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课题名称】:《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学习目标】:
1.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诗的意境,并能通过感受意境,提高古诗诵读的能力。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4.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的方法,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5.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祖国山水的特点,感受山水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风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吟诵复习:
1、激发感情: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很多名山大川,它们绚丽独特的景色,吸引着古人、今人流连忘返。

很多诗人,也用自己的诗词来赞美山川的壮美。

这样的古诗词,我们学过一些,请同学们想一想。

生:我们学过《山行》、《望庐山瀑布》,还有┄┄
2、复习吟诵:
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看看能不能帮大家回忆起什么?
出示课件幻灯片图片以及诗的题目,帮助学生回忆。

生:想起来了,我们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刘禹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学生回忆吟诵。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教课堂实录
【课题名称】:《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望庐山瀑布》、《望洞庭》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磨”。

3、通过体会字词,明确诗的意思;通过激发想象,领悟诗的意境;通过反复吟诵,领悟诗歌情感。

4、能通过理解诗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两首诗表达感情的方法。

5、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独坐敬亭山》:
1、范读感悟:
师:在我国的宣城,有一座山,叫敬亭山。

这座山山势不高,却因一首诗而出名,这首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板书诗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读了诗的题目,其中的那一个字给你印象最深。

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觉得“独”字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独:作者独自一人。

我觉得李白写这首诗时内心很孤单。

师:请同学们静心聆听这首诗。

试着感受诗人当时的心情。

师:请同学们看着图片中的诗句,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看课件联系诵读。

2、理解体会:
(1)简介作者,联系背景: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

我们以前也学过他的作品。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
生:(学生介绍李白的主要生平经历以及代表作等知识)
师:要准确的理解一首诗词,作者写作时的经历是必须了解的。

李白写了很多的优秀诗篇,每一首诗词,都是表达自己当时的感受。

那么,李白在写这首诗时,又有什么经历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课前预习,交流一下。

生: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内心非常孤独寂寞。

(2)、抓诗眼,明诗意:
①学习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师:十年的漂泊,一定是孤独的。

形单影只的李白,独自一人来到敬亭山时,他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朗读前两句诗,找一找答案。

出示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生:李白看到了天空的飞鸟,还看到了天上的白云。

师:天空的飞鸟原本是自由自在的,天上的白云也是悠闲自在的。

可是在李白的眼中,众鸟飞“尽”(板书“尽”),云也是“孤云”(板书“孤”),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词,再来说一说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生:鸟儿们纷纷飞走了,天上的白云孤单的留在天空。

②理解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鸟儿们纷纷飞走了,白云也渐渐的随风而去,这时候,这敬亭山中还有什么呢?
出示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生:最终,山中只剩了李白和敬亭山。

师:李白看着敬亭山,山似乎也在看着人,人与山相互陪伴,我们感受到的似乎不是温暖,是什么呢?
师板书“两不厌”和“只有”,请同学们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生:两不厌,就是互相看着不满足;只有,没有别的,只剩诗人和敬亭山。

师:解释得很准确,那么人与山互相陪伴之中,我们体会到的是李白的什么心情呢?
生:我觉得,李白此时身边没有人陪伴,连鸟儿和白云也都离开了,陪伴他的只有敬亭山,这时候诗人是多么孤单啊!
3、诵读悟情:
师小结:同学们的感悟很真实,这也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

就请同学们带着李白内心的这一份孤单,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二、教学《望洞庭》:
过渡:
师:洞庭湖,水域广阔,烟波浩淼。

美丽的湖水和湖边的景物相映成趣。

也是历代诗人描绘的景象。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美景。

板书诗题: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师:刘禹锡,也是唐朝的著名文人。

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他的诗。

你对这位诗人有什么了解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学生介绍刘禹锡的相关资料。

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2、范读感受:
师:请同学们听音乐范读,感受一下诵读这首诗时的速度和语气。

生: 听范读,可以小声跟读。

3、诵读悟情:
师:美丽的洞庭湖,在静静的月夜中更加令人神往。

请同学们读一读前两句诗,看看作者关注到了什么景物?
出示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作者看到了平静的湖面,照在湖面的月光
师:这两句诗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生: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师:在这铜镜般的洞庭湖中,还有一座君山。

作者又是如何写出君山的美丽的?
出示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生:远远望去,洞庭湖里的君山一片翠绿,仿佛白色的银盘中一颗翠绿的青螺。

师:请大家根据看着作者描绘的景色,试着添一添空,感受“遥望”“银盘青螺”,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比喻中的洞庭山水美景。

第二课时
【课题名称】:《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忆江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磨”。

3、通过体会字词,明确诗的意思;通过激发想象,领悟诗的意境;通过反复吟诵,领悟诗歌情感。

4、能通过理解诗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两首诗表达感情的方法。

5、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教学《忆江南》:
1、过渡释题:
师:板书课题,忆江南。

忆,在此当回忆讲。

这个题目,与前两首诗有所不同,有谁能根据预习给大家说说这个题目的特别之处?
生:“忆江南”为词牌。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2、听音乐《忆江南》,听老师范读,感受词的意境。

3、诵读悟情:
师:这首词的第一句就写到“江南好”,请同学们看看图片,读一读词句,寻找一下江南的“好”。

师:江南的风景是这样美丽,让作者的感情无法控制。

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句词,说说这句词的意思。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词的意思。

江南的美好景色,让我怎能不回忆江南?
体会体会,如果把问号改成句号行不行?这是什么用法?有什么好处?
4、指导背诵《忆江南》。

二、积累拓展: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环节优化课堂实录
【课题名称】:《古诗词三首》
【教学内容】:三首古诗词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磨”。

3、通过体会字词,明确诗的意思。

4、通过激发想象,领悟诗的意境;通过反复吟诵,领悟诗歌情感。

5、理解这三首古诗词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1、课前导入环节的评价。

课前导入的方法是采用的复习旧知,带动新知的方法。

在评价时,根据学生能否顺利回忆起《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三首学过的诗词,对学生的诗词积累情况进行评价。

2、课后延伸的评价:
知识迁移的评价,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搜集其他的同类诗词。

从学生搜集主动性、积累的效果两方面进行评价和统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