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风波》教案.doc

《定风波》教案.doc

《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明确小序在词中的作用及其与词的正文的联系;②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遇、性格特征及其豪放词的抒情特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2、过程与方法:①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指导诵读技巧;②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豪迈的精神;②引导学生反观自我,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苏轼的人生经历来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襟。

2、教学难点: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了解苏轼。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师也提醒大家注意了P35页《词话丛编》中关于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诠释,还记得学士词要怎么演绎?(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但是,是所有的豪放词都是“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而歌”吗?其实还有一种豪放,表现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上。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豁达情怀的词——《定风波》,请同学们翻开书的第37页。

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将这首词齐声朗读一遍。

注意一下几个词的读音: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ppt呈现)(播放录音、教师板书标题)教师正音,给出评价。

请个别同学范读或男生齐读,指导划出节奏。

二、解读小序、梳理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说说,这首词和前面学到的《念奴娇》,在形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前面有段小序)对,小序,我们学过的哪些篇目也有小序呢?(《孔雀东南飞》、《琵琶行》⋯)小序在宋词中是很常见的,具有导读、纪实、审美等功能,它的产生既是词学观念演化的反映,更是叙事抒情等功能的需要,且与宋代文坛“破体”之风有很大关系。

词的发展从有调无题到有调有题,进而又从有题无序到有小序的出现,词序成为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点睛之妙笔,精制之美文。

我们再来一起齐读一遍序言,注意找出,里面交代了哪些信息?(教师提示:三月七日是?沙湖道中是?雨是?同行和余?遇雨、已而遂晴?)我们可以提炼出这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

教师解读背景:指的是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地点:(结合注解第二点)沙湖道中。

教师解读背景:沙湖道中,1082年春天诗人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黄州就是今天的黄冈,苏轼在他晚年的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可以看出,苏轼自己也认为黄州时期是他人生一个重要节点。

也正是在这里,苏轼写出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等千古名篇。

天气:先雨后晴人物:雨具(指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我)教师提问:好,通过词的序言,苏轼写作这首词的相关背景我们就一目了然了,那么最后,事件呢?这首词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大家结合词的正文来总结一下。

事件线索:首先是行在沙湖道中下雨了,听到了“穿林打叶声”→那下雨了要怎么办呢?作者的态度是“何妨吟啸且徐行”,不管风雨有多大都不怕。

→后来雨停了,春风吹来,斜阳相照。

“回首向来萧瑟处”,回过头来看刚才走过的路,却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师总结: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

这是一首少有的全篇都在叙事的词,这也是本词的特点所在。

但是大家想一想,作者仅仅是为了记录一次看田途中遇雨的经历吗?很显然不是,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作者隐藏在表面文字后面的深层次的感情。

三、细析文本、解读情感。

首先,莫听,莫是什么意思?别、不要,他不要听的是什么,穿林打叶声,也就是雨声。

穿林打叶,是柔柔的牛毛细雨,还是来势凶猛的,比较大的雨?——大雨。

嗯,说明他在沙湖道中遇到的是大雨,渲染出了雨骤风狂之景。

那么接下来他怎么样呢?何妨——吟啸且徐行。

何妨?反问强化“不妨、不需要”的意思,俏皮中折射出一种挑战色彩,反映了词人旷达心境。

吟啸在注解里有解释,吟咏长啸,也就是吟诗长啸啊,那徐行?慢慢的走着,他在雨中吟诗长啸、舒步徐行。

呼应了小序中的哪句?(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想想我们平常在路上碰到下大雨,什么反应?赶快跑开,避之不及,生怕被雨淋到了,可在这里,苏轼他却,吟啸且徐行,慢慢地走,这里体现了他怎样的一种形象。

(与众不同,很潇洒,很镇静。

)对,这里就有一种潇洒的镇静在里面。

大家看,“莫听”、“何妨”二词,是不是还有一种对风雨的倔强的抗争的意味在里面呢?我们由这两句可以看出,词人面对骤然而至的大雨,依然能够泰然处之,坦然面对。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旷达)很好,旷达。

任它风雨肆虐,我且吟啸徐行。

后面这一句就很有意味了,有没有哪个同学试着给我们讲下他的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

从字面上来翻译一下这句,竹杖芒鞋是什么?竹杖很好理解,竹子做的拄杖,芒鞋注释里有,草鞋。

轻是轻便。

胜是比,超过。

马在这里是交通工具了。

所以连起来理解是拿竹杖穿芒鞋走比骑马轻便。

)哎,竹杖芒鞋比骑马要轻便吗?的确,竹杖芒鞋的重量比马要轻。

可大家想想,当时是一个雨天,古时候的路可不比我们现在的水泥路,那都是泥巴路,一下雨就变得非常泥泞难行,而拄着竹杖,穿着芒鞋虽然轻便,可在雨中走,难免不拖泥带水,寸步难行。

怎么可能比骑马还轻快?大家想想,竹杖芒鞋通常是什么人的装束?——农夫,平民。

马又通常是什么人的坐骑?——达官贵人。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已经成了身份的象征,那么这个轻,只是字面意义上的轻便轻快么?不是了,而是有一种心理上的、心情上的轻,组个什么词合适?——轻松、轻快。

嗯,轻松和轻快。

苏轼到底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这样的句子呢?我来给大家分享一段背后的故事。

苏轼年轻时是很有一番抱负的,在政治上很有自己的主见,在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时,苏轼就曾上书反对,并且主动要求外调;在哲宗即位后,苏轼又因为不能容于旧党又被外调。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苏轼在做官的时候是并不轻松的,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执政,他都照例是不好过的。

而“竹杖芒鞋”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之后的自我写照,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了“居庙堂之高”,骑着高头大马的风光,但起码从心理上要放松得多。

大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没有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也不用担心自己会在无意中会得罪谁了。

所以,谁怕?他苏轼不怕了,竹杖芒鞋虽不及高头大马在雨中行得轻便,但他心理上是轻松的,乐得逍遥自在。

再看最后一个词,任。

任是什么意思?随。

说到这里想到英语剧排练时有同学在后面哼的一首歌,叫《let it go》,翻译成中文就是“随它去”。

我们在这里就放松一下,来以歌解词,大家对照中文翻译,来听一听这个片段,感受一下歌里的感情吧。

Let it go 随它吧随它吧Let it go 随它吧随它吧Can't hold you back anymore 回头已没有办法Let it go 随它吧随它吧Let it go 随它吧随它吧Turn my back slam the door 一转身不再牵挂And here I stand, and here I'll stay 我所立之处将是我待的地方⋯⋯这首歌所唱的,回头已没有办法,一转身不再牵挂,和苏轼他所吟咏的,竹杖芒鞋、贬官之后的心境,是不是很像?我们看到这句,“我所立之处,就是我待的地方”,苏轼所立之处是哪里?(黄州烟雨中)烟雨,结合前面穿林打叶的风雨,它们仅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吗?——不是。

很显然不是的,这里的“风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

我们回顾一下苏轼一生的坎坷遭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分量。

前面已经说过,他的仕途很不顺畅,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执政,他都是受排挤的那一个。

这是因为他太正直太富有诗人气质了,总禁不住有感便发,不平则鸣,结果总是得罪人。

他的诗文名冠一时,但是他做官却总也不能让当权者满意。

他一生四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被一贬再贬,在一地居住从来不满三年。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那交通不便的时代,他携家带眷,风尘仆仆,跋涉在荒野古道上,无休无止地向着新的谪居地进发的情景。

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很悲惨,很凄苦.但,面对如此的人生境遇,苏轼提出了一个“任”字,作为他的立场、他的态度。

正像歌词中所唱的,“我所立之处,就是我待的地方”,面对谪迁,他也照样可以随遇而安,泰然处之。

面对人生风雨,他也可以穿起心中的蓑衣,潇洒地立在雨中,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啊?自若、自信、豪迈、旷达很好,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更进一步,由眼前的风雨推及人生的风雨,有力地强化了苏轼面对恶劣的自然和人生环境的不以为意、对生活依然充满乐观和信心的超然情怀。

那么,他是怎样形成这样一种生活观的呢?我们试着从下片寻找答案。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师提问:同学们自己吟诵一遍下片,揣摩下该拿出怎样的感情去读?好,大家都讨论完了吧?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功底?(精要点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情感灌注,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我们先来看看下片中出现了哪些景物?(齐答)(边听边板书)料峭春风。

山头斜照。

这里的料峭春风,给人怎样的感觉?作者自己在词中提到了,微冷,有一种微微的冷的感觉。

(板书)而斜照呢?山头斜照,夕阳染天,给人以怎样的感觉?暖。

(板书)对,有一种暖的感觉。

这里就有一种感官上的冷暖对比,由冷到暖。

“春风吹酒醒”,说明苏轼他是喝了点小酒在雨中慢慢走的,带着微微醉意,虽然衣裳被打湿了,他也依旧潇洒不以为然。

可现在雨停风起,他感到一点凉意了。

“微冷”。

带着酒意能潇洒畅快抒发旷达情怀,如在梦中畅游,但现在酒醒了,他是被打回现实,回想起境遇的凄凉,悲从心来了么?不会,因为这个时候,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个时候,山头的夕阳又给他带来了些许暖意,就好像是特意来迎接他的。

一个“却”字,大有绝处逢生之感。

在这里大家有没有读出一点“风雨之后见彩虹”的意思呢?“相迎”,夕阳真的是来迎接他的吗?不是,这只是他的主观意志。

但正是从“相迎”二字,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性情?(他身处逆境却能看到曙光,不让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不会沉溺在“冷”中不可自拔。

所以,他总能保持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这也是同学们应该学到的一种精神:总能在困境、逆境中看到希望,善于发现身边美好的点点滴滴,给自己以激励,从而乐观地笑对人生风雨。

最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一句,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好像提的不够明确)(表面上看,是回想一路上暴风骤雨的情形,而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