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

最新工艺技术规程定稿

2008工艺技术规程定稿丛式井钻井工艺技术规程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丛式井组施工的设计主要原则、丛式井轨迹控制中防碰等施工的工艺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丛式井施工作业。

制定本规程的目的在于规范丛式井和老区调整井的钻井施工作业,防止密集井网井眼轨迹相碰,达到安全施工丛式井组的目的。

2 井组的设计井组设计除按SY/T 5505的规定执行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2.1 井组的布置2.1.1 井场尽可能选择在地质构造的低部位,确保井眼轨迹满足从低部位打向高部位的地质要求,以有利于定向施工和轨迹控制。

2.1.2 井组尽量安排在双靶点井的靶点延长线上。

两口以上双靶点的井组,井场布置在各井靶点连线的延长线交汇处,或交汇处附近。

多靶点井和单靶点井组成的井组应以满足多靶点井为前提,适当考虑单靶点井的施工难度来确定井组位置。

2.1.3 对于井组中的双靶点井,应根据钻井造斜技术能力钻达双靶点确定的井斜所必须的靶前位移来确定井场位置。

2.1.4 井组安排应考虑道路和优化井眼轨迹的需要,多靶点井应考虑靶前位移对施工的影响。

在此前提下,按井组钻井总进尺最少来确定井组地面位置。

2.2 井组中各井井眼轨迹的组合原则2.2.1 应避免井组中的井眼轨迹在空间交叉。

2.2.2 井组中各井的水平位移应长短结合,以便于错开造斜点。

2.2.3 井组可布置成直线型、L型、矩型等。

塔式井架的井口原则上采用直线型排列,急于投采的油井,可采用L型井组组合。

2.2.4 井口距一般取3~5m。

2.3 井组的施工顺序2.3.1 丛式井总体设计时,应对各井排列施工顺序,建议先钻水平位移大、造斜点浅的井,后钻水平位移小、造斜点深的井和直井。

2.3.2 大门方向的确定应以井组中按顺序施工的各井防碰间距最大为原则。

在此条件下,为利于井架整拖和避免井眼轨迹的二维或三维绕障,大门方向应指向后实施井。

2.4 井身结构设计要求井身结构除按SY/T5431的规定执行外,井组中各井的表层套管下深应错开20m以上。

3 轨道防碰设计井眼轨道的设计方法除按SY/T5949的规定执行外,同时考虑下列因素3.1 造斜点的选择3.1.1 造斜点应选择在比较稳定、可钻性较好的地层。

3.1.2 井组中相邻两井的造斜点应错开50m以上。

3.1.3 井组中,邻井之间的直井段尽可能短。

3.1.4 选择造斜点应保证最大井斜角不小于15°。

3.2 井组轨道防碰设计空间安全距离要求,斜井段设计轨道的空间最小距离要求:垂深2000m以内不小于30m,垂深大于2000m不小于40m。

3.3 剖面类型选择剖面类型优先选择三段制。

4 最近空间距离的搜索推荐采用三维扫描技术[见附录A(提示的附录)]搜索最近空间距离,也可用平面扫描等技术搜索最近空间距离。

5 丛式井组防碰施工技术要求5.1 测斜要求5.1.1 测斜仪器可采用单点和多点测斜仪或陀螺测斜仪、MWD或有线随钻测斜仪。

5.1.2 直井段的单点测斜间距不大于100m;直井段超过300m测多点,点距不大于30m。

5.1.3 丛式井的第一口井直井段保持每200米间隔井段监测,必须保证多点数据准确,为同台其它井的防碰工作做好基础。

如果井眼向整拖方向发展,应采取吊打措施。

5.1.4 从第二口井开始,采用陀螺全井测量直井段。

5.1.5 普通定向井造斜、降斜井段和稳斜井段的测斜间距不大于30m;水平井造斜、降斜井段和稳斜井段的测斜间距不大于10m;防碰、绕障井段的测斜间距不大于30m,必要时加密测点。

5.2 现场施工5.2.1 认真阅读从式井设计书,熟悉设计书中各井的施工次序、造斜点的位置、整拖方向和单井设计方位,确定施工的整体方案,并根据设计书写出可能出现危险的施工预案。

5.2.1 控制直井段与邻井的距离不小于2m。

如果出现井斜、位移超标,可采用降斜、纠斜等措施。

5.2.2 直井段用小钻压、高转速、大钟摆钻具组合钻进。

必须保证多点监测数据准确,为同台其它井的防碰工作做好基础。

如果井眼向整拖方向发展,应采取吊打措施。

5.2.3 从第二口开始直井段钻进时,及时提醒钻井队值班司钻和泥浆工,密切观察,如有蹩跳现象或震动筛有水泥返出等显示时立即停钻。

如果是因为前期施工井眼引起的问题,可考虑采用陀螺侧钻作业,在侧钻作业前必须对施工的直井段全井陀螺测量。

5.2.4 根据测斜数据及时计算、绘出单井设计与实钻轨迹投影图,并绘出防碰井与邻井在同一坐标系下井眼轨迹水平投影叠加图。

5.2.5 每测一点都要扫描、搜索出正钻井与邻井的最近空间距离,预测出井眼轨迹的发展趋势以及与邻井是否有“相碰”的危险。

做出施工预案,并及时对施工井队进行技术交底,根据结果(书面)提示施工井队危险井段施工时注意防碰。

如果实际施工时确实已经存在防碰危险(如出现磁干扰现象、扫描距离比较近等)或者已经出现碰套管问题,则进行绕障作业或者填井绕障作业。

5.2.6 两井轨迹水平投影叠加图交叉点的垂直井深差大于30m。

5.2.7 两井最近距离在安全区域内,可采用常规的增斜、稳斜和降斜钻具组合,进行轨迹控制。

5.2.8 防碰、绕障井段用造斜工具来控制井眼轨迹。

5.2.9 防碰井段按柱状靶施工,控制轨迹在安全圆柱靶内穿行。

6 作业要求丛式井施工中,如果施工的是定向井,则按《定向井钻井工艺技术规程》执行,如果施工的是水平井,则按《水平井钻井工艺技术规程》执行。

7 附则7.1 涉及设备操作问题的,执行“三大规程”中相关的设备操作规程。

7.2 涉及作业安全问题的,执行“三大规程”中相关的作业安全规程。

7.3 本规程未尽事宜,按有关标准和规章制度的规定执行。

7.4 本规程自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定向井钻井工艺技术规程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定向井施工的技术准备、资料准备、轨迹控制、技术措施、资料整理等的工艺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应于普通定向井施工。

2 技术准备2.1 接受任务:定向队接生产管理部定向井施工通知单,到研究所资料室领取钻井设计书。

2.2 详细阅读钻井设计,地质设计部分重点了解地质分层、岩性提示、复杂情况提示、产层位置和储层展布、防碰井情况等。

若有防碰井,向定向队值班干部汇报,通知研究所资料室,借阅防碰资料。

工程设计中重点了解井型、井身结构、设计造斜率、靶区形状、施工难点、重点提示、技术安全提示、测量要求等。

2.3 查阅本地区定向井的施工资料,了解所在地区施工井的注意事项。

2.4 施工人员到达现场,跟井队有关人员核对井型、井号、井眼尺寸以及井身剖面相关数据(如造斜点、造斜率、靶区半径等),根据设计情况提醒井队准备相应的工具,并向井队做技术交底。

2.5 核对井场周围的防碰井,做防碰扫描。

若防碰井与设计不符合时,及时向公司汇报,重新制定防碰措施。

2.6 检查并确认多点杆件配套齐全,重点查看有无密封圈,杆件是否弯曲。

2.7 检查并确认定向接头尺寸与设计井眼尺寸相匹配。

2.8 带生产管理部上井通知单,到仪器设备管理中心领取仪器。

按《YSS电子单多点测斜仪操作规程》中的仪器测试步骤进行测试。

3 资料准备3.1 钻井设计、防碰资料、HSE体系文件、安全监督反馈表、施工日报表和施工技术措施、施工信息反馈表及技术标准及相关应急预案。

3.2 计算机及资料计算软件,打印纸、坐标图纸等。

4 技术交底4.1 钻井设计数据、施工工序等。

4.2 施工中各环节的注意事项。

4.3 落实施工中所需各种钻具和工具是否已准备好,如:无磁钻具、动力钻具、配合接头、加重钻杆等,若设计方位角位于90°或270°左右30°的范围内,井斜角超过30°时,无磁钻铤的长度不小于15m。

5 直井段测量及计算5.1 直井段钻具结构采用塔式钻具或大钟摆钻具组合等防斜钻具,采用小钻压钻进。

5.2 监测:井深在500m为第一个监测点,以后每隔300—400m井段进行一次监测。

发现井斜超标时及时采取措施,并测多点以检查直井段的偏移情况,同时向公司汇报。

具体可根据《井身质量》企业标准来执行,若设计有特殊要求则按照设计执行。

5.3 多点测量5.3.1 有下列情况者不投测:悬重不正常、泵压不正常、井下不正常、设备不正常。

5.3.2 投测前的检查:杆件底部减震器、杆件丝扣、台阶、密封圈、悬挂胶棒应齐全完好,杆件外筒无弯曲变形。

5.3.3 投测多点5.3.3.1 仪器设置:按《YSS电子单多点测斜仪操作规程》中的设置步骤进行。

5.3.3.2 组装仪器:拨一下双向开关,启动仪器并装入外筒,上紧杆件并用管钳紧扣,防止仪器进泥浆。

5.3.3.3 投入钻杆,预计仪器到底后,钻具静止2min,起钻,同时记录每柱钻具的坐吊卡静止时间,计算每柱钻具的测量井深。

5.3.3.4 起钻完,盖好井口,先取出仪器,后卸钻头。

5.3.3.5 取多点数据:按《YSS电子单多点测斜仪操作规程》中的步骤进行。

5.3.3.6 直井段有磁干扰情况的,应使用陀螺测斜仪进行测量。

5.4 直井段数据处理5.4.1 直井段完成后必须投测多点。

5.4.2 测量数据的处理以井斜角等于或大于0.25°的点开始计算。

5.4.3 计算时,对井斜方位角要用地磁偏角加以修正。

5.4.4 计算时,井口的井斜方位角要用下一点的井斜方位角计算5.4.5 计算时,井斜角为零的点的井斜方位角要用下一点的井斜方位角来计算。

5.4.6 测量间隔不超过30m。

5.4.7 测量数据处理一律按曲率半径法(圆柱螺旋线法),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并打印。

5.4.8 根据设计对井身轨迹剖面进行修正。

6 增斜段施工6.1 施工前准备6.1.1 在定向施工前,画出轨迹控制图,如果有防碰井,要画防碰图。

6.1.2 坚持以下情况不定向:井底不干净不定向、井眼不畅通不定向、井下有复杂情况不定向、动力钻具试运转和测量仪器不正常不定向。

6.1.3 检查定向弯接头或直接头的丝扣是否完好、定向键是否牢固、内外方向是否一致。

6.1.4 有磁干扰的情况,应使用陀螺测斜仪进行定向测量。

6.2 下施工技术措施6.2.1 以书面方式下技术措施,内容包括:钻具结构、钻进参数、钻进措施、注意问题、特殊要求等。

6.2.2 根据设计造斜率选择相匹配的弯壳体度数马达,常用的钻具结构如下:钻头+动力钻具+定向接头+无磁钻铤(MWD)+加重钻杆+钻杆。

根据施工地区情况要求确定是否下入单向阀,若设计方位角位于90°或270°左右30°的范围内,井斜角超过30°时,无磁钻铤的长度不小于15m。

6.2.3 按施工技术措施在钻台指挥现场操作人员配钻具,按标准扭矩上紧钻具丝扣,配合测量施工人员丈量好动力钻具的弯曲方向与定向仪器高边的角差,反复对照,准确无误后记录角度差。

6.2.4 将角差及相关地磁参数输入MWD工作机中,进行动力钻具及仪器的浅层实验,待一切浅试正常后下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