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成功

非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成功

1980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曾指出:“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

”(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第312—313页,第313页。

)这既是邓小平对非洲朋友的忠告,也是对我国人民的一个警喻,同时亦给我国学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20多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作过程度不同的论述,但仍有进一步全面、深入探讨的必要。

非洲的社会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随着非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出现的一股“非资本主义道路”的选择。

从1955年至1990年,非洲先后有34个国家宣称要搞社会主义(注:畅征、刘青建《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第81—82页,第228页,第223页。

),约占非洲国家的2/3。

非洲的社会主义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自称是“阿拉伯社会主义”,主要是北非的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2)自称搞“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如埃塞俄比亚、贝宁、刚果、莫桑比克、安哥拉、津巴布韦等国;(3)明确宣布是“非洲社会主义”或曰“村社社会主义”,曾宣布过要搞这一类社会主义的国家有:马里、几内亚、加纳、坦桑尼亚、赞比亚、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几内亚比绍、肯尼亚、佛得角、塞舌尔、扎伊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国;(4)宣布搞“民主社会主义”,这类国家较早的有毛里求斯、塞内加尔,突尼斯在1979宣布搞“民主社会主义”,1989年后莫桑比克、刚果、安哥拉等也宣布改行“民主社会主义”。

(注:参见肖枫主编《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下卷)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第17章和18章的论述。

)非洲国家进行的各种社会主义实验,不失为一次伟大的探索,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如实行国有化,打击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控制,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进行土地改革,削弱了封建势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推行国家干预经济,对于稳定经济形势、保证重点建设也有重大作用;采取某些福利措施,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注:畅征、刘青建《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第81—82页,第228页,第223页。

)但是,总的来看,非洲国家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尝试,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反而在诸多方面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后果。

其中最要害的问题就是没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贫穷落后的面貌长期得不到改观,有不少国家甚至越搞越穷,陷入经济衰退之中。

就非洲整体来看,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

在独立后初期,非洲国家曾经有过短暂的经济发展见好的时期。

但自7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普遍衰退的现象。

80年代被认为是“失去发展的十年”。

这10年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南非除外)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由1973年的6.1降到0.8,人均收入下降约25。

城市一半人口、农村3/4的人口受到饥饿的威胁。

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由1985年的1.05亿增至1992年的2.2亿。

全球48个最不发达国家中非洲就占33个。

非洲国家外债急剧增加,1981年为864亿美元,1990年狂增到2720亿美元,1995年达到3170亿美元。

债务总额相当于非洲国民生产总值的80。

非洲每年用50以上的收入支付到期债务和利息。

在对外贸易上,非洲国家的状况也愈见恶化。

1980—1986年,非洲的贸易条件指数平均每年下降4.0。

1986—1990年,非洲出口商品单位价值指数下降了23.2,出口收入损失达500亿美元。

就宣称搞社会主义的国家来看,大多数国家的经济亦没有搞好。

北非的石油生产国阿尔及利亚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80年代也不断下滑,由1982年的2350美元降至1989年的2230美元。

1990年,外债达271.3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通货膨胀率高达46.3;失业人数占劳动力的20。

赞比亚在独立初期经济状况也较好,人均国民收入一度曾达到700美元。

自80年代开始,赞比亚收入锐减,失业率逐年上升,货币大幅度贬值,人民的实际收入急剧下降。

1991年,通货膨胀率高达88.3,外债总额达72亿美元,相当于赞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倍,人均近1000美元。

莫桑比克粮食产量严重亏缺,1989年仅57.5万吨,需进口75.3万吨,才能满足人们的最低需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0美元,有60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刚果经济每况愈下,1990年外债高达50亿美元,每人平均2500美元,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2.6倍。

据有关材料报道:非洲负债最高的国家有:莫桑比克负债额相当于其国民生产总值的426,几内亚比绍是323.7,坦桑尼亚是250.8。

此外,埃及、赤道几内亚、赞比亚、刚果、马里、索马里、马达加斯加、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苏丹、扎伊尔等20多个国家的负债已超过各自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完全丧失了偿债能力。

(注:以上两段论述中所引数字参见欧洋、文璐编《富饶而贫穷的大陆——非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和李琮《第三世界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实践证明,非洲的社会主义尝试是不成功的。

由于越搞越穷,在国内外的压力下,有的国家早已悄然收起社会主义的旗帜;有的则因国内发生军事政变,而使社会主义的试验夭折。

尤其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演变,给非洲国家的社会主义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致使非洲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弦易辙,非洲的社会主义走向全面衰落。

那么,这么多非洲国家怀着良好的愿望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本来是想更好地建设发展自己,实现国强民富的理想目标,为什么却事与愿违,反而越搞越穷呢?这确实是很值得人们思考和总结的一个问题。

根据邓小平对该问题的某些论述,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急于搞社会主义。

非洲社会主义尝试的失败,并不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好,也不能说明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前途,只能说明,这些国家实际上并不具备搞社会主义的条件。

就经济基础来看,长期掠夺性的殖民统治造成了非洲国家经济的畸形和落后。

一方面,其经济呈二元结构状态,即资本主义性质的工矿业与传统农牧业并存,交换性和开放性的沿海、城市货币经济与自给性和封闭性的乡村自然经济并存,而且自然经济仍占优势地位,绝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农业社会。

另一方面,非洲经济是在外国殖民主义的胁迫下加入国际分工的,并且业已同国际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密切联系在一起。

不过,非洲在这种国际经济联系中处于一种极不平等的受支配受剥夺的被动地位。

殖民统治使非洲国家形成单一经济特征,而这一特征又使非洲国家的经济产生对国际资本主义的依附性。

一位名叫布鲁坚兹的原苏联学者曾指出:“至于经济基础,那么这里仍然是自发的发展过程,它导致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经济基础在许多重要特点上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的经济基础相似。

”(注:转引自李琮《第三世界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第36页,第111页。

) 就社会结构来看,非洲国家的家族和部落的纽带在社会生活中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由若干大家庭组成的村社成为一种“超稳定结构”。

基于亲缘和地缘联系的“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

酋长集权制是非洲涉及地域最广、历史最长的一种社会政治体系。

美国一位非洲问题研究专家克劳福·扬曾指出:非洲国家“政治社会的标志是高度的多元化,即一国之内存在着形形色色的部族宗教或种族社会”。

(注:转引自徐济明、谈世中主编《当代非洲政治变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第257页。

)就阶级状况来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非洲的移植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趋向,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族、地区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界限,催生了新的社会分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或阶层。

但总体来说,非洲各国的阶级或阶层分化尚不明显,新生的阶级或阶层与传统的社会关系之间仍然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劳工阶级仍处在孕育中。

劳工阶级是随着矿山、种植园、基本建设(如铁路、公路、港口等)及城市化的兴起而形成的,这支队伍规模还不大,也很不稳定,相当多的工人属于流动性或季节性劳工,组织涣散,阶级意识淡漠,在政治上还起不到领导阶级的作用。

就意识形态来看,非洲国家大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宗教信仰,民众多囿于小生产的狭隘性、保守性、闭塞性和种种偏见。

非洲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普遍低下,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1965年小学入学率仅为该年龄组的41;中学入学率为该年龄组的4;而受高等教育的为零。

(注:转引自李琮《第三世界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第36页,第111页。

)这种知识水平使非洲民众难以正确理解和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非洲国家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思想文化方面,都不具备搞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硬要推行社会主义的模式和做法,可想而知,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邓小平曾明确表示过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基本态度。

1988年5月18日,他在会见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时建议说:“你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可否考虑现在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

确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是可以的,但首先要了解什么叫社会主义,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页,第290页,第116页,第2页,第139—140页。

)1989年3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时又说:“我很赞成你们在革命胜利后,不是一下子就搞社会主义。

我和许多非洲朋友谈到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也不要搞封闭政策,那样搞不会获得发展。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1页,第290页,第116页,第2页,第139—140页。

)第二,没有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就其本意来说,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共同富裕的一种社会制度。

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定性。

我们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不顾各国实际条件僵硬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论点。

但是,也不能对马克思主义随心所欲地妄加解释,使之面目全非;或者完全离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任意“打造”。

非洲宣称搞社会主义的国家的政党领袖和执政党,大多没有对社会主义进行科学的认识和解说。

他们有的只是把社会主义的某些原则性的东西当作标签贴在非洲传统社会机构和价值观念上,甚至认为非洲的社会传统天生具有社会主义的精神和因素。

如几内亚的杜尔认为:社会主义融合了黑非洲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

坦桑尼亚的尼雷尔指出: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黑非洲传统的村社制度包含了社会主义的许多基本因素。

加纳的恩克鲁玛强调:黑非洲传统村社制度的基本原则,如人道主义和平等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塞内加尔的桑戈尔讲得更直截了当,认为黑非洲传统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