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岛地形地貌概况及其变化情况(以西部为例)

海南岛地形地貌概况及其变化情况(以西部为例)

海南地理环境调查一、海南省地理位置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

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

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地形与地貌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山地和丘陵是海南岛地貌的核心,占全岛面积的38.7%,山地主要分布在岛中部偏南地区,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

在山地丘陵周围,广泛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占全岛总面积的49.5%。

环岛多为滨海平原,占全岛总面积的11.2 %。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较低平,一般在海拔4-5米之间。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东北至西南长约200公里。

西北至东南宽约18O公里,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2大岛。

环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大小港湾68个,周围负5米至负10米的等深地区达2330.55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海南岛热带面积占全国热带总面积的42.4%。

环岛平原在地区分布上,琼北有文昌海积平原,琼西北有王五——加来海积阶地平原,琼南有琼海——万宁沿海平原和陵水——输林沿海平原,琼西南有南罗——九所滨海平原。

南海诸岛地形具有面积小、地势低的特点。

其中以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面积较大,计1.8平方公里,其余都在1平方公里以下,最高的西沙群岛石岛,海拔也不过12~15米,其余一般都只高出海平面4~5米。

此外,还有一群暗沙——水表岛屿。

海南岛北与广东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是海南岛与大陆之间的“海上走廊”,也是北部湾与南海之间的海运通道。

从岛北的海口市至越南的海防仅约22O海里,从岛南的榆林港至菲律宾的马尼拉航程约65O海里。

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在海南岛东南面约300多公里的南海海面上。

中沙群岛大部分淹没于水下,仅黄岩岛露出水面。

西沙群岛有岛屿22座,陆地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永兴岛最大(1.8平方公里)。

南沙群岛位于南海的南部,是分布最广。

暗礁、暗沙、暗滩最多的一组群岛,陆地面积仅2平方公里,其中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的领土,南海诸岛是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的必经之地,在国际海运航线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海南岛地貌分区和分类1地貌区的划分地貌区是根据岛内地貌的宏观差别,即区域地貌的综合特征来划分的,它受宏观的新构造运动格局和影响新构造条件的大地构造基础控制. 海南岛全境可划分为 2 个地貌区,即北部台地平原区和南部山地丘陵区,其分区界线大部分为区域性断裂,这些区域性断裂有的是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界线,有的则是二、三级构造单元界线,其两侧新构造升降情况或幅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地貌宏观特征的差异2. 地貌亚区的划分地貌亚区是在地貌区内根据区域地貌的具体差异来划分的次一级地貌,其划分的依据为:在山地、台地和丘陵区为区域性断裂,两侧为不同升降幅度所控制的切割深度不一的山地、台地、丘陵和山间盆地;平原为不同的新构造沉降幅度和河流堆积强度所造成的区域性地貌以及残留的丘陵区. 在全岛的 2 个陆地地貌区内共可划分出14个地貌亚区(见图1)I. 海南岛北部台地平原区:l. 文昌海积平原区;2. 云龙- 蓬莱- 大路熔岩台地区;3. 南渡江中下游河谷平原区;4. 永兴- 临高熔岩台地区;5. 王五- 加来海成阶地平原区II. 海南岛南部山地丘陵区:l. 琼海- 万宁沿海平原变质岩残丘区;2. 陵水- 榆林沿海平原变质岩山地丘陵区;3. 吊罗山- 同安岭岩浆岩山地丘陵区; 4. 琼中混合花岗岩山地丘陵区; 5. 儋州- 昌江花岗岩变质岩丘陵台地区;6. 海南岛中部红层地貌区;7. 坝王岭- 南高岭变质岩花岗岩山地丘陵区;8. 尖峰岭- 牛腊岭岩浆岩山地丘陵区;9. 西部第四纪滨海平原区图l 海南岛陆地地貌分区图地貌形态类型地貌形态类型是地貌的基本单元,它是论述有关地貌问题的基础. 在我国,已有许多地貌形态类型划分的方案,其中使用较广泛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山岳分类表”,但由于它明显存在着一些缺点,因此,笔者以4 km 2范围内的地形最大高差来划分地貌形态类型,并结合海南岛地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地貌形态的分类指标(见表l);并且地貌形态类型的界线一般定在地形变化的转折部位.按表l 所列的分类指标划分海南岛的地貌形态类型,岛内台地面积占全岛总面积(33 920. 53 km 2 )的32. 6%,山地占25. 4%,阶地占l6. 9%,丘陵占l3. 3%,平原占ll. 2%;另外,岛内的水域(只计算>4 km 2 )及其他面积占0. 6%. 海南岛的地貌是山地、丘陵、台地、阶地和平原并存,且以台地为主,这对于正确认识省情和制订有关规划是很有意义的.表1海南岛主要地貌类型划分地貌类型海拔高度/ m 面积/ km 2 占全岛陆地面积/ %山地:中山/低山>800/500 ~800 6067. 6 /2555. 45 25. 4丘陵:高丘陵/低丘陵250 ~500/l00 ~250 2604. l6/l893. 55 l3. 3台地<l00 ll052. 4 32. 6阶地<l00 5724. 36 l6. 9平原<l00 3808. 85 ll. 2其他<5 2l4. l6 0. 6合计33920. 53 l00三、海南局部地区地形变化情况(以海南西部为例)根据海南西部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实际,并考虑到统计资料详细程度与空间数据精度的匹配,对土地利用类型没有过细划分,仅将其分为:水田、旱地、建筑用地、林地、防护林地、荒草地、风沙化土地.建筑用地主要指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工矿用地以及交通设施等用地,荒草地主要包括草地、灌丛以及其他未利用土地研究区各地类分布及各地类面积和比重分别见图2和表2.图2 八所和昌化地区1930--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Figure 1 Map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anghua and Basuo rejion from 1930s to 2000s20世纪30年代土地利用特点20世纪30年代海南西部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植被覆盖率高,荒草地、林地面积广大.八所和昌化地区荒草地总面积分别为66.35 km2和35.39km2,占研究区比例的60.32%和44.23%.当时西部沿海地区荒坡旷野,极目皆是,如那旺、十所、八所一带,面积广大.森林主要分布在沿海低山丘陵及居民点附近,往内陆森林逐渐增多,昌化地区山地多,森林面积广,达20.74 km2,占25.92%,八所地区森林在居民点附近以及低山上有零星分布,面积有4.93 km2,占4.48%.德国民族学家H·史图博1931--1932年2次沿昌化江考察,看到沿途有茂密的原始森林二是耕地比重大,且以旱地为主.耕地在面积上是仅次于荒草地的土地类型,当时平均使用土地达到o.34 km2/户.耕地分布不连续,多沿河流沟谷分布,或者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地方,形状狭长,呈小块状.八所地区耕地面积有35.01 km2,占31.83%,昌化地区耕地有19.58 km2,占23.52%.二区旱地分别是22.26 km2和18.85 km2,分别占耕地的63.58%和96.27%.三是居民点所占面积最少.居民点总面积仅有2.79 km2,其中八所地区2.01 km2,昌化地区0.78km2.当时,该区人烟稀少,据1936年调查,感恩县人口密度仅9人/km2,昌江县为16)k./km2.四是风沙化土地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出现,不过仅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沿河地区,面积小.在研究区内,20世纪30年代八所地区风沙化土地有1.68 km2,昌化地区有4.24 km2,比重分别为1.53%和5.3%.风沙化的表现形式有裸沙地、半荒草沙地、荒革沙地、灌丛沙地等.沿海突出的岬角地区风沙化严重,昌化地区、四更地区、板桥地区、佛罗(莺歌海)地区等都是如此.岬角的西南海岸风沙化明显强于西北海岸.当时西部地区地极荒凉,杂树丛生,在高台地上可见白色浮沙,其上仍生长有耐旱之杂树,没有裸露的大片沙地,或者典型的流动沙丘.沙质土壤却是事实,居民所用竖井一年须疏浚一次,不然则淤塞成废井.20世纪50年代土地利用特点到20世纪50年代,该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主要表现在风沙化土地面积扩大,林地面积、耕地面积减少.风沙化土地八所地区有23.62 km2,昌化地区有10.24 km2,分别比20世纪30年代增加了21.94 km2和6 km2,增长了14倍和2.4倍.在西部沿海地区都存在风沙化现象,其中以昌化地区、东方县南部沿海地区、东方八所附近地区、莺歌海以北沿海地区最严重.风沙化土地沿海岸线向内陆延伸,宽者达数千米.沿海地区土质多沙,生长有干生的有刺灌丛,多沙荒草原,莺哥海和咸塘附近有些流动的沙丘.生态环境风沙化的加剧给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1954年5月2日,在东方县出现了少有的沙尘暴天气.林地面积八所地区和昌化地区比20世纪30年代分别减少了4.29km2和3.25 km2,减少比率分别为87.02%和15.67%.对森林的破坏到这个时期是最严重的,除在一些低山如昌化大岭、马岭上有一些成片的森林外,在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森林,以前在丘陵岗地和村庄附近的森林也几乎绝迹.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惊人,2区分别减少了20.90 km2和15.80 km2,20世纪50年代2区的耕地面积仅及30年代的41.49%和19.31%.耕地总面积虽减少,但水田面积却在增加,其在耕地中的比重占绝对优势,昌化地区增加了2.09 km2,八所地区增加了0.73 km2.1949年昌江、东方、乐东3县水稻播种面积仅2.55×104 km2,1954年增至4.37×lO'km2,1957年则达到5.31×lO'km2.建筑用地增长较快,八所地区因八所镇的建设速度快于昌化地区,从2.01 km2增加到8.57 km2,增长了3倍多,昌化地区从O.78 km2增长到1.05 km2.荒草地八所地区变化不大,昌化地区有所增加,从35.39 km2增加到47.44 km2.20世纪70—80年代土地利用特点20世纪50年代严重的生态环境退化到70年代已基本得到控制,耕地、森林面积增加,风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965年开始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各地大搞水田平整,开荒造田,水田面积大增,使70年代的耕地基本上是水田.在风沙化地区,通过种植木麻黄、桉树等,使风沙化趋于稳定.防护林面积增长迅速,八所地区增长了13.67 km2,昌化地区增长了6.28 km2.耕地面积增加,并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八所地区耕地面积比30年代多7.99 km2,昌化地区多1.28 km2.2区的风沙化土地面积缩小到5.43 km2和4.32 km2,比50年代减少了18.19 km2和3.95 km2,其中昌化地区的面积接近30年代的水平.20世纪80年代同70年代相比,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基本没有变化,只是耕地中水田比重降低,旱地比重上升,八所地区水田和旱地的比例由70年代的l:0.01上升至80年代的l:0.69,昌化地区由1:0.20上升至l:1.32.20世纪80年代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可自行选择耕作方式,一些不适合种植水稻的耕地被改作旱地.21世纪初土地利用特点进入2l世纪以来,研究区土地利用仍然具有耕地、防护林地、建筑用地面积增大,荒草地面积减少的特点.八所地区因城镇扩张、新建工业区、新建公路而使建筑用地增长迅速,比重已达19.25%.因农业基地的建设,如万亩香蕉基地、万亩反季节蔬菜基地、万亩果园基地等,使耕地出现了集中连片开发的趋势,耕地比重上升,八所地区由20世纪70年代的42.94%上升到46.75%,昌化地区从26.08%上升到37.94%,增加的主要是旱地,水田面积略有减少.防护林地八所地区的比重由20世纪70年代的13.98%上升为17.43%,昌化地区由lO.3l%上升为16.36%.荒草地比重八所由70年代的25.63%减少到9.87%,昌化地区由28.14%减少到8.08%.风沙化得到有效控制,风沙化土地面积变化不大,八所地区略有减少,由70年代的5.43 km2下降为3.86km2.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自然环境的脆弱性研究区西临北部湾,因位于五指山和越南长山山脉的雨影区,降水稀少,其中东方是海南降水最少的地方,年降水量仅1000 mm左右,而蒸发旺盛,蒸发量高达2 500 mm左右,是降水量的2.5倍,属于半干旱地区,干旱期长达—6个月.高温、大风、西南干热风¨¨加剧了区内的热害和干旱程度.土壤以沙质土为主,胶结性差,易被侵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