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音乐之泉州南音与南戏
【摘要】本篇以南音音乐为主体,通过南音与南戏各种剧种及其剧目的人文内涵与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纵与横的深入比较,以更好认知南音音乐在南戏各剧种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从而认识到提升文化意识、妥善保存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使其更好的保护和继承。
【关键词】泉州;南音;南戏;比较研究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泉州至今仍保留着以南戏、南音、南少林、南建筑为代表的文化遗产。
其中南音是中原雅乐的活化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是全国特色剧种。
今天的泉州人非常重视南音的传承与发展,很多学者也都在研究南音这个古老的乐种。
不过我们在审视,研究南音时,必须将之放置于整个地区名族音乐文化中进行研究,诸如戏曲中梨园、高甲、木偶,以及繁多的民间曲艺、歌舞等。
只有把南音放置于整个地区民族民间多元文化中去进行观察、审视,给予南音的保护与传承的准确定位,我们的保护工作才能有的放矢,传承才有根据。
本文所谈的泉州南音与泉州南戏都是泉州文化的精华与杰出代表。
是泉州文化,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南音与南戏的梨园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高甲戏、打城戏等,两者既有渊源,共血脉(包括人文积淀、语言、音乐等)的共性,又有其各自独特的表演程式、表演风格的鲜明艺术个性。
本文从南音与南戏的比较入手,希望通过各方面的比较研究,更好的继承与发扬南音艺术。
1.通过南音与南戏各自形成年代的时代背景比较,加深认识闽南文化的古老与璀璨
泉州南音(指、谐、曲)其原溯隋唐,形成、发展于宋、明、清,经历一、两千年的沧桑巨变,其从中原流向南方,吸收融合唐宋以来其他乐种、乐调,最后落户闽南泉州。
中国民间戏曲有“优戏”、“偶戏”之分,福建的优戏,据《中国戏曲志•福建卷》记述,当始于唐朝。
泉州亦然,优戏即由人扮角色所演的戏,如早在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闽南泉州,漳州一代的民间,就盛行“优戏”,这种土生土长的剧种,唱的是闽南土腔土调,演唱内容多是南曲曲牌体的戏文。
后人称之为“下南腔”,为现今的梨园戏;偶戏则是有人操作偶像装扮的角色所演的戏。
中国偶戏早于优戏,据《旧唐书•音乐志》称傀儡戏:“本丧家乐,汉末始用于嘉会”,亦即偶戏早在汉代已作为“丧家乐”。
福建的偶戏也早于优戏,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闽人进士林滋所撰《木人赋》,谓其时傀儡“贯彼悟性,超诸百戏”。
福建最早的戏曲当为偶戏中的泉州提线木偶,而福建从明、清以后傀儡戏主要是用于祭祀时的表演。
所谓“打城”,是一种超渡冤魂怨鬼转世的法式形式,以表演宣讲教义的艺术
小节目形式表现。
2.通过对南音与南戏各自乐种、剧种的传衍与艺术交溶等的比较,加深认识南音与南戏各自生存、发展变化的概貌
泉州南音发源于泉州,流传于台湾、澳门等闽南方言区域,以及东南亚华人居住区的一种古老乐种,其在民间的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
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晋江、南安、惠安、安溪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
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
还建立了专门的南音社团,在各地均建有专业或半专业性的研究、演出团体。
1981年以来举办过多届泉州南音大会唱,让海内外弦友切磋技艺。
而且南音演唱演奏规制与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很相似。
泉州南戏较早形成的剧种有梨园戏与傀儡戏。
明清之间,又有布袋戏、高甲戏、打城戏等剧种相继崛起。
这些剧种均以泉州方言演唱,以南音为主要声腔,均属“泉腔”范围。
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表演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各种上场的角色都可以唱,以独唱为主,还有对唱,伴唱(帮腔)等。
如梨园戏的表演整体上比较优雅和细腻,中规中矩,颇有法度。
除了吸收梨园戏的《七步颠》、《舢板行》、《相公爷摸》以及傀儡戏《跑马》等程式之外,大都市艺人们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自己创造设计出来,身段动作细致优美,表情幽默,诙谐活泼,夸张性大,节奏明朗,舞蹈性强,轻快自如,妙趣横生,独具一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高甲戏尤其是从提线木偶和掌中木偶中吸收,提炼而成的“傀儡丑”、“布袋丑”,更是创造出了高甲戏丑角艺术的独特表演手段。
打城戏的表演科步,以罗汉科为主,仿罗汉的塑姿演化为表演动作,并带有浓厚的提线木偶表演风格。
旦角表演典雅细腻,吸收了梨园戏的某些科步动作来丰富自己的表演。
3.通过对南音与南戏之各自艺术特征的比较,加深认识南音与南戏绚丽多姿的艺术特色
南音的“指”是有词有谱和注明琵琶指法的大曲。
南音“指套”中的《对菱花》被采用于《王魁与敖桂英》,《西风起》被采用于《王十朋与钱玉莲》,《照见我》被采用于《刘志远与李三娘》,《想君去》、《飒飒西风》,《玉箫声》被采用于《蔡伯喈与赵贞女》,以及《清早起》被采用于《吕蒙正》等剧目。
“谱”是无词而有琵琶指法的器乐演奏谱。
南音的四十八套“指”‘和千首以上散曲.大致可以归纳在七十一个故事,其中戏曲即有六十九个之多,出于宋元杂剧、南戏有二十六个;脱胎于明杂剧、传奇、小说的二十五个;从传统戏曲、曲艺移植过来有十八个。
而七十一个故事中有三十六个故事与梨园相同,其剧目如《王魁与敖桂英》、《王十朋与钱玉莲》、《刘文龙与萧淑贞》、《刘智远与李三娘》《苏秦》、《孟姜女》、《张君瑞与崔莺莺》、《郑元和》等。
其剧目从《武王伐纣》至《洪武开天》,把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商、春秋、战国、两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主要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编进剧目中。
傀儡薄中的每部戏可连演三至五天。
南戏融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体,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由于故事情
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的。
泉州南戏保存有大量宋元时期遗佚的古剧目。
众多剧目中无不溶合了南音曲牌、腔韵等特有的音乐元素与风格.这在提线木偶、布袋戏、高甲戏也都俱有同样的情况.而其演唱风格及乐器的演奏、组合与运用方面,既是相通的但又由剧种表演风格及剧目之有异而有所变化,或抑或扬或徐或快、或丝竹乐或打击乐等。
南音和南戏在艺术特征方面是互相文触的关系。
我们从学者们的大量调查研究中可以了解到南音、南戏之所以能千百年流传下来.在干其儒、释、道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长期浸润于民间:它给人们的启示的文化价值即在于其具有多元文化“为我所用“的包容性,以儒家中庸之道而行之为之。
这些使人们体会到仁、义、礼、智:体会到个人、社会、天地之间所具有的相契相隔的关系“。
本篇以南音音乐为主体.通过南音与南戏各剧种及其剧目的人文内涵与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纵与横的深入比较,以更好认知南音音乐在南戏各剧种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也确证了南音艺术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认识到提升文化意识、妥善保存自己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为更好地保护、继承、发展华夏音乐“活化石”一一南音而不懈努力.使这项优秀的民族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更好、更为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福建南音初探》王耀华、刘春姗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2]《南音遗响》施子清、朱展华、郑国权、吴捷秋、曾金铮编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3]《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十五卷傀侣戏•音乐曲牌中国戏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