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海南岛的气候和河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南岛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
2.了解海南岛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推理分析的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海南岛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海南岛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地区,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正确认识海南岛气候的优势和不利因素,珍惜海南岛气候资源,关心气象带来的灾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阅读海南岛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年平均降水量图。
(2)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1)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
(2)认识海南岛的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包括海南岛的气候特点和河流等两部分内容。
海南岛的气候从气温和降水、台风、气候的评价等方面展开;河流则从水文特征、水资源、水力资源等方面展开。
教材设计了读海南岛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年平均降水量图等读图分析和分析海南岛的河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等两个活动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海南岛的气候和河流特征。
四、教法与学法:读图观察、讨论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出示三亚美丽风光图片,问“三亚为什么是我国避寒胜地?“[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海南岛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课本上“读图分析”并回答:
海南岛冬季气温状况:最低气温在16℃以上,说明海南岛冬季温暖。
最低气温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区。
三亚成为全国避寒胜地的主要条件是偶遇寒潮南下,但有中部山地的阻挡,致使海南岛南部的气温变化不大,三亚市的月均温仍在20℃以上;
[承转]海南岛冬无严寒的原因是什么?试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冬季风等因素加以分析。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小结]海南岛四面环海,且地处热带,纬度较低,冬季太阳高度全国最大,白昼全国最长,获得太阳辐射较多,加上海风的调剂,因此冬季气温较高,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在16℃以上。
南部的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更是暖热。
虽然冬季风有时可达本岛,但势力已成强弩之末。
[承转]出示五指山的风光图片,问“五指山市为什么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海南岛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课本上“读图分析”并回答:
海南岛夏季气温状况:大部分地区气温在25—29℃之间,说明全岛夏季普遍高温。
最低气温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该区有一著名的避暑山城,名叫五指山市。
[承转]海南岛夏无酷暑的原因是什么?试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冬季风等因素加以分析。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小结]夏季,由于太阳高度增大,白昼变长,太阳辐射增强,全岛普遍高温,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在25—29℃之间,中部山区比较凉爽。
不过,由于受到来自海洋、风向偏南的夏季风影响,大部分地区仍是“夏无酷暑”。
又因夏季多云雨,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太阳辐射,天气阴凉,故有“一雨成秋”之说。
[承转] 联系中国气候中季风气候的知识思考回答,海南岛的降水特点及时间分配如何?
[学生活动]:从海陆位置:海南岛四面环海,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丰富,年均降水量为1500-2000毫米。
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有明显的雨、旱季之分和丰、歉年之别,具体表现在降水的季节差异和年际差异两大方面。
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4—10月的雨量占全年的80—90%。
进入4月后,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盛行,带来了大量的降水。
降水类型以对流雨和台风雨为主,大雨、暴雨次数多,强度大。
冬、春季降水较少。
北风南侵时,海南岛北部常出现阴雨连绵的准静止锋天气。
年际之间,降水量差别甚大,丰水年往往是歉水年的二至三倍,西南部甚至超过五倍;
[承转]海南岛最大的盐场——莺歌海盐场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岸还是西岸?为什么?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海南岛年降水量图,完成课本上“读图分析”并回答:
海南岛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原因是迎风坡多背风坡少。
多雨中心在琼中县东部和万宁县西部的地区、丘陵地区,少雨地区在东方市沿海地带,原因是由于中部山区对东南季风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处于迎风坡位置的琼中县东部和万宁县西部的地区、丘陵地区,成为海南岛的多雨中心。
而处于海南岛西部背风位置的东方市沿海地带,则是全岛的少雨地区。
海南岛最大的盐场——莺歌海盐场分布在海南岛的西岸,因为莺歌海盐场而处于海南岛西部背风坡,降水少,蒸发强,利于晒盐。
[小结]:海南岛降水丰富,从时间上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年际变化大:从空间上看:则是东多西少。
[承转]出示在海南登陆影响较大的台风发生时的录像,引导学生从影响时间、影响的地区,带来的灾害及台风的功劳等方面回答分析台风的利与弊。
[学生活动]:
影响时间:海南岛每年5—11月,尤以8、9月为甚。
灾害:狂风暴雨,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影响的地区:地处东部的文昌、琼海、万宁三市往往首当其冲,成为海南岛的重风害区。
岛台风的功劳:带来大量的降水,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
30-45%,是海南岛降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小结]:海南岛风灾频繁,利弊兼有
[承转]出示海南的冬季菜果菜的图片,问海南岛如何海南气候条件的优势,发展高效农业?
海南气候条件的优势: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是海南岛气候的突出特点,年均温与≥10℃的积温(≥8150℃)均高于全国,全年都是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农作物可一年三熟,特别是冬季温暖的条件最为难得。
充足的热量资源使海南成为全国最大的热带作物基地、南繁育种基地、冬季果菜基地和全国著名的冬泳、避寒度假旅游区。
不足:海南岛风灾严重,洪涝和干旱也时有发生,偶有的寒害对热带作物也有危害
[小结]:针对海南岛的气候特点,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化害为利。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海南岛的气候和河流
一、海南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北部、中部气温低,南部气温高。
原因:冷空气南下时,受中部山地的阻拦。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中低周高
原因:地势中高周低
二、降水丰沛,时空差异大
降水分布:东多西少
原因: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
三、风灾频繁,弊利兼有
文昌琼海万宁等为海南岛的重风害区。
四、气候评价
优点:热量充足热带土地资源优势:天然大温室,最大的热带农业基地。
不足:风灾洪灾旱灾时有发生。
八、教学反思
1、通过“三亚为我国冬季避寒胜地”的悬念设置导入新课内容,引起学生积极思维。
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利用地图、板图设计问题逐一引导,通过问题引出结论,使整节课衔接严谨。
3、通过读图分析活动,提高引伸,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对所授知识延伸拓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棠上有讲有练,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5、分析海南岛的气候影响因素等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注重对所授知识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不是在死记硬背知识,而是在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用掌握的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体会到学习的价值,体会到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