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哲考试试卷 试题 大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大题

马哲考试试卷 试题 大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大题

马克思哲学考试大题(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一方面,物质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不同表现,因而物质世界呈现出多样性。

另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中又有统一性,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系统等都是相互联系的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质一观点的意义坚持这一基本观点,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既然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官同客观相符合,认识与实际相一致;既然物质世界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和发展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切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实现主观同客观、认识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然物质世界的运动不是杂乱五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认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使实践活动符合客观规律。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3. 内外因原理及其关系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内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但在一定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

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失败。

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与区别a.共同点: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b.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有着原则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根本缺陷是离开人类社会实践来观察和理解认识问题,第二个根本缺陷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总之,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应,使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6.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7. 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作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规定者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服务方向上看,上层建筑既要千方百计地维护新的经济基础。

第二,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实现对经济基础服务的。

第三,从服务效果上看,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阻碍、破坏作用。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是由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8. 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9. 简述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她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他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他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他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0. 意识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11. 简述两种发展观及其对立的表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不同世界观。

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内部矛盾和否认内部矛盾的对立。

12. 量变与质变及其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总之,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13. 辩证否定的性质和特点,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具有的重要意义a.首先,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其次,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

其二,它是联系的环节。

再次,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

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b.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既不要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要简单的否定一切,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于传统文化,要批判的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

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要以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成果。

与此同时,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

记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直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包括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意义: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15.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第二,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又具有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具有两层含义:第一,从广度上看,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上看,认识有待于深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和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其次,相对真理事项绝对真理转化的。

真理是一个过程,它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中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两方面的统一,就会陷入绝对主义真理或相对主义真理观。

绝对主义真理观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相对主义真理观只看到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哲学基础,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它正确的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经过一百五十多年实践证实了的真理,因而它具有绝对性。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又具有相对性。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要求“与时俱进”,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把马克思主义当成教条主义16.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方面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被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

其主要表现在: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三,社会意识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最突出表现。

17. 简述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基本构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三、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生产关系系统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他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系统的性质,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决定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

18. 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生产力系统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准备性因素和渗透性因素。

19.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作用: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内容决定形式。

其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性质相适合时,它就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时,它就会严重的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

生产力是活跃易变的,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着一定生产关系是否产生及其具体形式,决定着生产关系是否变革及其方向。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