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茶叶出口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安徽省茶叶出口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摘要本文高度调查和概括了安徽在发展茶产业的现实情况和出口状况,并运用经济学有关原理,发现在安徽现有茶产业在生产经营和外贸往来上存有不足之处。

比如说:管理和经营模式不够先进,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绿色壁垒还没完全消除。

针对安徽茶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有效策略和做法,这些做法包括:优化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产业组织方式、打造特色安徽茶产业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茶叶;问题;产业化;绿色壁垒;对策目录一、绪论(一)选题背景(二)选题目的及意义二、安徽茶叶出口的现状(一)安徽茶叶出口额情况(二)安徽茶叶出口数量情况(三)安徽茶叶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比例情况(四)安徽茶叶出口国家及地区情况(五)安徽茶叶出口种类情况三、安徽茶叶出口存在的问题(一)品牌知名度不高(二)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三)产业化水平增长缓慢(四)绿色贸易壁垒阻碍出口(五)茶叶出口国别与出口种类不合理四、促进安徽茶叶出口的对策分析(一)打造国际知名茶叶品牌(二)优化茶叶产业结构(三)实现茶叶产业化经营(四)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五)扩大茶叶出口市场五、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一、绪论(一)选题背景安徽的茶拥有悠久历史,且在国内外闻名已久,在多年发展中,旁生出多种品种。

有许多茶香四溢,众人喜爱的名茶就产自安徽。

如隶属于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黄山毛峰和六安瓜片,被称为红茶皇后的祁门红茶等。

“徽茶”品质好的特征使其深受广大国际友人的喜爱,因此,在我国出口茶叶中,“徽茶”所占的比重在国内各省出口茶叶中名列前茅。

但是,劳动力价格随着我国国际实力越来越强而上升,茶叶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

与此同时,许多发达国家对中国茶叶升级绿色壁垒,严重减少了我国茶叶的出口量,茶叶出口环境严峻,竞争力也随之下滑。

本文针对安徽茶叶在对外出口中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安徽省茶产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产品优势,提升国际影响力,随之增加出口量。

(二)目的与意义近年来,全世界的人民对健康身体、健康生活越来越重视。

但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对国内茶产业的出口发起贸易壁垒,严重冲击了安徽茶产业的对外贸易。

同时,许多国家如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茶叶出口方面的实力不容小觑,也挤占了安徽茶叶的市场。

因此,安徽茶叶必须加快转变出口模式、培养专业人才对安徽茶叶目前现状进行分析,对绿色壁垒准备应急方案,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护出口,才能够增加安徽茶叶的出口量,促进安徽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从实际数据出发,分析国内外经济学家的研究,提出可实施方案,对促进安徽茶产叶对外贸易提出一点希望。

二、安徽茶叶出口的现状(一)安徽茶叶出口额情况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与江苏、浙江等地相邻,经济发展较好,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也比较适合茶叶的生产。

据相关报道,在2018年,安徽拥有254万亩茶园,大约生产了13.5吨茶叶。

自2000多年前,安徽就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茶产业,诸多名茶在历史上就已经非常出名。

宋朝《文献通考》中,共记录名茶三十七种,有大约12中来自安徽。

我国的十大名茶中,有近一半都是安徽茶叶,这足以说明,安徽茶叶在我国茶叶中的地位非常高。

如此深厚的茶文化与安徽的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安徽茶叶拥有如此盛名,在我国茶叶出口上占据半壁江山。

2018年,安徽产值160亿吨,远超许多省份。

在安徽省对外贸易中,茶叶也是能够增加出口创汇主要产业之一。

(二)安徽茶叶出口数量情况安徽作为产茶和出口茶叶的重要省份,自1978年以来,在国以贸易舞台上的表现一直十分强劲。

从2010年开始,政府大力扶植安徽茶产业的发展,发挥安徽茶叶在生产、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给予技术帮助和创新,优化安徽茶产业生产结构,打造具有安徽特色的茶产业品牌,增强安徽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同时加大对培育优良茶叶种类、茶厂管理结构优化的财政投资,促进安徽茶业的发展。

有关数据显示,安徽省茶园面积在近十年内增加近15倍,茶产业也逐渐成为安徽不可或缺的产业之一,为安徽增加就业机会,农民致富、建设新农村贡献了无穷的力量。

也是我国茶叶出口数量年年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安徽茶叶产量在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下节节攀登。

2011年产量比2010年增加0.4万吨,为8.7万吨。

12年安徽茶叶产量占全国5%左右,比2011年产量增加了近0.8吨。

在世界经济融合发展的今天,安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越来越好,这主要归结于两个原因。

其一:世界茶叶需求量增加。

其二:安徽茶叶储备充足。

安徽的茶叶储备足够应付国际市场的需要。

在这两种缘由的共同作用下,给安徽茶产业企业提供了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帮助更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以上理论均可由数据可得。

18年前,安徽省的茶叶出口量仅为1.3136万吨,出口额仅有1531万美元:18年后,这两数据上涨为5.97万吨和23915万美元,增幅巨大。

尤其在2012年,安徽茶叶出口交易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出口量在国内茶叶出口省份中排名第三。

安徽出口茶的低质和低附加值也使得安徽出口茶叶的单价小于全国平均水平。

17年数据显示,在安徽所有出口茶叶中,绿茶出口量增加,出口金额有所下降;红茶出口量和出口金额均有所下降。

(三)安徽茶叶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比例情况茶叶一直是我国特色产业,2018年我国茶叶出口收益再创新高,仅仅浙江的茶叶出口量就达到了175000吨,而带来的直接收益超过五亿美金。

浙江省成为我国茶叶出口量最多的城市,同时交易金额也是最大。

其次就是安徽省,在2018年安徽省茶叶出口为90000吨,全年收益为2.3亿美元。

盛产茶叶的省市非常多,包括江西,湖南,重庆以及云南等都是茶叶出口大省。

(四)安徽茶叶出口国家及地区情况安徽省在2018年的茶叶出口量十分可观,而且出口地区十分广泛。

其中出口量最大的是非洲,达到总出口量的78.4%,交易金额达到1.84亿美金。

相对2017年而言略微提升。

对欧洲出口量小幅度上升,交易额为2902万美元,由此可见欧洲市场对安徽省出口茶叶的认可度在提升。

但对亚洲和北美的出口量却均有小幅度下降。

(五)安徽茶叶出口种类情况安徽生产的茶叶种类繁多,出口茶叶多样性十足。

其中绿茶是占比例最大的,全省出口的八成都是绿茶,而钟爱绿茶的国家是西非和日本等。

当然除了绿茶之外,安徽对外出口的茶叶品种众多,比如红茶,花茶,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等。

三、安徽茶叶出口存在的问题(一)品牌知名度不高安徽是一个具有浓重历史底蕴的城市,茶文化更是发展迅猛。

可是安徽好茶虽多,但是名气却不大,品牌茶叶更加稀少。

有名茶叶不多的原因之一是生产工艺不足,比如黄山毛峰,在国内名气尚可,可在国外市场表现平平。

对于茶叶生产企业来说,发展的掣肘因素很多,主要由于三点。

第一点茶园规模小,没有形成系统化生产模式,茶叶质量参差不齐,这是影响口感的直接因素。

第二点,生产方式落后,对于新茶简单加工,没有附加技术价值,在创新方面严重不足。

第三点,没有产业化销售模式,茶企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部分以散装方式出口,缺少高质量精品茶,没有创造自主品牌的意识。

最后大额利润由外企赚取,自身只获得微博的辛苦费。

安徽省茶叶种类繁多,名茶却只有4种,而且名茶出口交易额仅仅为总出口的三分之一。

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我省想要提高自身茶叶的竞争力,那么就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

只有创造品牌效应,那么产品自身才会附加底蕴,形成茶文化。

品牌是销售的核心竞争力,虽然近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安徽省的霍山黄芽,六安瓜片等已经成为国内知名茶叶,可是对这些品牌的管理十分困难,甚至出现了冒牌生产的现象,冒牌生产的茶叶质量差,这直接导致安徽茶叶在外国市场举步维艰。

所以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打造具有竞争力的茶叶品牌,才是提高出口量的有效措施。

(二)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在安徽省,对茶叶这一行业十分缺乏管理,没有具体的发展规划,主要靠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还有茶叶进出口公司等机构进行管理。

这样的管理模式是导致茶叶行业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管理措施不统一,权利分散,生产标准混乱不同,最后茶叶品质参差不齐。

除了管理模式之外,生产模式也是巨大的阻碍因素,茶叶生产主要靠小型作坊,没有形成工厂模式。

这样的生产模式直接导致新茶采摘不规范,茶园产量降低,而且小企业不具备使用先进设备的能力,先进技术的运用更是不足。

茶叶生产过程极为精细,小作坊炒制茶叶完全无法保证茶叶品质,茶农炒制手法不规范,耐心不足,都会严重影响茶叶品质。

(三)产业化水平增长缓慢近几年,我国在农业上发展十分迅速,导致许多农药也进行更新,但是在茶叶这块却没有进行完善。

对于茶叶的管理标准,质量要求原本极多,在外部迅速更新的趋势下,茶叶自身标准没有得到完善,这就会导致部分茶农滥用农药的现象出现。

不仅降低茶叶品质,更会造成恶劣影响。

茶叶的生产标准不完善,加工技术落后,管理规程缺乏都会在根本上影响茶叶品质。

在国内,对于茶叶监督十分无力。

国家标准与地方政策冲突,行业标准和技术指标冲突,导致监督没有具体依据,直接造成难以监管的局面。

安徽的茶文化十分悠久,著名茶园也是分布广泛,但是茶叶种植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而且加工落后,这都是增大管理难度的因素。

而且对于产品结构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生态加工标准,只有提高了标准才能促进发展,才能进一步保障茶叶品质。

而且,茶叶生产种类单一,没有向茶林交叉种植的立体生态模式发展,可以推行果树和茶树交叉种植模式,并且进一步提高绿色无害要求,形成以茶叶为主线,旅游为副线的发展模式,保证茶叶符合安全标准,并且增大茶园收益,形成互促互进的良好循环。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保证茶园无污染,生产无污染,打造旅游健康品牌,形成产业文化。

只有进行全面改革,安徽茶叶才能走上振兴之路。

(四)绿色贸易壁垒阻碍出口近几年来,各个国家对进口商品的检查愈加严格,逐渐加强对农药残留物的控制力度,检测类别越来越多,这对我省的茶叶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临着绿色壁垒的阻挡。

而我省茶叶的外销一直以日本以及欧盟为主。

在2006年初,欧盟开始执行食品安全新制度。

对比之前的规定,整个检测体系有极大提高,之前的检测共有193个项目,达到了现在的近213项,此外,剩余项目将0.01mg/kg 作为新标准;对茶叶中硫丹的控制量增高三千倍,现在同样以0.01mg/kg为标准。

与此同时,日本亦是出台了“肯定列表制度”,进而提高了农残的控制指标。

而这次日本以及欧盟的改变,在国际上引起极大反响,包括美国以及澳大利亚,从而纷纷提高对农残的控制要求,并将茶叶中微生物列入检测体系。

[3]绿色壁垒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使得安徽省茶叶外销量显著降低。

对于日本以及欧盟的更高要求,必须提高茶叶质量,因此,无公害茶认证在我省大范围内开始实施。

而无公害茶认证过程相当复杂,需要对每个程序进行严格审查,而且包括相应工作人员。

整个审核过程通常耗时四个月,而证书的有效时间是两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