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教案

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教案

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教案
第三课时读点古诗珍惜友情(教案)
设计:张成武
教材分析:
《四时读古诗》是本校开发的一本校本教材,分类汇编,主题明确,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也是一本难得的面向高考的专题教材。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友观。

2、知道学生掌握一定的交友之道。

3、帮助学生们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读通语言,读懂情感,鼓励学生积极讨论,疑义相与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友情是学生人格建构和情感支持的重要内容。

友情关系的稳定性增强而亲密性降低,友情关系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是当代学生友情关系的基本特征。

借助古代诗歌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正确友情观的形成,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讲授新课
(一)简介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
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表达深挚的友情。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

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

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二)送别诗的艺术特点 A、托物寓情形象生动
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

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

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B、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

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

典型的句子,莫过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

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

首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

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

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诗人心情的写照。

由此可以说,该诗看似无情却胜有情。

(三)送别诗分类 A、谢别
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B、恋别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C、壮别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D、阔别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

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2] (四)诗歌赏析
1、送别杜审言【唐】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走近诗人】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人(今山西汾阳人)。

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和太平公主。

长于五律,对唐代律诗形成和发展有贡献。

【文本冲浪】
杜审言和宋之问均是初唐诗人,又都致力于律诗的创作。

他们在文学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较之宋之问的某些应制诗,算是别具一格的了。

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

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

当时,
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
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正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

“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有的本子误作“闻”字,则肤浅刻露,索然无味了。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

“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

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

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

后四句接连用典。

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

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

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

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

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
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探究:本诗后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
答:后四句接连用典。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尾联作者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末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2、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走近诗人】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后改授汜水尉,再迁为江宁丞。

一生曾两次被谪蛮荒之地:一次约在开元二十五年秋,他获罪被谪岭南;一次约在天宝六载秋,以所谓“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避乱至江淮一带,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有《王昌龄集》。

【文本冲浪】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为
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

相关主题