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秋季中医饮食养生保健之道

秋季中医饮食养生保健之道

中医药秋季养生行动健康宣传指引
为全面推进健康长春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秋冬季节养生保健的优势,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制定中医药秋冬季养生计划如下:
一、开展秋季中医养生预防流感活动
为在社区中有效控制流感疫情流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简、便、验、廉、效”的作用,结合健康长春行动计划,组织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秋季中医养生知识普及活动
(一)预防流感中医饮食
饮食宜清淡,少食膏粱厚味之品(易化生积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简单、美味的小药膳,对预防流感也有帮助。

二白汤:葱白15克,白萝卜30克,香菜3克。

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姜枣苏叶饮:苏叶3克,生姜3克,大枣3个。

生姜切丝,大枣切开去核,与苏叶共装入茶杯内,冲入沸水200—300ml,加盖浸泡5—10分钟趁热饮用。

桑叶菊花水:桑叶3克,菊花3克,芦根10克。

沸水浸泡代茶频频饮服。

薄荷梨粥:薄荷3克,带皮鸭梨一个(削皮),大枣6
枚(切开去核),加水适量,煎汤过滤。

用小米或大米50克煮粥,粥熟后加入薄荷梨汤,再煮沸即可食用,平时容易“上火”的人可吃。

荸荠、百合、梨等具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可以适当食用。

鲜鱼腥草30—60克,蒜汁加醋凉拌。

鲜败酱草30—60克,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鲜马齿苋30—60克,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

若口鼻干燥较重,可以棉签蘸香油外涂,具有润燥的功用。

(二)预防流感中医药物配方
1.成人
(1)桑叶10克白茅根15克金银花12克
功能:清热宣肺
适应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

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2)苏叶10克佩兰10克陈皮10克
功能:健脾化湿
适应人群:面晦无光,常有腹胀,大便偏溏
煎服法:每日1付,清水煎。

早晚各一次,3—5付为
宜。

(3)大青叶5克紫草5克生甘草5克
功能:解毒清热
适用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

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建议不同人群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连续服用3剂,在感冒流行期间可再服用3—5剂。

在流感流行期间可广泛服用。

2.儿童
藿香6克苏叶6克银花10克生山楂10克
功能:清热消滞
适应人群:儿童易夹食夹滞者。

此类儿童容易“上火”,口气酸腐,大便臭秽或干燥。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

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二、开展中医养生知识普及活动
秋天是收获季节,也是人们调养身心的大好时节。

从中医养生角度讲,秋季养生不仅能防治秋季常见病、多发病,还能增强人体对秋季之后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改善体质。

为让广大群众了解中医、相信中医、使用中医,我局将组织
各级中医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大讲堂进社区活动。

(一)秋季饮食注意
1.吃蜜不吃姜
蜂蜜有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

另一方面,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

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

除蜂蜜外,也可多进食些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秋燥带来的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肌肤失去光泽、肠燥便秘等身体不适症状也能得到缓解。

2.开胃三宝:萝卜、鸭肉、糯米粥
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

萝卜和鸭肉也是人们熟知的适合秋天吃的食物,有润燥的功效。

女性可多吃些百合,能达到润肺养阴的效果。

总体来说,秋季更应注意饮食中食物的多样性,特别应多吃耐嚼、富含纤维的食物。

进食时,应细嚼慢咽,既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完全吸收,又能生津润燥。

3.吃“果”不吃“瓜”
在秋季有“秋瓜不肚”的说法,因为瓜类多属阴寒性质,
多吃会伤脾胃,因此应少食。

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

秋季最提倡吃的是梨。

此外,老年人还可吃苹果、龙眼、葡萄等水果。

(二)秋季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八忌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必要。

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八忌:
1、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

如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2、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

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

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3、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

4、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
养,而且味美可口。

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

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5、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

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

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6、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

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7、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专服某一种补品,继而又从多
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

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

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一补到底。

8、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

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三)秋季调养身心养生重点
1.宜早睡早起。

秋季天气转凉,地气清爽,人们宜早睡早起,这样可使心境安逸安静,神气收敛,避免肺气受燥邪的损害,保持肺的清爽功能。

2.宜秋冻。

秋季日夜温差较大,早晚气温较低,健康人不可顿添厚衣,宜稍穿薄衣,稍带寒冷,民间有“春捂秋冻”即是此意,适当地“冻冻”,有利于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3.宜宁志。

秋景凋零肃杀,易引起伤感忧郁的情绪。


此,要注意保持心情宁静,在秋高气爽时,不妨外出旅游,登高望远,陶冶情操,增进健康。

4.调饮食。

秋季的饮食宜清润,避免老姜、生葱、生蒜、胡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香燥之品及熏烤、肥腻之食,要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荠、橄榄、百合、银耳、萝卜、鳖肉、乌骨鸡、鸭蛋、豆浆、乳品等。

其中甘蔗、梨虽可以清肺润燥,但由于梨、甘蔗性寒,脾胃虚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