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数量关系摘要: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GDP总额逐年攀升,且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与此同时,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甚至远高于GDP增长率,在某种影响下,通货膨胀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根据古典的货币数量论(quantity theory of money).我们试图去理解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的关系。
货币供给增长使GDP得到相当规模的扩大,而货币供给的增长直接决定了通胀率。
那么,就中国近些年的经济数据分析而言,我们可以找出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增长、通胀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以及为何这三者会有如此的数量关系,并就此分析当前中国货币政策和通胀问题调控,预期中国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并推测中国宏观经济局面的未来局面。
关键词:GDP 、货币供给、通货膨胀率、货币数量理论、物价水平、CPI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通货膨胀本身就是有内在联系的三个宏观经济变量,甚至于其内在的链式反应在现阶段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显得更加错综复杂。
但就整体规律而言,经济增长是由众多资本因素决定的,是笼统的经济形势。
它表现出更高的物价水平,而通货膨胀研究的对象就是物价水平相对于前阶段的增长程度。
而在能被接受的经济理论中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长决定通胀程度。
考虑货币供给增长与经济总量增长之间的关系时,这里或许存在一些矛盾。
一方面,我们说,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GDP,而GDP的决定因素用支出方向来计算是C+I+G+NX,并不包括货币供给的影响。
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每一个宏观经济要素总有联系和影响。
货币供给通过政府和市场中分别存在的货币量对比,影响市场中所流通的货币量,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是中国近三十年来的大趋势,而且中国在下这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与此同时,不断增长的通胀压力也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通胀的消极影响变得更加明显。
要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GDP是最先考虑的经济变量。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对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的统计。
而通胀则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动。
下图显示的是1979年改革开放初始直至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每年的GDP和通胀率的折线统计图。
从这个图中显示的GDP 和通货膨胀变动情况及其相互关系看,GDP的变化和通货膨胀的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总体而言,GDP升降,通胀率就同方向变动。
更明显的一点是通胀率的变动滞后于GDP的变动。
1978~199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增长率平均约为10%零售物价指数平均上涨7.4%,总的来看,属于高增长、中通胀,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但改革十多年来也发生过三次较明显的通货膨胀。
一是1985年,通货膨胀率指零售物价指数达到8.8%;二是1988~1989年,通货膨胀率分别达到18.5%和17.8%;三是1993~1994年,通货膨胀率分别达到13.2%和21.7%。
与三次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是,每次高通货膨胀发生的前一二年或当年都出现了明显的经济高增长。
例如1984~1985年GDP增长率分别为15.2%和13.5%,高于上述18年平均增长率5.2和3.6个百分点;1987~1988年GDP增长率分别达到11.6%和11.3%,高于18年平均增长率1.6和1.4个百分点;1992~1994年GDP增长率分别为14.2%、13.5%和11.8%,比18年平均增长率高出4.2、3.6和1.8个百分点。
因此,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把高通胀与高增长联系起来。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有用的结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只要连续两年超过10%,必然出现明显通货膨胀。
这也可以称之为二者关系的“门槛理论”。
对我国1978~1995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与零售价格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以上年GDP作为解释变量,零售价格指数为被解释变量,系数的t检验值6.6,R^2为0.4,样本期为1980~1995年)显示,零售物价指数与GDP速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并不是绝对成比例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货膨胀状况不可能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完满的解释。
但另一方面,回归分析结果也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确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而且是滞后相关关系,即经济增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滞后一段时期的通货膨胀。
这一结果是正常、合理的,因为过去有许多年份经济增长率大体相当,所对应的通货膨胀状况却迥异。
这一结果并未否定上述关于高增长与高通胀关系的“门槛理论”,但却提示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的分析左图是Array 1990~2001年我国GDP及同期三个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量的数据情况。
通过对表中数据的实证分析和数据检验(具体参考《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与政策思考》),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关于这两者的关系结论和推想。
首先,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货币供应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很大的。
要保持经济增长,必须保证货币供应量的稳步增加。
同时在样本期间,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从而控制经济发展速度是有效的。
另外,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传导功能发生了变化。
货币供应量作为央行调控经济的传统中介目标,有很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及物价稳定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得到缓解,也无法单靠调节货币供给来解决,这说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中介目标的作用发生了变化。
还有一点,货币供应量并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增加货币供应量,可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而倘若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就必须增加货币供应量。
实践也证明,我国靠增加货币供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劳动力与资本的投入、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创新.货币供给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和金融运行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Mo、M。
开始上升,而经济增幅上升不大,多商品供大于求.物价趋于负指数,部分工人下岗.企业亏损面较大,有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等等,这些都说明货币政策效应不强。
而货币政策有效性弱化的原因之一,可能恰好是货币供给量这一中介目标的传导功能变化和传导机制受阻:最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强烈的因果关系并不一定是好现象.货币中性论的观点是,货币只有在经济运行中保持中性才能避免信用膨胀、通货膨胀造成的生产结构失调和经济失衡,这点可以从我国历次经济波动中得到印证。
要实现货币中性,关键是实行均衡的市场利率,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应作为我国当前金融改革深化的主要任务。
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在验证中国近些年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数字联系时,我们试图利用西方学者阐述的古典的通胀理论,商品和劳务价值表现出两个方面,一是货币价值,一是物价水平。
货币需求反应的是人们想以流动性形式持有的财富的量。
而货币供给则由政府政策和银行体系决定,在不考虑银行体系引起的货币供给变动的情况下,我们只认为央行的货币政策起唯一主导作用。
而在长期货币供给与需求曲线相等。
在货币注入的影响下,会出现货币价值下降,物价水平上升的情况,如左图所示。
而这也说明了货币供应增长决定了物价水平的增长,即GDP对通胀率的决定性影响。
而这也是古典货币数量论的核心内容。
我们分析近三、四十年的中国经济数据。
从70年到79年开始了第三次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平均新增货币90多亿元,增长速度是15%左右,增长量保持在百亿元之内,增长速度控制在20%以内。
1952年到1979年都可以称为“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发展期。
81年到83年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增货币增长量上了新台阶,每年平均新增货币400多亿元,货币增长速度为22%,也还算正常;从84年到89年突飞猛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1500多亿元,89年货币存量达到12000亿元,第四次通货膨胀可以称为奔驰的通货膨胀。
从90年到93年,货币增长量每年都还控制在数千亿元之内,没有超过万亿元:90年与89年相比,新增5253亿元,91年比90年新增4100亿元,92年比91年新增6100亿元,93年比92年新增94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39%!93年货币存量达到34879亿元。
94年开始货币增长量超过万亿:94年比93年新增121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为34.6%;95年比94年新增14000亿元,96年比95年新增16000亿元,97年比96年新增15000亿元,98年比97年新增13500亿元,99年比98年新增15400亿元,2000年比99年新增15600亿元,2001年比2000年新增18200亿元,货币存量达到152888亿元。
平均年增长量为151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在39%左右,可以称为第五次通货膨胀期。
2002年更不得了,货币增长量开始突破三万亿:2002年比2001年新增31000亿,2003年比2002年新增36000亿元,2004年比2003年新增34000亿元,货币存量达到253207亿元。
增长量加大了而同期的货币增长速度却降了下来: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3.3%。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为“第六次比较平稳的通货膨胀期”。
从历年的数据统计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货币供给增长决定了通货膨胀水平。
经济增长、货币供给量增长与通货膨胀率如上图所示我国1990~2008年GDP、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三者的变化率。
我国在1991 -2008年间,经济增速达到10.3%,经济保持了高速、平稳增长,与此同时,货币投放也保持了年均21.2%的增长,经济总量和货币供给分别扩大近2倍和4倍。
而在此期间我国的年通货胀率只有5%,排除极端值后通胀率仅为2.54%,特别是1997年以来,我国年均通货膨胀率仅为1.67%,可见我国在保持经济总量和货币供给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有效的保持了物价稳定。
经济增长与货币供给增长、通货膨胀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同向变动关系,但三者在变化趋势上表现出一定的先后次序,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领先于货币供给增长和通货膨胀,而货币供给增长的变化则领先于通货膨胀。
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增长都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其利差系数分别为0.2和0.36,说明货币供给增长的变化幅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的变化幅度。
而从1998年开始,经济增长、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的变化幅度都出现明显缓和的趋势,说明在此阶段上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
得到以下结论,增加货币供给不能引起经济增长,但会引起物价上涨,即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引起实际产出的增加,从而证实了货币中性论。
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只能带动名义上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引起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