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测试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2、遗传决定论:认为遗传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3、跨文化研究: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4、幼儿期:指3-6/7岁5、关键年龄:是指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二、判断并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正确打(√)、错误打(×)并改正)1、发展心理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发展与儿童对调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卢梭。
(×)卢梭改成普莱尔3、陈鹤琴采用测验法研究儿童心理。
(×)测验法改成日记法4、1岁左右儿童能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自如。
(×) 1岁改成1.5岁5、华生主要研究儿童的情绪。
(×)情绪改为行为6、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7、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向前推进的。
(√)8、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指出生至青少年初期的人。
(√)9、0-1岁是乳儿期。
(×)乳儿改成新生儿10、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11、对儿童的动作训练越早越好。
(×)越前加并非12、格塞尔设计了双生子爬梯实验。
(√)13、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的个性。
(×)个性改成认知14、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等特点。
(√)15、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称横向研究。
(×)三、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计32分)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哪些?1. 从上到下2. 由近及远3. 由粗到细(略阐述一下)2、简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物质基础。
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
3、简述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新生儿期(0-1岁),乳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学龄初期(6-11/12岁),少年期(12/12-14/15岁),青年早期(14/15-17/18岁)4、何谓关键期?了解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有什么启发?在某个特定时期机体最易学习某种行为反应,该时期就称关键期。
(联系实际说6分)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计28分)1、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提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与机制,解释和和测量个别差异,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试述儿童手、行走动作的发展。
2个月左右,儿童出现了手的抚摸动作,4个月左右,儿童开始抓、碰面前的东西,在6个月左右,开始形成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的抓握动作,从此手眼,即触觉和视觉形成协调运动,1岁左右,抓握动作接近完成。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下半年第二阶段测试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1、运算:是一种可逆的观念上的操作。
2、去习惯化: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去习惯化。
3、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
4、元记忆:儿童对自己记忆过程的认识。
5、近因效应:易记住一串信息中最后的部分。
二、判断并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正确打(√)、错误打(×)并改正)1、皮亚杰认为思维的起源来自客体对主体的动作。
(×)主体对客体的动作2、婴儿已知道上下、前后方位。
(×)幼儿3、信息加工的第一个环节是知觉。
(×)感觉4、一种感觉印象指的是图式。
(×)映像5、幼儿形状配对最易,命名最难(√)6、4岁是形状知觉发展的敏感期(√)7、以词代句是双词句的特点。
(×)单8、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初中生9、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称顺应。
(×)同化10、新生儿就能分辨彩色与非彩色。
(×)婴儿11、新生儿没有听觉能力。
(×)去掉“没”12、乳儿对人的声音反应敏感。
(√)13、儿童最早感知的是一日中的早中晚,然后是一周内的时序,最后是一年四季的时序。
(√)14、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15、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是2-5、6岁。
(√)三、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计32分)1、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从浑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由不完整到完整,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灵活。
2、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力?答:向儿童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教给儿童观察的程序与方法,指导儿童整理、总结观察结果,培养儿童良好的观察品质。
3、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答:无意识记占优势,机械识记占优势,以形象记忆为主,抽象记忆逐渐发展,易记易忘。
4、简述信息加工的过程。
答: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计28分)1、试述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答:主要特点是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分成象征思维或前概念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或“自我中心解除期”。
其特点是儿童能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象征性游戏的产生是象征思维开始的标志,象征思维阶段又称前概念阶段,这时儿童运用的概念是具体的,不能揭示一类事物共有的本质特点。
直觉思维阶段或“自我中心解除期”,这时期儿童的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另一特点是自我中心思维,即儿童往往只考虑自己的观点,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无法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分析问题,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2、请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的儿童记忆力?答:明确识记的目的、任务,指导儿童进行意义识记(特征法、谐音法、编顺口溜等),教给儿童记忆的方法(列提纲、分类、形象化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指导儿童有效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记与忆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复习、过度记忆法),培养儿童对学习材料的信心、兴趣等。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下半年第三阶段测试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1、替代强化:在观察别人行为时,别人所受到的强化会影响儿童去学习或抑制这种行为,这个过程称代替强化。
2、智力:人的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
3、自律道德: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
4、认知疗法: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理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的方法。
5、性别角色: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二、判断并改错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
正确打(√)、错误打(×)并改正)1、卡特尔认为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
(√)2、根据身体结构与功能来确认自己是男性或是女性称性别角色同一。
(×)去掉3、幼儿害怕具体的东西。
(√)4、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是埃里克森提出来的。
(√)5、儿童情绪的发展是从外显到内隐。
(√)6、儿童并非对所有的陌生人都会产生怯生。
(√)7、自我的分化是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之一。
(×)少年8、儿童智力的发展先慢后快。
(×)先快后慢9、从注重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注重行为的动机是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之一。
(√)10、男性比女性更喜欢、擅长交往。
(×)女性比男性11、自我按至快乐原则行动。
(×)现实12、3岁儿童开始认识一些与性别有关的心理成分。
(×)5岁13、儿童自发的微笑是由内部刺激引起的。
(√)14、早期依恋对儿童造成的影响是可逆的。
(√)15、女孩的攻击主要是身体形式,男孩主要是谩骂。
(×)女孩、男孩对调三、简述题(每小题8分,共计32分)1、简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答:(1)前道德判断阶段(1.5—7岁),其特点是儿童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2)他律道德阶段(5—10岁),其特点是儿童能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作出判断,是非标准取决于服从,只注意行为的后果。
(3)自律道德阶段(9—11岁后),其特点是儿童能根据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意识到规则的相对性、可变性。
2、何谓依恋?儿童依恋的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答:儿童积极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与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
(1)对人无差别反映的阶段(出生到3个月)。
(2)对人有选择反应的阶段(3——6个月)。
(3)积极寻求与专门照顾者接近(6个月——3岁)。
3、简述儿童道德感的发展过程。
答:1岁儿童有一种对人的最简单的同情感,这是高级情感产生的基础,2、3岁的儿童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并出现了最初的爱与憎,当然他们的道德情绪表现是极为肤浅的,幼儿的道德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在形象水平上懂得了一些道理,开始把自己的或别人的言行与一定的道德规则和榜样相比较,产生了相应的道德体验,小学生的道德感从内容上来说已大大超过幼儿,从形式上来说还属于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4、简述儿童交往的发展过程。
答:出生后半年起儿童开始有社交行为,第二年儿童的互动变得更频繁、更复杂。
出现了合作、冲突行为和互惠性游戏。
儿童进入托儿所、幼儿园后社会性发展大大加快,儿童与同伴的接触次数增加,强的也增加了。
学龄初期儿童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明显增加,对同伴更具选择性。
青少年时期,与同伴的交往已超过与父母的交往,同伴的作用日益频繁、持久、亲密。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计28分)1、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其产生突变的原因是什么?答:(1)成人感和儿童独立意识的发展;自我的分化;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的加深;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日趋提高。
(2)生理上的原因;心理上的原因;社会的原因。
2、儿童的性别心理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原因是什么?答:(1)身体和动作方面的差异;认知方面的差异:男女儿童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具有年龄倾向性,男女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不同的优势领域,男女儿童的智力在分布上存在差异;社交方面的差异;人格方面的差异。
原因:生物因素:性腺激素,大脑单侧化功能,染色体;社会因素: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