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矩阵012301120⎛⎫⎪ ⎪ ⎪-⎝⎭的秩为()A.0B.1C.2D.31.D 【解析】0121201201203013010610121200120120011---⎛⎫⎛⎫⎛⎫⎛⎫⎪ ⎪ ⎪ ⎪→→→ ⎪ ⎪ ⎪ ⎪ ⎪ ⎪ ⎪ ⎪--⎝⎭⎝⎭⎝⎭⎝⎭,则该矩阵的秩为3。
2.当0x x →时,与0x x -是等价无穷小的是()A.sin(x-x 0)B.0x x e -C.(x-x 0)2D.ln|x-x 0|2.A 【解析】当0x x →时,sin(x-x 0)与x-x 0是等价无穷小。
3.下列四个级数中发散的是()A.11n n ∞=∑ B.211n n ∞=∑C.()111nn n ∞=-∑ D.()2111n n n ∞=-∑3.A 【解析】对于P-级数11n n ∞=∑,当p ≤1时,发散,p>1时收敛,故A 项发散,B项收敛;()111nn n ∞=-∑与()2111n n n ∞=-∑属于交错级数,收敛。
4.下列关于椭圆的叙述,正确的是()A.平面内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动点轨迹是椭圆B.平面内到定点和定直线距离之比为小于1的常数的动点轨迹是椭圆C.从椭圆的一个焦点出发的射线,经椭圆反射后通过椭圆的另一个焦点D.平面与圆柱面的截面是椭圆4.C 【解析】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常数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动点轨迹是椭圆,A 错;平面内到定点和定直线(顶点不在定直线上)距离之比为小于1的常数的动点轨迹是椭圆,B 错;平面与圆柱面的截面是可能是长方形、圆椭圆,D 项错误。
故选C 。
5.以下多项式是二次型的是()A.22122332x x x x x +++B.22212312x x x x +++C.221233231x x x x -++ D.212313324x x x x x +-5.D 【解析】212313324x x x x x +-对应的二次型矩阵为302001210-⎛⎫⎪ ⎪ ⎪-⎝⎭。
6.已知随机变量X 服从正态分布N ()2,μδ,假设随机变量Y=2X ,Y 服从的分布是()A.N ()22,2μδB.N ()24,4μδC.N ()22,4μδ D.N ()2,μδ6.C 【解析】X~N ()2,μσ,Y=2X ,则E(Y)=2E(X)=2μ,D(Y)=D(2X)=4D(X)=42σ,故Y~N ()22,4μσ。
7.“矩形”和“菱形”的概念关系是()A.同一关系B.交叉关系C.属种关系D.矛盾关系7.B 【解析】“矩形”和“菱形”的外延中都包含正方形,因此属于交叉关系。
8.下列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A.线段B.正五边形C.平行四边形D.椭圆8.B 【解析】如果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度,旋转后的图形能和原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正五边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7分,共35分)9.将平面曲线y=x 2分别绕y 轴和x 轴旋转一周,所得旋转面分别为S 1和S 2。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分别写出曲面S 1和S 2的方程。
(2)求平面y=4与曲面S 1所围成的立体图形的体积。
9.【解析】(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y=x 2绕x 轴旋转,则x 不变,将y 变为,代入可得21:S x =。
绕y 轴旋转,y 不变,将x 换成将其代入可得222:S y x y =+。
(2)244008V dy ydy πππ===⎰⎰。
10.据统计,在参加某类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生中,有60%是本专业考生,有40%是非本专业考生,其中,本专业考生的通过率为85%,非本专业的考生的通过率是50%。
某位考生通过了考试,求该考生是本专业考生的概率。
10.【解析】该考生通过考试的概率P 1=60%×85%+40%×50%=0.71,该考生是本专业考生的概率是P=60%85%510.7171⨯=。
11.在平面有界区域,由连续曲线C 围成一个封闭图形,证明:存在实数ξ,使直线y=x+ξ平分该图形的面积。
11.【解析】证明:设y=x+ξ与该图形相交,将其面积分别分为S 1和S 2,则S 1-S 2是关于ξ的连续函数,记F(ξ)=S 1(ξ)-S 2(ξ),所以F max =S (S 为封闭曲线的面积),F min =-S 。
根据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所以一定存在ξ,使F(ξ)=0,即S 1(ξ)=S 2(ξ),此时y=x+ξ平分S 。
12.给出平行四边形和实数的定义,并说明定义方式。
12.【参考答案】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定义方式为属加种差定义法。
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定义方式为外延定义。
13.请用韦达定理简述设置选学内容的意义。
13.【参考答案】对于选修课来说,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韦达定理为例,韦达定理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根的判别式是判定方程是否有实根的充要条件,韦达定理又很好地解释了根与系数的关系,无论方程是否有实数根,根据韦达定理公式都能快速地求出方程两根的关系,因此韦达定理应用广泛,在初等数学、平面几何和解析几何等知识中均有涉及。
三、解答题(本大题1小题,10分)14.线性空间R 3中,已知向量1α=(1,2,1),2α=(2,1,4),3α=(0,-3,2),记{}{}11223|,,|V R V k k R λαμαλμα=+∈=∈。
令{}31122121122|,,,V t t t t R V V ηηηη=+∈∈∈。
(1)求子空间V 3的维数;(2)求子空间V 3的一组标准正交基。
14.【解析】(1)因为{}31122121122|,,,V t t t t R V V ηηηη=+∈∈∈,由题意可得123121121121=2140-320-320-320-32000ααα⎛⎫⎛⎫⎛⎫⎛⎫ ⎪ ⎪ ⎪ ⎪→→ ⎪ ⎪ ⎪ ⎪ ⎪ ⎪ ⎪ ⎪⎝⎭⎝⎭⎝⎭⎝⎭则1α,2α线性无关,所以dim(V 3)=2。
(2)由题(1)可知1α,2α为V 3的一组基,所以将1α,2α正交化,令()()()121122111,2581,2,1,,,333βαβαβαβββ⎛⎫===-=- ⎪⎝⎭,将12,ββ单位化,可得V 3的一组标准正交基126266293593893,666939393ηη⎛⎛==- ⎪⎝⎭⎝⎭。
四、论述题(本大题1小题,15分)15.数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
(1)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说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2)阐述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
15.【参考答案】(1)在导入部分,通过数学史中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发现地板中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情境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在新课讲授阶段,通过运用赵爽弦图对勾股定理进行证明,由求边的关系转化到求面积的关系,这其中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在用面积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中,通过移、补、凑、合,使得面积不变,向学生展示割补原理并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在巩固练习阶段,通过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小结阶段,让学生寻找有关勾股定理的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①数学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文化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数学命题、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还包括数学思想、数学意识等内容。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数学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这也符合了新课改的要求,数学文化中的历史文化和故事均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③数学文化有利干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还在于它的应用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有意识的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增强数学的应用性,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生活中各个领城中都要用到。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0分)16.案例:某学校的初二年级数学备课组针对“一次函数”,拟对“兴趣班”的学生上一次拓展课,经过讨论,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①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解析式y=kx+b (k ≠0)中参数的含义;②探索两个一次函数图像的位置关系。
【教师甲】先出示问题:一次函数图象是直线,两个一次函数表示的直线平行时,它所对应的一次函数解析式中参数k 有什么特点呢?然后得出一般结论:若函数y=k 1x+b 1(k 1≠0),y=k 2x+b 2(k 2≠0)表示的两条直线平行,则有k 1=k 2,接着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体会参数k 的含义。
【教师乙】同一坐标系下,作一次函数图象,体会k 的含义。
画y=-x+1,y=-x+2;113,122y x y x =-=+,观察每组位置关系,体会k 的含义。
问题:(1)对该备课组拟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评析;(2)分析甲、乙教学思路的特点。
16.【参考答案】(1)本次课为拓展课,针对的是兴趣班的学生。
评析分为以下几点:①该备课组所拟定的目标,目标主题正确,行为动词恰当。
②就知识与技能目标而言,进一步理解参数含义符合拓展课的需求以及兴趣班的学情,而探索两个函数图象的关系体现了本节课的具体过程;就过程与方法而言,有过程却无明显的方法体现,这一点目标拟定有所不足。
③三维目标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是兴趣班学生的拓展课,一定要体现出学生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该备课组所拟定的目标在这一点也没有具体体现。
(2)教师甲先出示了问题,之后给出了“平行直线中一次函数解析式中k值相等”的结论。
这种设计思路是为了让学生直接对问题的结论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产生一定的认知,再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参数k的含义,这样也对结论进行了巩固。
但这样的设计思路也有一些不足,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性,在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是有所缺陷,启发性有些不足。
教师乙在授课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参数k的含义,而是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到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先将学生分组,进一步合作画图归纳总结出答案,使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了数学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思想方法,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六、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17.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后,某老师设计了一个教学目标;①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②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开判定定理解决问题;③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