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广东工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摘要:为了解广州市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在今后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土地潜力开发,实现优化规划,本文对2012 年广州的各类用地的类型、面积和比例进行数据处理归纳和分析,得知各类用地布局特点,包括林地面积广阔,耕地分布零散等,提出实现土地潜力提升,保护耕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的建议。
关键词:广州市土地利用地类20101 广州市概况1.1 自然环境因素广州市中心位于北纬23度06 分32 秒,东经113 度15 分53 秒,总体范围跨度涵盖东经112度57 分至114度3 分,北纬22 度26分至23度56 分,地处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面朝南海,毗临港澳,东连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东莞市和中山市。
在地形地势上,广州属丘陵地带,自北向南降低,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市与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 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全市平均海拔11 米。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北回归线穿越北部,属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最低温度0C左右,最高温度38C, 平均相对湿度77%。
市区年降雨量为1982.7 毫米。
气候环境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等特征。
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水域面积广阔,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突出的作用。
主要特点是本地水资源较少,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过境客水资源量是本地水资源总量的23 倍。
广州属于赤红壤分布地区,有两个土种,分别是麻赤砂泥和厚泥赤土。
前者为砂质粘壤土,后者多为壤质粘土,土体都比较厚,多为中性或微酸性,易漏水漏肥,养分含量较低。
除此以外还有经改良的水稻土,保水保肥性能较好。
在生物资源上,广州市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天然林已极少,山地丘陵的森林都是次生林和人工林,栽培作物具有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鲜明特征自然条件。
植物种类达数千种,野生动物约有210 多种。
广州市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已发现矿产47 种、矿产地820 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8处。
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石、矿泉水和热矿水等。
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呈零星分布,规模较小,品位不稳定。
1.2 社会经济条件广州市辖10 个区和2个县级市。
10个区是:荔湾、越秀、海珠、天河、白云、黄埔、番禺、花都、南沙、萝岗。
两个县级市是:增城市和从化市。
总面积724711.08 公顷,人口1270.19 万,外来常住人口475.98 万。
劳动力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讲都具有明显优势,但价格近年来攀升较快。
2010年广州人均GDP达81223元,地区生产总值8215.82 亿元, 工业基础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
在交通条件上,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
广州又是京广、广深、广茂和广梅汕铁路的交汇点和华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极为密切。
市内交通线交接有致,网络成熟,类型众多,以公交跟地铁为主,常规公交平均线路长12.91 公里。
但公交站点覆盖率不高,地铁站点的覆盖率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中心高、外围低的特点,除了中心城区外的区域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不足。
2 2010 年土地利用数据图表2.1 下表为2010 年广州市土地利用现状表:203村庄 40558.45 5.60% | 204 米矿用地2667.11 0.37% 205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 2919.41 0.40% 合计 135072.14 18.64%2.2下图为2010年广州市各类用地面积及比例饼状图。
2010年广州市各类用地面积及比例饼图2.3下图为2010年广州市各类用地面积条形图2010年广州市各类用地面积条形3 土地利用状况兗通运输用地怏草地城镇村及丄矿用地35%其他士地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戢13%3.1 土地利用类型由上表可知,广州市一级类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用地以及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而比例较大,所占面积较广的二级地类有水田、水浇地、果园、有林地、公路用地、农村道路、河流水面、坑塘水面、城市、建制镇和村庄,从上文提及的广州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可得知,广州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地势特点影响了植被分布,使得林地、果园面积较广,发展势态较好。
而交通网络的不断交接发展体现在公路用地面积的比例上。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交通运输用地中铁路用地仅占总体用地面积的0.21%,但是铁路用地面积达到1507.41 公顷的城市并不多,占总体交通用地面积的 5.33%,这个比例其实不算低,铁路作为主要的城市间人员和贸易的交流工具,能促进各经济区域联系交流,包括人员和物资,延伸铁路的交接触点和扩大连接范围,对城市发展会有较大的影响。
机场用地和港口码头用地占交通运输用地的10.34%,如此之高的比例表明广州作为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心,辐射能力较强,因为机场用地和港口码头用地涉及特殊的交通方式,成本交通范围与一般的近距离不同,因此他们的比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为一个一级城市,它与所处的经济地区、本国甚至世界的经贸交流能力,一个综合性的城市,能有这种比例实属不易。
而河流水面和坑塘水面得源于广州市地处南方丰水区,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广阔,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2 条,老八区主要河涌有231 条、总长约913 公里,全市水域面积7.44 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
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市桥水道、沙湾水道等,本地平均水资源总量79.79 亿立方米,这些水面不仅构成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特色,也对改善城市景观、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起到主要的作用,但水面整治和水体维护也是不少的挑战,广州在这方面诟病甚多,因此要加强管理。
3.2 土地利用结构在结构上,以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主,分别占广州市用地总面积的35.34%和18.64%,而草地与其他土地比例最少,仅占0.60% 和0.75%。
在林地中,有林地面积最大,达237108.55 公顷,占总体比例32.72%,而工矿仓储用地中二级地类仅有一项为采矿用地面积为2667.11 公顷,占总体比例0.37%。
由此可看出,广州市林地面积广,比重大,与上文中植被丰富,生物资源量大相对应,这也与广州市气候有关,地处南亚热带典型的海洋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更易于林木生长。
有林地多处于山地丘陵,天然林极少,以次生林和人工林地为主,且树木郁闭度各地区大小不一,这也与当地林业用途与管理方式有关,以防护林地和经济林地为主,这也是响应了广东省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客观上促进形成植物种类达数千种,野生动物约有210 多种的丰富的自然资源。
而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上,与广州市城市发展有关,广州人口密集,总人口达1270.19 万,外来常住人口475.98 万,因满足人员生活工作需要,城市和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在地辖区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广阔,面积不少。
再者,广州的地质构造相当复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有关,广州已发现矿产47种、矿产地820 处,其中大、中型矿床18处。
种类多样,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石、矿泉水和热矿水等,因此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也占有一定的面积,这使得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在总体用地面积中占有一定比例。
草地比例较少,其中人工牧草地比例极低,与土地投资回报率高低和市场需求有关,土地租金迫使人工牧草地存在于极小的范围,这不但影响到牧草地,其他草地在总体比例中也不高。
除经济因素外,广州气候条件更适宜林地生长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同时,受植被条件影响,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或表层为岩石、石砾,其覆盖面积大于等于70%的裸地面积也很低,再者耕地面积为88265.26 公顷,占总体面积8.35%,与之配套的田坎和设施农用地也不多,面积仅为0.15 公顷和2525.98 公顷,因此,其他土地的用地面积也不多。
总体上来讲,受自然因素影响,广州的农用地比重最大,所占比例高达67.47%,总面积513732.55 公顷,建设用地次之,比例为23.88%,面积为173047.69 公顷,未利用地最少。
从城市发展方式以及广州市本身经济条件,人口压力的角度来看,广州土地利用结构还是比较均衡的,但可供发展的土地比例不高,因此要尽量提高已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有效利用率。
与2008 年土地利用现状相比,2008 年的农用地比例为71.83%,建设用地比例为22.29%,未利用地为5.89% ,相比可知2010 年农用地数量下降较快,两年内达 4.36 个百分点,建设用地略有升幅,为1.59 个百分点,对于广州市这类用地需求较大的一级城市来说,升幅在正常范围内,因此,现在因把目光主要投放在保护好农用地上,维持结构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3.3 土地利用布局状况3.3.1 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地类中,采矿用地分布零散,面积较小,在广州市东、西、南面较多,点缀于从化市、增城市、南沙区、花都区、番禺区等地,在市中心地区想成真空带。
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在全市零散分布,城市用地呈面状集中分布,四面均有,但南面面积最大;建制镇在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密集,在西部和南部呈块状分布3.3.2 有林地在东北部分布极为密集,西部稍逊,南部覆盖率较低,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呈星点状交错分布于有林地中,林地的分布状况与广州市地形有关,东北部为中低山区,中部为丘陵盆地,人口密度与开发程度较南部来说低不少,南部是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是大部分人口工作生活的地区,受人为活动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不高。
3.3.3 耕地中水田分布形状与林地相似,但面积极小且极为松散,主要分布于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和从化市。
而水浇地在广州实现了全面均匀的分布,除极个别地区外,总体状况相差无几。
旱地在东部较为密集,西南部较为零散,北部几乎没有。
3.3.4 园地中,果园除西南部外,其余地区都有分布;茶园于东北部极少地区零星分布,仅增城市跟从化市有;其他园地于西部密集分布,南部零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