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映。
是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基本方式。
心理学: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
1879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作为科学的心理学诞生——结构主义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其他心理过程都离不开注意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广度:单位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分配: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注意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总是要起伏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对教学的启示:提供的教学信息应该达到一定强度,否则无法引起学生的感知,或导致学生感知困难。
(语速不能太快,板书不能太密,重要内容呈现应该有别于一般信息,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感觉,提高感觉能力。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记忆概念,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遗忘的原因和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早期的记忆研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记忆痕迹消退;其他信息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情绪或动机压抑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逐渐趋于平缓(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
影响遗忘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
如何防止和减少遗忘
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
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150%),效果和效率问题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基本特性
创造性思维: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思维品质:思维的个性特征。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
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动机状态;(2)原型启发;(3)定势作用;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步骤
功能固定;(5)问题策略的影响;(6)已有知识的影响;(7)人格的影响。
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
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情绪,人对客观现实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类的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意志: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自觉地调节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并引导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推动力量。
学习: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主动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活动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分类: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学习、能力发展、规范学习
学习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必须具备相应知识基础;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心向(积极性,主动性,动机)
类型: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能力: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类型: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气质及类型
指在人在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性格,是指人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态度及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遗传、家庭影响、教育、环境、社会实践活动、自我教育等
意志: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自觉组织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思考决定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解决问题、运用知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遗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环境和教育是智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一般来说,遗传基础越好,教育和环境的作用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