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课程问题情境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课程问题情境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课程的问题情境教学探析摘要: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性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探究历史,乐于学习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己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

这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

问题情境教学是情境教学中最典型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发展是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是“情境教学”的精髓所在,我国古代《列女传母仪传))中就记载了孟母三迁教子,断织教子的故事法,这是情境教学的典范。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创设的问题和不足。

我国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很显然,主要表现在
(一)在对国外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者们侧重于国外问题情境创设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基本要素、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的介绍,缺乏与中国历史教学实际的结合。

或在这方面仅仅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在问题解决中,创设问题情境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详细介绍的不多,致使教师在教学中如
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缺乏更加具体的操作性指导。

(二)注重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特征研究,对教学条件差异、实施条件等研究不足。

(三)、教师缺乏问题情境创设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不顾实际情况照搬专家介绍的方式,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往往成了公开课走秀的匕种手段,徒有虚表,而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更无法体现其内在魅力。

(四)在教学实践中的创设问题情境多为经验性的总结,与具体的学习理论的相结合地研究讨论较少。

二、问题情境教学方法探索
历史本来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但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往往只重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历史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历史知识除了应付考试之外,别无他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可以把这种“苦学”、“厌学”变成“乐学”、“好学”。

(一)、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教师和教材是三个最为基本的要素。

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材是纽带,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忽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它既不能象传统教学中那样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也不能走到上课天马行空,’对其视而不见的误区,如何更好的用教材而非教
教材,这也是我们新课改中的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要思考的问题。

(二)、结合生活、生产和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教学的生活化”。

尽管人教版的新教材有了很大变化,但它也有个很重要的弊病就在于结论过多,教师处理不好,就又回到了紧扣教材,教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老路上去了。

我个人认为人民版的教材这点处理得很好,史实多,结论少,不把结论强加给学生,使学生有思维拓展空间;而且教材故事性强,可读性强,让学生看了就有种亲切感。

让我们再综观人教版,无论是初中历史新教材,还是高中历史新教材一;很难让学生爱它没商量。

这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研究室的任长松形容“现行课程是‘压缩饼干’……新课程是吃一小堆更加精选的压缩饼干(即粗线条的整体框架),同时比以前多吃一些玉米地瓜之类的未经加工提炼的或加工提炼不多的较为原始的粗粮(即范例或专题)”既然新教材存在不足,那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文章,授课时增加了很多历史的情节,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历史。

案例:我在讲必修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一课时,考虑到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于是大量的使用图片,并给学生讲述了一段茅盾在《子夜》中描写吴老太爷进城的精彩片段:吴老太爷坐在飞驰的汽车里,心
惊肉跳“天哪!几百个闪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上打来,
忽地又没有了;长蛇阵似的一串黑怪物,头上都有一对大眼睛放射出叫人目眩的强光,喂—吸—地吼着,闪光似地冲将过来……他觉得他的头颅仿佛是在颈脖子旋转……”,吴老太爷一下子晕了过去。

然后适时抛出问题:吴老太爷从乡下到上海看到了哪些新鲜事物?为何会晕倒?说明了什么?这样处理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创设问题情境
历史是一门注重以史实为基础的、以史论结合为特点人文科学,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创设问题情境,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学需掌握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当时历史的大背景,以及不同阶层的人对历史的看法和见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激发他们重新建构、解读历史的激情。

历史认识是建立在对史实材料解释的基础上,主体在认知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历史感和历史意识。

所谓历史意识,就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

(四)、利用学生己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或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只是处于发展阶段,’他们大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少年,而历史是人文学科不像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抽象思维比较单纯,一是一,二是二。

历史的科学性只表现在史实的客观性方面,已经发生的事是什么样,只要证据充分,就可以认定。

但是,怎样解释仍然是见仁见智。

所以,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觉得这种比喻不为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欠缺以及实际问题的复杂性,常常出现理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
情况,我们如果能利用这一类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势必能较好地引起学生心理认知冲突,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全面性和变通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是什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强烈的认识需要,并由此产生驱动思维过程的认知动机。

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成为这样一种思维的本源,在这一问题情境中,由于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不足,发现自己已有
知识中的缺陷,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去突破已有知识的束缚,致力于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和建构。

这样,历史学习对学生来说,将不是一种负担,不是一种外来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进取意识,这将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并转化为强烈的学习责任感,从而把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自
己生命的一部分。

这也是学生历史思维发展的动因基础。

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寻求他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知识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地学习,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

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己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结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杜规年: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1
[2]叶建华:浅析新课程视界下历史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历史教学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