳市1 030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研究(杨国珍等,2002)显示:行为问题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73.52%,无行为问题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2.44%,两者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84.75,P<0.O1)。
感觉统合失调的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分析(曹秀菁,2003)研究指出: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伴有行为问题的比率(男46%,女51%)明显高于感统正常儿童(男11.3%,女10.0%)。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的关系研究(都萍,2001)结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之间关系密切,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越差,越易发生行为问题。
预防与早期干预儿童感觉统台能力发展不足,可以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感觉统合失调对儿童学习成绩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李丹,1998)结果:感觉统台功能正常组在与失调组语文、数学2门主课平均成绩上差异分别有显著和极显著性意义( p 〈0. 05和p〈0.01),提示儿童感觉统台失调发生率高,对儿童学习、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应引起学校、家长及全社会的重视。
(三)感觉统合失调原因的研究面对如此严重的感觉统合失调问题,大家都在探讨造成失调的原因,并希望能借此提出早期干预的办法。
南阳市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研究(马丽霞,2003)指出: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是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多分布于学习成绩差者。
感觉统合失调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密切,如拒绝和偏爱,平时孩子由非父母照料,家庭支持系统差和居住环境恶劣,父母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以及父亲年龄偏大和母亲年龄偏小等都对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发育造成负性影响。
武汉市小学生感觉统合失调调查(张岚杨等人,2001)发现:武汉市小学生感觉统台失调情况与家庭因素关系密切,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期望值及家庭生活水平是影响感觉统合失调率的因素。
上海市幼儿大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分析(马士薇等,2002)表明:感觉统合失调与母孕期有先兆流产、贫血关系密切。
感觉统合失调与母亲文化、父母养育态度及家属中的某些因素关系密切。
北京市城区儿童行为问题与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报告(任桂英,1997)研究指出:感觉统合失调与母孕期不良因素、围产期不良因素、未经过爬、父母年龄及文化、儿童的性别和智商等因素有关。
我们曾在2004年8月份,完成了《沈阳市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分析》研究。
其中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母亲的生产年龄等不利因素与失调比率有显著相关。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总体上是综合性的,与先天的神经生理结构有关,与生产方式有关,与早期成长经历有关,与父母的特征有关。
尤其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育类型、对子女的期望、抚养方式、居住条件与失调显著相关。
(四)感觉统合训练疗效的研究目前国内这一训练理论和技术在北京、呼和浩特、上海、广州等地都得到了应用和研究,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国内的感觉统合训练研究发现,对有前庭平衡功能协调不良儿童训练后,其身体的协调性、注意力、情绪的稳定及多动行为都有改善,其中以身体的协调性改善最明显;对孤独症儿童的动作协调性、注意力、情绪稳定及触觉过分防御行为方面有改善;在语言量和表达能力,与人交流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任桂英和王玉凤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训练的显效率为83.3%~91.5%,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一致;感觉统合训练能明显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身体运动协调性、注意力集中、情绪的稳定,并提高学习成绩。
从疗效的影响因素来看: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与感觉统合失调的严重程度有关。
他们治疗最好的是触觉过分防御组,而孤独症组疗效最低。
田万生和任庆霞的研究结果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有普遍的疗效,单项触觉防御的儿童改善较快较明显,而前庭失衡和本体感不良的儿童效果慢且不明显;一般高智商的改善比较快,而智商9O分以下的一般都很吃力;疗效与家长合作与否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家长合作的改善比较快。
感觉统合的提出与实践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无论在其发祥地美国,还是世界各地都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与接受。
与我们邻近的日本,有感觉统合学会组织,专门从事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