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曾奇峰 第六讲 神经症的动力性解释

曾奇峰 第六讲 神经症的动力性解释

第六讲:神经症的动力性解释曾氏语录:1. 所谓个性就是,总是犯同样的错误,直到别人不再认为那是错误的一种境界;2. 一个人早年的时候被不喜欢,成年后就勾引别人不喜欢;Note:1. “青少年”:某香港心理学家:“青少年是工业社会制造的怪物,古代没有青少年这个说法”;2. 曾奇峰:学习中能够享受攻击性和性驱力的满足,学习对个人来说就不是一种虐待,否则学习就是浪费或者虐待;(青少年的同一性,现在翻译成认同,认同涉及到很多方面:身体认同、性别认同、文化认同等几十种)3. 肥胖既是力比多的压抑,也是攻击性的压抑的后果;4. 对只跟女孩玩的男孩的分析:这也是性压抑;也只有在精神上把自己完全阉割的人才可以出入女孩堆里面而没有焦虑;也是攻击性的压抑,刻意回避与男孩相处时不可避免的一些竞争;但一个正常的男孩,因为对自己的性的欲望的焦虑,而会有意回避女孩;(关于性别认同)(青春期有好多孩子都认为自己不应该是这个性别,比方说好多女孩认为自己应该是男孩,有好多男孩,因为父亲的缺失或者其他什么问题,让自己不要变得太男人的人。

举例:一个单亲家庭的妈妈,带着儿子相依为命。

爸爸基本上不出现,妈妈给医生说这个孩子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太肥胖,身高1米65,体重是200多斤。

第二个问题就是学习成绩永远是倒数第一名。

第三个问题就是只跟女孩子玩,不跟男孩子玩。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让自己长那么多脂肪,实际上女孩子在青春期为生孩子做准备的,然而如果一个男人长这种无效的肉,实际上是相当于向女性认同,就是我不是男人,也是一种性压抑,相当于用自己一身的脂肪告诉女孩说,我跟你是一样的我没有肌肉,我没办法保护你,你就不要来找我吧。

这就是性压抑,力比多的压抑,同时也是攻击性的压抑。

因为他这个时候要用很多的肌肉来承受自己的重量,要是跟别的男孩子打架就差一些,被别人打倒比较容易。

第二个问题是,他的学习成绩永远倒数第一。

这也是性压抑,因为一个男人要吸引女性的注意,他需要让自己变得优秀,女人会本能的要找优秀的,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很好的适应的种子,在自己的身体里面生根发芽,但是这个男孩显然在用这种方式说,你不要找我,我的种子不好,因为我在跟别人的竞争中间永远都是失败的。

同时也是攻击性的压抑,如果每一次考试我都是正数第一的话,就相当于把全班人都攻击了,但是如果我永远都是倒数第一名,相当于我永远都在被别人攻击。

第三个问题,他只跟女孩玩,这也是性压抑。

也只有在精神上把自己完全阉割的男人,才可以出入女孩堆里面,而没有焦虑,但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他因为对自己的性的欲望的焦虑,他会有意的回避女孩,所以他跟女孩在一起真的是表示他被阉割的非常非常厉害了。

只跟女孩玩也是攻击性被压抑的表现,因为如果一个男孩子跟另外一群男孩子玩的时候,他们之间不可避免的有体力和智力的竞争,但是他受不了这个,所以他逃避,就只跟女孩玩,他们之间是没有很大的竞争的。

)5. (关于身体认同)青少年因身体发育(小胳膊小腿的长大和生殖器的长大)而产生“我不是以前那个我了”的感觉时,双亲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矛盾的,因为这不能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希望他们长大还是长不大;(因为父母亲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永远都是矛盾的,你如果不长大,我们会很和谐,因为你会听我的,你很乖,但是你长大了呢,我就没有办法控制你了。

但是父母嘴巴上又是说,希望孩子能尽早懂事,然后自食其力等等,这个会导致青少年的自我认同的障碍,长大不长大都有意见,都不对。

)6. 孩子的社会化表现:父母的话不再是权威,老师的话可以是“圣旨”;(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对爸爸妈妈说的话都不会太在意,但是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实际上这是他的社会化的表现,就是他已经能够注意到更大范围的需要。

但是,父母亲会觉得我们对你这么好,你们还吃里扒外,这个时候孩子就矛盾了:我到底是听你们的还是不听你们的?然后还涉及到文化的认同,就是文化的同一性,我们学习一门外语实际上是向另外一个文化的认同,但是我们又被教育得要非常的爱国,这之间也会产生很多的冲突。

青少年需要认同的问题很多,有几十种,但是周围传递的信息又是矛盾的,父母亲学习心理学,至少可以减少他们传递给孩子的矛盾信息的数量以及反差,孩子就可能在跟父母亲认同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

)7. 不一致也可以制造和谐;观点的冲突从来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是感情或情感的冲突;“差异从来都是制造和谐的,比如男女之间的差异”;差异所以制造冲突,是因为原来存在的冲突,放大甚至扭曲了差异;(父母之间的观点应该保持一致。

父母之间的冲突会直接变成孩子内心的冲突,它相当于内化了两个冲突的客体,然后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中国有一个很特殊的情况,就是父母和祖父母之间的冲突,也会引起孩子内心的冲突,这时他不知道该听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辈之间的统一或者说夫妻之间的统一,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8. 我们应该中立地对待孩子的所有表现;(成人世界的价值标准往往该孩子造成一些暗示),即“不给孩子任何好的或者不好的意见或意义”;父母的任务是给孩子“抱持性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即“给孩子穿‘大鞋’,让孩子在这个范围里尽可能多的不被评论”;(被评论就是被限制)9. “抱持”(holding):即在孩子的发展的过程中间给他肯定,如果他搞不定的话就给他帮忙;(给予认同和支持,而不是判断、评价)(温尼科特举过两个例子来说明抱持性的环境。

举例一:孩子坐在爸爸的肩膀上面,然后或孩子说,我是世界的主人,有点像狮子王里面老狮子对辛巴做的,辛巴说我是森林之王,老狮子说你是森林之王,这就是对他的状态的肯定,你的确很棒,但是在刚刚这个孩子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人的时候,飞机起飞,然后把他吓得屁滚尿流,一个不抱持的父亲就会趁火打劫的说,你刚才还说你是世界之王,现在飞机起飞,就把你吓成这个样子,你算了吧,我们知道很多父亲都会这么做,但实际上,是这个父亲的健康自恋不足,他需要贬低别人来满足,特别是贬低自己的孩子是最方便和最没有危险的,就会说你还说你是世界的主人,你这个样子还主人,你算了吧,你以后就当那个小商小贩算了。

真正伟大的父亲或者健康的父亲,这个时候他会把他抱在怀里,别怕爸爸在这儿,爸爸支持你,这样的孩子就会不害怕自己真的有时候显得弱小,因为他知道有一个更强大的人会保护自己,并给他支持。

他不会恐惧它的恐惧,他会对他的恐惧没有羞耻感,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人羞辱他,有的只是帮助。

这就是所谓的抱持性环境。

)10. 催眠(暗示)与精神分析的区别:催眠:内心没有的,催眠师把它丢进来访者内心,引起来访者变化;精神分析:来访者内心本来有的但没“看见”,分析师引导来访者看见,引起来访者变化;(催眠是一个非常大的学派。

弗洛伊德最开始是学催眠的,但是他是一个糟糕的催眠师,而且他在奥地利去给那些中下层的人做催眠的时候,效果很好,那些人顺从性比较好,但是给中上层的人做催眠的时候效果不好,因为他对催眠的不满意,就制造了出了一个精神分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催眠是精神分析他爹。

而且好多精神分析的解释你如果仔细去体会,他真的跟催眠是有点一样的。

比方说,我们会对一个怕光的人说,你实际上是喜欢光线,这就有点催眠的味道。

但是我不太喜欢把精神分析解释为所谓暗示,因为这个暗示太由咨询师做主导。

弗洛伊德曾经比较过催眠跟暗示跟精神分析的区别,催眠就是你的内心里面没有什么,我丢进去什么东西,然后你就变得不一样了,但是精神分析是你内心本来就有的东西,但是你没有看见,我们通过解释,只不过是把他从你看不见变成了看得见,所以精神分析治疗的效果更加持久,因为是把你有的东西已经挖出来了。

多数情况下面,在这样的意义上面催眠两个字,就是我没有办法把精神分析那些东西说清楚,我就用催眠,这样子就能更好理解一点,如果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了之后,我还是还原精神分析的本来的那个东西,我不是在催眠你而是在解释。

)(用来帮助他人的时候,催眠和精神分析合用效果很好。

关于催眠,大家可以听听国内的孙时进老师,艾瑞克森的弟子,杰弗瑞·萨德来谈。

)11. 精神分析与佛教的共同点:让人超越自己的过去,过没有被过去限定的生活,享受活在当下的状态;(理解过去就是告别过去,理解戏剧就是杀死戏剧)(从哲学上来说,他们都是决定论的,都是谈因果的,精神分析在这一点上跟佛教是有本质的一样的。

另外,从目标来说,也是一样的,精神分析的目标是让这个人超越过去对自己的限定,去过没有被过去限定的生活,更多的活在现在,去享受当下,跟佛教一模一样。

我们理解过去,就是为了跟过去拜拜。

)12. 背叛就是成长:一个人越是能够充分地理解早年是怎么样限定他的,越不会被早年所限定;(精神分析经常给人矛盾的信息。

精神分析,他研究的是非理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就会觉得精神分析是非理性的,其实不是的,精神分析最彻底的理性主义者。

精神分析研究无意识的激情,研究人类的不理性的行为,实际上是要让我们变得更加理性,所以它是最彻底的理性主义者。

另外精神分析研究命运,研究过去是怎么样决定现在的,实际上是想超越被决定的命运,所以精神分析是研究这个的,实际上又是反这个的。

貌似非常矛盾,但是实际上很一致。

精神分析,一方面强调早年人格就被决定了,但是,另一方面,更强调在以后的治疗过程当中来修正,使原来的人格更加完善,使过去的味道越来越少,能够充分享受现在的生活,或者是人际关系。

照顾这两个方面,或者说是更多的照顾后一方面,超越早年的控制,才是对精神分析的正确的理解。

一个人越是能够充分地理解早年是怎么样限定他的,越不会被早年所限定。

)(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逃脱早年对我们的控制,这个不知道,我们只能说,我们尽可能的是理解,自己被早年怎么限定,然后我们就可以离早年越来越远我们越是理解自己是怎么样忠诚过去的,就越能够背叛,而背叛就是成长。

)(刚才说的宿命论,实际上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决定论。

宿命论或者决定论,如果没有的话,会显得浅薄。

比方说,人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跟命运没关系。

但是过多了之后,也有一些俗气,就像有一些没有文化的老太婆,她总是觉得自己今天脚崴了一下,可能跟命运有关系。

所以决定论,可能需要一定的比例,我们相信部分是决定论的,同时也相信一部分用马斯洛的话说就是,除了被过去限定之外,也还有此时此地想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

就是切断过去,并且从现在开始,然后让自己的人格有个更大的成长。

如果这两个部分都有的话就没有问题了。

如果过多的强调过去的限定,自然就会无所作为。

你要有所用作为的话,就要相信,还是可以挣脱,哪怕是一部分。

)本讲小结:1、父母亲接受一些心理学的教育,至少可以减少他们传递给孩子的矛盾信息的数量以及反差,然后孩子就可能在跟父母亲认同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