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茶叶产业发展看产业扶贫

从茶叶产业发展看产业扶贫

从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看产业扶贫鹤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辖5镇4乡1个经济开发区,205个行政村13个社区共22.4万人(其中农村居民19.8万人)。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51个、贫困人口22878户71248人,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脱贫18155户56986人,出列33个贫困村,拟于2018年整县“摘帽”。

近年来,鹤峰县不断创新举措,强力推进以茶叶为主导的产业扶贫,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面积达到157万亩,农村居民人均7.9亩,有效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了基础。

一、措施与经验(一)坚持因地制宜,精准选择脱贫产业。

鹤峰地处北纬30°,森林覆盖率75.9%,每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0天左右,是公认的中国优质茶产区。

鹤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西晋时期就有生产记载,是宜红古茶道的源头和宜红茶的主产区。

特别是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建设“茶叶大县、茶叶强县”作为中长期产业发展目标,把茶叶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产业,以与时俱进的思维和苦干实干的精神,咬定茶叶不放松、一届接着一届干,县域茶叶产业经历了一般常规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发展阶段,当前又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全域绿色有机茶转型升级。

目前全县共有茶园35万亩,9个乡镇都产茶,茶主导产业村184个,占比90%,农民收入的50%以上来自于茶叶,覆盖60%以上的贫困户。

启示:产业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持之以恒的、漫长的、专一的培育发展过程;脱贫产业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比较优势的原则,根据当地不同的资源禀赋以及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精准选择老百姓易接受、基础好、效益高、可持续的产业。

切忌未试先行、盲目跟风、急功近利发展新兴产业和风险指数高的产业。

(二)坚持企业引领,完善利益联接机制。

鹤峰县牢固树立“扶持茶叶企业就是扶持茶叶产业”的观念,全力扶持龙头企业快速成长,重点支持小型茶叶企业抱团发展,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

同时,以茶为媒,招商引资吸引一批客商共同发展鹤峰茶产业。

全县现有注册茶叶企业68家,其中自营出口企业2家、省级企业2家、州县级龙头企业20家,现有茶叶专业合作社95家、各类茶叶加工厂1100家。

茶叶注册商标63件,企业取得SC认证30家、绿色食品认证7家、有机茶认证37家。

这些市场主体通过“企业+合作社+加工厂+基地+农户”等方式,2015年以来,辐射带动1.3万户3.5万人贫困人口发展茶叶产业6万余亩,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启示:市场主体是产业链建设的关键“纽扣”和核心力量,产业扶贫必须发挥市场主体的引领帮带作用,把企业与贫困户紧密相连,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实现企业发展与农村脱贫互惠双赢,才能让资源变为产品、产品变为商品、商品变为收入。

(三)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发展规律。

突出“绿色、有机、富硒”特色,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

“鹤峰茶”公用品牌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翠泉”牌鹤峰茶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名牌产品”和“湖北十大名茶”,“官鼎”牌珍稀白茶获“中茶杯”金奖。

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支持茶叶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完善市场营销网络;抢抓“互联网+”机遇,建立鹤峰本土电商平台“土家购”,有效拓展了销售渠道。

引导企业参与县外各类展商会,多形式宣传推介“鹤峰茶”产品,与中茶所进行技术合作,每年举办一次国际茶商大会,并积极引进浙江、福建、湖南等地客商参与鹤峰茶叶生产和营销。

目前鹤峰茶叶畅销湖南、浙江、福建等20多个地区,远销德国、瑞典、土耳其、摩洛哥等欧盟和非洲国家。

启示:产业扶贫必须坚持市场导向,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要准确研判市场趋势、瞄准市场发展方向、找准市场营销门路,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才能够使产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保证老区贫困群众“有收入、可持续”。

切忌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避免低效益产业挫伤群众积极性。

(四)坚持群众主体,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大力推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参与式扶贫模式,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通过发放政策宣传册、干部入户一对一宣传及工作专班巡回宣讲等方式,宣扬“脱贫不等不靠”的自强精神和“致富敢闯敢干”的创业胆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增强自身“造血”本领。

把茶叶产业扶贫工作与鹤峰“最美”、“十星级”文明户、“我脱贫我光荣”等评选活动结合起来,大力选树自立自强、自主脱贫典型,营造争先脱贫的浓厚氛围。

近年来,先后有8个茶叶专业村被评为“最美乡村”、7户茶叶种植贫困户被评为“最美家庭”、3名茶农被评为“最美鹤峰人”。

启示:产业发展必须以群众为基础、为主体,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才能确保产业的覆盖面,才能成就大产业、大格局;产业扶贫必须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只有千方百计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才能实现稳定脱贫。

(五)坚持党政主导,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2016年,县委召开全会,把“争创中国有机茶第一县、打造百亿茶产业”作为我县茶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实行一名县领导、带一名科技人员、联系三个部门、捆绑一笔资金、帮扶一家茶叶企业或示范合作社的“11311”帮扶模式,引领、支持、推动茶业发展;制定出台政策扶持“一揽子”计划,县财政每年安排4000万元作为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大力推广“茶商贷”“福企贷”“联保贷”等信贷产品,整合各类事关农业发展的项目资金,对茶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资金支持。

充分发挥县茶叶局、县茶叶协会、及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强化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

同时还落实茶叶保险制度,降低茶农受灾风险。

启示:产业发展必须由各级党委政府牵头抓总,在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在体制机制上顺应时代、适应市场、满足群众,只有千方百计营造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才会使产业经久不衰,才会实现“政府得民心、企业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的三方共赢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一)企业在自身发展能力上不够强。

目前还存在主体不够强、品牌不够响、市场不够宽、链条不够长的问题。

全县仅有1家茶叶企业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多数为小微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整体带动能力不够强;部分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未能高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初加工企业较多,精深加工企业较少,产品附加值不高,品牌效应尚未充分显现。

思考:部分市场主体融资困难、管理不规范、创新能力不足、产品销售不畅,极少数市场主体只注重自身利益,缺乏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社会责任,还需要政府加强激励引导和扶持。

(二)农民在主体作用发挥上不充分。

部分贫困农民对精准产业发展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尤其对政府的补助政策依赖性较强,不注重自身发展能力的提升,不注重自身发展资本的积累。

思考:当前农村“我脱贫我光荣、我致富我光荣”的氛围尚不浓厚,部分农村群众存在思想封闭、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最关心的问题是“政府能给我多少、干部能帮我多少”,而不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脱贫”,想发展、谋发展的信念和能力不足。

因此,产业扶贫与精神扶贫必须同步推进。

(三)企业和农民在利益联结上不紧密。

产业组织形式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和农户之间是合同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缺少健全的履约保障机制,难以建立稳定的、有信用的合作关系。

实际工作中,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往往因文化素质、产品质量及市场等原因,出现有意无意的违约或毁约现象,还存在农民利益保障风险。

思考: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在市场中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农民与市场主体的利益联系机制不健全,已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如何实现市场主体与农民的深度融合,并保障农民利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措施。

三、对策措施(一)坚定不移强保障。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

全面落实“11311”帮扶、产业发展工作例会、产业链建设考评等制度。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

捆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足用活产业配套政策,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强化科技保障。

充分发挥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好行业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以县职业技术学校为主阵地,培养产业发展实用技术人才。

(二)坚定不移抓品质。

一是推进“全域有机”。

坚持走“全域有机”发展之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是坚持绿色生产。

严控化学肥料及农药使用,积极推广农业、物理、生物措施防治病虫草害,在乡镇设立绿色农资专柜,在村建立绿色防控示范点,提高企业清洁化加工水平。

三是加快产业融合。

开发生态休闲游、风情体验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坚定不移保安全。

一是实行最严格监管。

建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二是实行最严厉处罚。

面向社会公开曝光、限制出售农药残留抽检不合格农产品,并从重处罚;对基地未达要求的企业或合作社,取消优秀品牌评选资格和扶持资格。

三是实行最严肃问责。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对质量安全问题实行“零容忍”,监管不到位严肃问责。

(四)坚定不移增后劲。

一是做响公用品牌。

从“大产业、大品牌、大战略、大手笔”出发,整合品牌资源,鼓励企业开展联合经营,促进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聚集,采用母子商标、双牌经营的方式,做响做强公用品牌。

二是拓宽销售市场。

充分利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拓展鹤峰农产品国内市场;支持鼓励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对出口额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给予奖励,扩大外销市场份额。

三是激活内生动力。

进一步落实产业发展以奖代补政策,充分激发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脱贫增收的主体意识。

(五)坚定不移固联结。

一是实行角色共融。

大力支持企业领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认领现有基地,实现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的深度融合,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

按照“企业到村、产业到户、就业到人”的工作措施和穷尽资源、穷尽劳力、穷尽技术的工作办法,确保贫困户人均有1亩高效经济作物或有1项致富门路。

二是完善约束机制。

建立相关执法体系,依法监督企业对合同的履行和实施,防止违约行为的发生,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三是落实农业保险。

捆绑产业保险专项资金,对贫困户茶叶、烟叶、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由县政府统一购买保险,有效降低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自然风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