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羲之典故五则

王羲之典故五则

王羲之典故五则王羲之典故五则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成换鹅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巧补春联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

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

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

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

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

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不避之字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

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

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

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道教情缘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

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

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

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

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

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

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

《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

”《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

《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关于王羲之的故事王羲之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书法大家,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

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

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

王羲之因为这样的出身,一出仕便为秘书郎,后为庾亮的参军,再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最后做到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所以人们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

《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美谈。

晋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汇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

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

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坦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

”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从这则逸事上看,王羲之从小就具有旷达的性格,很少为一些小事戚戚于心。

也许这就是他的书法雄浑开阔,具有自由气象、潇洒神态的原因之一罢。

也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坦腹”、“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王羲之因为少有美名,朝廷公卿都喜爱他的才干,屡次征召为侍中、史部尚书等职,他都坚辞不受。

他不喜当官、更喜欢清静。

但是当他不得已而任官时,他又决不尸位素餐。

他在任职期间,曾对宰相谢安和参与朝政的殷浩等人发青过重要而切实的政见。

他还对饥民开仓赈济。

这些都说明他不慕荣利但为人正直的品格。

王羲之从小爱好书法。

幼年时他曾跟随姨母,着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过书法。

渡江后,他又学习了前辈书法大师李斯、曹喜、张芝、张昶、蔡邕、锺繇和梁鹄等人的书法。

这使他的书法融合各家所长,自成一家。

再加上他的家族中擅长书法的人济济一堂,父辈王导、王旷、王异等都是高手,这对他的书法学习的帮助也是极为显着的。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

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王羲之的书法刻本很多,像《乐颜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楷书作品,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他的行草书传世墨宝有《寒切贴》、《姨母帖》、《初月帖》等十余种。

这些墨宝虽然是唐人双勾廓填摹本,但也都不失为难得的珍品。

他的行书《快雪时晴帖》只有二十四个字,被清乾隆皇帝列为《三希帖》之首。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着名的代表作。

从文学的角度,它文字优美,情感旷达闲逸,是千古绝妙的好文章。

从书法的角度,它被誉为法贴之冠,被各代名家悉心钻研。

王羲之还善于绘画,是历史上比较早的兼精绘画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夫人郗氏和他的七个儿子都善于书法,是一个闻名于世的书法世家,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尤其是他的小儿子王献之,继承父学,且进一步独创天地,字画秀媚,妙绝时伦,以至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而他享有“书圣”的美誉。

王羲之忧民疾苦,慈悲为怀。

有一天,王羲之上街游玩,看见一位老奶奶提着一篮白扇子忧愁地叫卖。

王羲之上前一打听,原来老奶奶一家老小靠这个小本生意过活。

可谁知道,没有一个人买她的扇子。

王羲之劝老奶奶不要着急,然后就让老奶奶拿出她所有的白扇子,在扇子上题了字。

老奶奶一开始很生气,这人怎么在她的扇子上乱涂乱画呢?王羲之告诉她只要她大声吆喝这是王羲之写的字,每把扇子100钱,肯定会有人来买的。

老奶奶将信将疑地吆喝着,果然,一篮扇子便被抢购一空。

老奶奶十分感激王羲之,但是当她四下寻找时,已经不见他人影了。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一次,王羲之吃饭时,用筷子在桌上划字,把酒杯撞翻了。

他就用手指头蘸(站zhàn)①着酒写字,饭都忘了吃啦。

他的第七个小儿子王献之见到哈哈大笑,说爸是个“字疯子”。

他妈听见了,说道:“儿呵,只要功夫深,‘泰山顶,高不过脚面儿’②。

你爸苦苦下功夫,书法一定会胜过古人的呵。

”这时,王献之认为自己的字已经写得很好了,他快活地问道:“我的字再写三年也够好了吧?”王羲之听了没作声。

妈听了,摇摇头说:“远哩!”王献之又问道:“五年行了吧?”妈还摇摇头说:“远哩!”王献之气得跳了起来,问道:“究竟写多久,才行呀?”王羲之听到这里,站起来,走到窗口,用手指着院心的大水缸说道:“你呀,能写完这十八大缸水,字儿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

”王献之听了心里不服,下决心显点本领给爸看。

他跑进书房,拿起笔来,决心打头重来,先练基本功。

就天天照着爸爸的字练笔划,只练些横、竖(述shù)、点、撇(piě)、捺(纳nà)。

这样足足写有两年,捧来给他爸看。

他爸望望又没作声。

给妈看,妈说道:“唔,有点象铁划③了。

”王献之这番回到书房,天天光练钩。

又足足写了两年,捧来给爸看,爸望望没声响。

给妈看,妈点点头说道:“有点象银钩④呐。

”第五年,王献之这才开始天天练字,足足写了一两年,把字都捧出来给爸看。

王羲之拿过来翻了一翻,仍然摇头叹气没声响。

只是见到字里面有个“大”字,嫌架势上紧下松⑤,于是在下面点了一点,成为“太”字了。

王献之又把所写的字捧给妈看。

他妈把字放在桌子上,一张一张看了三天才看完,最后叹口气道:“我儿写字两千日,只这一点象羲之。

”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啦,原来妈妈指的那一点,就是爸爸加在“大”字下面的那一点呵!王献之这才感到自己的字不行呵。

于是烦闷闷地走出门外,在路上低着头走,心里有点不舒坦!不觉来到城门口,见到有位老婆婆在烙单饼卖。

哈,怪呵!只见她烙好一张饼,就用竹筷挑起,从肩头往后面撂⑥,一下子就撂进背后的竹匾里去了。

匾里一张张单饼叠得齐齐整整,有尺把高哩!王献之看得惊讶(亚yà)极啦,问道:“老婆婆老婆婆,你连头都没回过去望一望,这饼儿,怎么撂得这样准呵?”老婆婆笑笑道:“没什么,也不过象王羲之写字,熟练罢了。

”王献之一想,对呀,可不是这样吗?于是急忙忙跑回家,一头栽(灾zāi)进书房里,天天安心下苦功练字了。

有一次,王羲之来到书房,悄悄走到王献之身后,猛然间拔他手里的笔杆,没拔动。

王羲之大喜,他知道王献之写字有了手劲啦,于是悉(希xī)心⑦教导他习字,写了一本《乐毅论》⑧让他临摩。

到后来,王献之完完全全写光了十八大缸水,也成为我国一个着名的书法家啦。

人们把他与王羲之合称为“双王”,称王羲之为“大王”,叫王献之为“小王”。

不过“大王”和“小王”写的字,功夫还是有差距的。

一次,王羲之到京城去,临走的时候,在墙上写了几个字。

王献之等爸走了以后,连忙把墙上的字擦掉,自己照样写了几个字在原来的地方。

自己左看右看,认为很不错了,象得很呢。

等到王羲之从京城回来,又经过这儿,见到墙上的字,反复仔细端详⑨了一会儿,叹道:“咳,我临走的时候,真喝得太醉了,竟然写出这样的字来!”王献之在一旁听到,惊得说不出话来,这才不敢骄傲,更加努力地老老实实练字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