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题库

马哲题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派别的唯一标准是()A 是否坚持辩证法B 思维能否反映存在C 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D 思维与存在能否同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条件是()A 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B 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准较之以前有很大提高C 世界地理大发现D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的尖锐化3、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 理在气中,理随事变C 富贵在天,死生由命D 理在事先,事随理变4、世界观是()A 人们对世界的看法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C 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D 人们对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5、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A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C 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D 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6、“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A 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B 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C 唯心主义的观点D 诡辩论的观点7、在我国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

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B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D 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8、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A 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A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 实践——认识——实践C 概念——判断——推理D 感觉——知觉——表象10、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是以最普遍的范畴及其构成的逻辑体系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形态。

D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由Philein 和Sophia二词组成,意为爱智慧。

2、唯物主义形态的发展经历了()A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 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C 庸俗唯物主义D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E 辩证唯物主义3、下列说法中,表示时间一维性的有()A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B 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C 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D 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E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4、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A 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B 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C 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D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E 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5、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的形式的有()A 概念B 感觉C 知觉D 推理E 表象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实践:2、规律:3、本质:4、感性认识:四、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8分)1、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2、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因此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是什么?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缺陷。

5、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什么?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关系并说明在实际决策中应如何把握这两个原则。

2、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把握辩证的否定观有什么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B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作为划分标准的是()A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C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D 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法国的启蒙哲学C 美国的经验论哲学D 德国的宗教改革理论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是()A 矛盾的同一性B 矛盾的斗争性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D 外力推动4、法国生物学家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基础,这种观点的哲学基础()A 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的观点B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C 机械决定论的观点D 实事求是的观点5、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A 反映论B 先验论C 不可知论D 可知论6、“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个命题表现的哲学思想是()A 承认事物是变化的B 承认事物的变化是灵活多样的C 是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D 是辩证法的运动观7、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下列命题中未能表达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的有()A 意识就是物质B 意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C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D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不会与物质本身完全一致8、“世上没有永恒的事物,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历史的,暂时的。

”这句话表现的哲学思想是()A 唯物主义的B形而上学的 C 符合发展观点的唯物辩证法 D 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观点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运动变化性B 客观实在性C 具体性D 可感知性10、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 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 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 相互依存的关系D 服务与被服务的价值关系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规律具有()A 客观性B 必然性C 稳定性D 重复性E 深刻性2、下列问题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是()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C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D 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E 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问题3、真理的客观性是指()A 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B 真理是由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客观化精神C 真理所包含的内容是客观的D 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E 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4、下列选项中,属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的有()A 人到中年B 从古猿到人C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D 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革命根据地E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5、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A 对认识具有动力作用B 对认识具有诱导作用C 对认识具有调节作用C 对认识具有建构作用D 对认识具有验证作用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矛盾:2、度:3、内容:4、真理:四、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4分,共8分)1、“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说明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2、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怎样的?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3、人工智能的出现有什么意义?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5、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2、分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C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绝对与相对的关系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理论和实际的关系D.“科学之科学”与一般科学的关系2、世界观就是人们对()A.自然界的总的观点B.人类社会的观点C.各种具体科学的观点D.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 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观点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 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 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5.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主要区别在于()A.人化自然有属人的性质,自在自然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属人的性质B.自在自然是既成不变的,人化自然是随着人的实践而变化的C.人化自然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自在自然则没有经过人的实践改造D.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前提,在人的实践中向人化自然转化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A、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B、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7、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是:()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B、事物变化的显著与不显著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8、假象是指()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C.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10、“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指()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科学技术是生产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是否认:A、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B、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C、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的统一D、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方式的统一13、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B、劳动资料;C、劳动者;D、生产管理;14、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5、劳动者是指()。

A、一切人;B、青年人;C、从事活动的人;D、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并从事劳动的人。

16、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总和B. 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一定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的总和1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是()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有无穷的智慧C.人们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承担者D.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18、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由(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