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 员 社 区 MEMBERS' COMMUNITY2009年12月19日,必定载入中国石油工业波澜壮阔的史册,成为长庆人永远的骄傲——这一天,长庆油田油气当量突破3000万吨,达到3006.06万吨,成为仅次于大庆油田的我国第二大油气田。
这是几代长庆人40年矢志不渝、艰苦创业,在“磨刀石上闹革命”取得的辉煌成果。
1. 技术创新撬开低渗透油层之门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长庆油田,横跨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五省区,属于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油气藏构造,号称“磨刀石”的致密油层占到含油层的近七成,经济有效开采的难度相当大。
要从如此致密的含油层中把原油“抠”出来,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开采难题。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在油田开发初期,“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严酷现实,使油田的原油产量在100多万吨水平上徘徊了10多年。
在低渗透油气藏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长庆油田依靠的是科技创新。
在深入探索、研究、总结的基础上,长庆油田坚持“三个重新认识”,即“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重新认识长庆低渗透、重新认识自己”,勘探思路由向延长组上部组合找油为主转向向延长组下部组合找油为主,由向下古生界找油转向向上古生长庆油田:中国第二大油气田的发展之路周昌印(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摘 要 始建1970年的长庆油田,针对世界上罕见的“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油气藏构造,不断进行艰苦探索,创下了一连串奇迹:20世纪80年代原油产量上升到百万吨,90年代达到500万吨以上;2003年油气产量达到1000万吨;2009年实现了3000万吨。
长庆油田以技术创新撬开了低渗透油层之门,以“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的理念加速油田工程建设,用数字化提升油田管理水平,同时走市场化路线,引进生产力,着力将油田建设成西部生态油气区,创造企业与地方和谐发展。
长庆油田走出了一条管理升级的发展之路,由一个百万吨的小油田快速发展成全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气田。
关键词 长庆油田 产量 技术创新 标准化 数字化 生态油气区·72·国际石油经济2010.3会 员 社 区 MEMBERS' COMMUNITY界找气,实施油气兼探,完成了从侏罗系到三叠系进而到多层系寻找油气富集区的勘探战略转移。
通过实施“1277”科技创新工程及一系列低渗透油田经济开发的主体技术,长庆油田实现了油气储量的快速增长和开发效益的不断提高。
例如,采用丛式井开发技术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减少了地面工程工作量;井网优化、超前注水、重复压裂等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油田开发的效益。
在此基础上,长庆油田形成了一整套有效开发“三低”油气田的主体技术、核心技术及配套技术系列,其中一些技术在国内甚至国际居领先水平。
正是在这样的“磨刀石”上,艰苦探索成为长庆油田永恒的主题。
面对“三低”油气藏,一代代长庆人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执着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誓言,创下了一连串奇迹:20世纪80年代原油产量上升到百万吨;20世纪90年代原油产量达到500万吨以上;2003年油气产量达到1000万吨;2007年油气当量一举突破2000万吨;2009年,长庆油田油气当量跨越3000万吨,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的第二大油气田。
2. 以“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加快油田建设速度在大发展的背景下,油田必定面临着由于规模迅速变大带来的一系列困难:工作量成倍增加,生产建设协作环节增多,管理幅度迅速变大。
要实现大规模高效开发,油田就必须化繁为简,做到低成本和高效率,长庆油田的标准化体系就是基于这个角度考虑的。
该标准化体系具体包括: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流程管理和标准作业程序。
近两年,长庆油田重点在建设层面推行标准化体系,包括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预算、规模化采购,不仅控制了建设投资、加快了建设速度、保证了建设质量,还提高了劳动效率、控制了人员增长。
长庆油田在投资规模、建设工作量都达到历史高峰的情况下,用一整套符合长庆地下油气开发和地面建设、并优化简化需求的标准设计文件,统一油气田开发工艺和流程布局,统一井组、井站建设规格标准,使油气田建设按照“组装”、“复制”的模式低成本扩展,成倍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
例如,建成一座集气站只用一个月,建成一个联合站不超过三个月,建成一座大型天然气处理厂只需半年。
这样的建设速度证明了“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的理念在油气田地面建设中显示出的强大活力,它的实施优化了地面建设资源配置,解放了建设过程各个环节的生产力。
长庆油田还把标准化由建设层面向管理层面、执行层面覆盖,着力完善标准化体系。
在机关管理层面推行流程化管理,达到管理目标化、业务流程化、工作规范化;在操作层面推行标准作业程序,固化操作员工作业行为,提高操作员工安全生产和工作效率。
3. 数字化提升管理水平长庆油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传统石油企业管理水平,建立起以基本生产单元过程控制为核心功能的生产管理系统,以公司层面生产指挥、调度、安全环保监控为核心功能的生产运行系统,以油气藏经营管理为核心功能的决策指挥系统,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高了管理效率。
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长庆油田通过数字化这只“妙手”,在油气田生产前端实现了自动投球、电子巡井、电子路卡、电子执勤、系统预警报警、生产流程智能诊断、系统自检、站点智能控制和功图计量等功能。
对老油田采取保留、增加、配套、升级的方式进行数字化改造,从而使数字化在长庆的新老油气田都开花结果,催生了长庆油气井站现场管理的全新模式,实现了生产组织方式和劳动组织架构的深刻变革。
目前,长庆千里油气区的数千余口油、气、水井和站库、长输管道的诸多生产及管理要素,通过数字化集中在鼠标的控制下,将油气田的开发管理,由过去的“守株待兔、大海捞针”变成了“精确制导、准确打击”。
采油工足不出户,在监控室就可实现油井的动态管理工作,也使决策者在千里之外如在现场,数字化成为油田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4. 巧走市场路,引进生产力按照中国石油的发展规划,大发展的长庆油田,每年需要近800部钻机、400余套试油(气)机组、250多支地面建设队伍以及20多万人的规模参加会战。
如此大的资源量,不要说长庆油田,就是在中国石油内部也不好解决。
2010.3 国际石油经济·73·会 员 社 区 MEMBERS' COMMUNITY长庆油田以“市场化”破解发展难题,以中国石油专业队伍为主体,社会资源共同参与,集中数倍于自身的优势资源,组织起大规模的油气会战。
1000余部钻机、500多套试油(气)机组和300余支地面建设队伍、20多万参战人员汇聚在鄂尔多斯盆地,进行着我国规模最大的油气产能建设。
同时,以覆盖油气田生产、建设、管理各个领域标准化体系,实现了建设速度、建设质量“两提高”,安全风险、投资成本、劳动强度的“三降低”,确保了油田建设的安全。
5. 着力建设西部生态油气区长庆油田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大部分油气区处在水土流失的重点防治区。
在加快发展的同时,长庆油田把建设生态油田、绿色油田放在重要位置。
自2001年以来,油田共投资了40多亿元实施油气区生态工程和援建地方民生工程,做到油气生产与环境保护工程同规划、同设计、同部署、同施工、同验收和同考核。
长庆油田油气区域内有绿色的草原、秀美的山川和密集的人群,有近千万名群众常年与油区共享一片蓝天。
在油气产量持续增长的同时,长庆人把节能减排工作列入与油气上产同等重要的位置。
针对油田生产耗水、耗电量多,废水、废气排放量大的实际,长庆油田及时采取“四大节能工程”:开展了以电力系统优化,绿色照明,以及采油、注水、输油系统调整优化为主的综合节电工程;以“以气代油”、“以煤代油”、集输系统密闭混输、密闭储油为主的节油工程;以燃气发电机组、轻烃回收利用、伴生气集中发电为主的节气工程;以采出水处理回注、锅炉凝结水回收为主的节水工程。
按照新的节能规划,2008-2010年,长庆油田将投资2.6亿元,重点在节电、节水,提高集输、热力、加热效率和淘汰更新低效高耗能设备上做文章,把好节能降耗的源头关。
投资项目实施后,每年将节约能源折合4.6万吨标准煤。
当油气田生产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长庆油田首先给环境保护让路。
近两年,为减少对生态敏感区的影响,长庆油田对油气田设计好的图纸重新进行井站选址和改变管道走向达100多次。
目前,长庆油田分别安装采出水处理设施128套和废气处理设施40套(含2套硫黄回收装置),并在陕北和陇东油田建成1座含油污泥处理厂和1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实现环境保护从天空到地面、从地上到地下、从液态到固态的深层延伸。
2006年,长庆油田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延安王窑水库一级保护区域内的102口油水井实施永久性封堵,改迁13座集输站点、26条集输油管线,并投入150多万元建成王窑水库环保视频监控系统。
在长庆油田公司生产指挥中心可以看到,4套视频监控装置将水库周围及上游50千米范围内的一草一木全部“搬进”计算机,实施24小时监控。
油田虽然为此直接增加开支10多亿元,但保证了延安30万人的饮水安全。
长庆油田还坚持建设与治理并重、开发与环保同步的原则,兴建了王窑、侯市、杏河等5个环保示范区;建成了“中国石油长庆林”和“长庆采一生态林”,成为企地和谐共建“绿色延安”的标志性工程。
根据不同油气生产区域的环境,长庆油田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环境治理办法,力争以最少的投入获取环境保护上的最大收效。
目前,长庆油田已形成以避免井场施工给环保可能造成危害的“黄土塬生态保护模式”,以让荒漠戈壁的气田开发后能尽快进行植被恢复的“沙漠生态保护模式”,以不让河流、水库和自然保护区受到污染侵害的“敏感区生态保护模式”,以在林缘地能进行油林共建的“林缘地生态保护模式”。
这四种模式成为长庆油田建成生态油气区的法宝。
6. 创造企地和谐,凝聚发展动力长庆油田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国有企业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与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和山西各地政府建立“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新型企地关系,修水库、筑公路、建电厂、建希望小学、培育万亩碳汇林、再造秀美山川,实现了“共建、共荣、共赢、共享”的和谐发展新格局。
长庆油田的油气藏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落后的“老、少、穷”地区,但长庆油田开发到哪里,就把“保护环境、造福群众”的社会责任延伸到哪里。
长庆油田积极支援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人畜饮水、生态建设、教育事业、扶贫、抗旱、抗震救灾等民生工程,在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促进和带动了地方施工、建材、贸易、物流、劳务输出、餐饮等相关产业和行业·74·国际石油经济2010.3月 度 扫 描MONTHLY REVIEW2010.3 国际石油经济·75·政策要闻(2010年2月)俄罗斯自2月1日起上调石油出口关税俄罗斯从2月1日起将原油出口税提高约1.4%,由每吨267美元上调至270.79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